二十世纪英国小说概述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创刊号(总第1期)
二十世纪英国小说概述
王丽丽 鹿艳丽 王小青
摘要:英国的小说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概述了自本世纪初直至80年代英国小说发展演变的纷繁历程。
关键词:英国小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实验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536(1999)0120043204
轻骑藏獒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欧洲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英国帝国主义已到了最后阶段:对外殖民侵略更加疯狂,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生活贫困,维多利亚时代的自信心与稳定感开始动摇,传统的权威观念及宗教信仰受到了怀疑,从而出现了普遍的精神及思想道德危机。与此相对应,在20世纪初文学领域中,一方面是传统手法的延续及对现实的抨击,另一方面是创作手法的革新与实验以及这两方面的揉合和交叉,从而使英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纷繁景象。
在小说方面,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约翰・高尔斯华绥及阿诺德・贝内特。
威尔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50多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集及其它作品。他的早期作品及传世之作《时间机器》以及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科幻小说奠定了他作为英国科幻小说的创始人地位,同法国的儒勒・凡尔纳(J ules Vernes)一起并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但是对他来说,幻想仅仅是手段。他借助幻想的形象、怪诞离奇的人物及夸张的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如《托诺・邦盖》(1909)。威尔斯把现实主义同科学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写作范围,展示了科学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对后世及当时成长中的一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约翰・高尔斯华绥继承了英国小说幽默讽刺的传统,用犀利的笔触、厚重的风格、鞭辟入里的分析在《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三部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与家庭的广阔生活图景,揭露并讽刺了英国上层阶级和乡绅贵族的庸碌、浅薄、狭隘和做作。他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谕作用,通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示了他的善恶观。
阿诺德・贝内特是个把英国题材和法国自然主义的写作技巧完美结合起来的典型。他深受左拉、莫伯桑等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老妇谭》以照相机式的笔触详尽地记录了瓷都五城几十年间的风雨变迁,反映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但他并未提出深刻的社会批评,反而流露了时间无情、人生徒劳的消极人生态度。
亨利・詹姆斯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作品是英国现代主义
的先声。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十几本文艺批评书籍。其中1885年发表的《小说的艺术》一文,综述了他对小说创作的一些原则性观点,认为小说是“直接地再现生活的艺术”,追求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结合,对小说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在小说中首开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拉开了现代主义的序幕,对以后意识流小说的兴起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他还对小说的叙述技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独创了“意识中心”的叙述方式———即以作品中某一个角的观察和认识角度叙述故事。其主要作品有《华盛顿广场》(1881)、
《淑女画像》(1881)、《鸽翼》(1902)、
《金碗》(1904)等。
约瑟夫・康拉德同詹姆斯一样,致力于风格的完美和形式的革新。他运用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同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描写了一幅瑰丽迷人的异国风情和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的画面,展示了人在特定环境里内心世界的轨迹。他1900年创作的《吉姆爷》及1902年《黑暗的心灵》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同时,康拉德在作品里还对殖民主义的荒诞、野蛮的恶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E・M・福斯特也是一位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其代表作《印度
之行》(1924)及其它重要作品,如《霍华兹别墅》(1910)等作品中阐述的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题及象征技巧的运用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1873—1939)也是本世纪初对小说改革进行探索的作家。他在其杰作《好兵》(1915)中采用了明暗对比的印象主义及时间转移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描摹,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有的评论家称它是“英语语言中最杰出的法国式小说,是亨利・詹姆斯以后的现实主义杰作。”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及西方各种现代文艺思潮和理论,特别是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概念及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传入,英国现代派文学在20年代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期。D.H.劳伦斯是把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运用到小说中的一个典范。他的《儿子与情人》(1913)也因此而声名大躁。他以机器文明对人的心灵和本性的摧残和压抑作为切入口,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关系。他的代表作《虹》(1915)与其妹篇《恋爱中的妇女》(1920)就是将社会主题与个人主题完美结合起来的开拓之作。他在其引起轩然大波的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9)中更把性爱提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高度,可以说引起了一场西方道德领域的革命。
詹姆斯・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国意识流小说的真正掘起。他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别树一帜的作品。它运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和意识流技巧来表现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德勒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过程,代表了作者从传统到革新的进一步转变。他的经典力作《尤利西斯》(1922)的问世使意识流小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运用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把史诗、神话同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描绘了一幅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的生活历史画卷,揭示了人物精神上的空虚和混乱。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芬尼根的苏醒》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革新把意识流小说这种形式推向了绝境,使之成了本世纪最令人望而却步、不愿问津的一部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另一杰出代表,也是英国现代文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她从理论上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了猛烈的挑战,主张小说家应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去表现它的主观世界,把表现自我同反映现实完全对立起来。她的代表作《达罗卫夫人》(1925)以一日为框架,详细描述了英国上层社会一位太太十几个小时的内心活动,奠定了她作为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家的地位。她在此后的《到灯塔去》(1927)、《浪》(1931)等重要作品中,继续不遗余力地进行小说艺术风格的创新和改革。她的心理时间、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及意识流的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对当时和以后的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主义到了三四十年代影响已逐渐衰退。代之而起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彩的左翼文学和社会讽刺小说,其中最杰出的讽刺作家有奥尔德斯・赫胥黎和伊夫林・沃等人。赫胥黎在《克鲁姆庄园》(192
1)、《旋律与对位》(1928)中以冷嘲热讽的笔触表现了上层中产
阶级社会及其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把笔下的人物作为自己思想的传声筒,一方面针砭时弊,一方面转向神秘主义,寻求宗教的启示与感悟。他的《旋律与对位》在结构布局上别具一各,成为他最出的作品。
伊夫林・沃的第一部小说《衰亡》(1928)为他赢得了讽刺小说家的声誉。在以后的创作中,如《一捧尘土》(1934),他运用出的讽刺技巧及其它文体手段鞭挞和揭露了生活中荒诞无稽的现象。他的战争三部曲《荣誉之剑》以二战为题材,塑造了“反英雄”的角,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彩,同时又暴露了他的资产阶级立场。
平凡见证伟大乔治・奥威尔是这一时期政治倾向最鲜明的一个作家。他的政治讽刺作品《动物庄园》(1945)及《1984》(1949)猛烈抨击了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的所谓弊病,并阐述了他自己带有浓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彩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他作品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他对极权主义的抨击具有警世作用。
这期间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另一重要现实主义作家是格雷厄姆・格林。他在战前就发表了多部小说,主要有《权力与荣耀》(1940)。战后主要作品有《事情的实质》(1948)、
碱的通性
79se《风流情了》(1951)。他在书中以揭示主人公无辜与罪恶的矛盾心理为主题,阐明了他带有天主教彩的善恶观。
泰晤士报50年代在英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出身低微,对现实极为不满的青年作家。他们被称为“愤怒的青年”。金斯利・艾米利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作家。他的《幸运的吉姆》(1954)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塑造了一位喜剧式的“反英雄”角,抨击了二战后英国文化界的现状。他反实验主义的创作观点为英国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他以后又连续出版了《拿不准的感觉》(1955)、《结束》(1974)等,探讨了道德问题及两性关系的冲突。他的《老魔鬼》(1986)为他赢得了当年的英国布克奖。
这一时期崛起的重要作家还有安格斯・威尔逊、威廉・戈尔丁和艾丽丝・默多克。威尔逊50年代的主要作品《盎格鲁—萨克逊态度》(1956)及《爱略特夫人的中年》(1958)具有现实主义的风范。但他以后发表的《仿佛是魔术》(1973)等却明显地转变了创作方向。他的
《燃烧的世界》(1980)已不再是纯粹的社会小说,而具有了审美倾向。
威廉・戈尔丁被誉为本世纪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他不受任何正统观念或形式的约束。他的《蝇王》(1954)以现代寓言的形式,阐述了人性之恶的主题。他80年代发表的一组航海小说《通过礼仪》(1980)等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他把现实同幻想结合起来,吸取民众和诗歌神话的营养,探讨人类状态的悲剧性。为此,《通过礼仪》于1980年为他赢得英国小说布克奖。他还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奖。
艾丽斯・默多克是一位多产作家。其创作生涯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她的创作手法主要沿袭现实主义传统,其哲学、美学观点,特别是她的善恶观贯穿于她的作品中。她深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如她1954年发表的《在网下》就是一部哲学探索小说。后来她又认为存在主义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人的存在及行为,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内心世界。情爱是她小说中一个重要主题,如《布鲁诺的梦》(1969)、《大海、大海》(1978)、《书本与情谊》(1987)。其中《大海、大海》荣获1978年英国小说布克奖。
领导艺术论文穆莉尔・斯帕克的出现,壮大了英国天主教小说家的创作队伍。她在对书中人物揶揄的同时,维妙维肖地展示了他们的心态。她的代表作《吉恩・布罗迪小的青春》(1961)将个人生活与探讨人的道德本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叙述技巧独特、新颖,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她后期的小说,诸如《不得打扰》(1971)、《有目的的游荡》(1981)等更具有实验性,描写的社会范围也更广。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动荡、西欧“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及法国“新小说”派对小说形式的改革,英国小说也进入了一个实验型的时代。除了上述几位50年代成名的作家后期作品中对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对小说形式所作的探索性的实验外,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多莉丝・莱辛和约翰・福尔斯。多莉丝・莱辛1962年发表的《金笔记》以全新复杂的叙述结构讲述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它貌似分散的内容和形式恰恰表达了作者想要揭示的寻自我完整的主题。约翰・福尔斯1969年发表了《法国中尉的女人》。他调动现实主义以及各种实验手段,站在20世纪现代社会的角度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和时尚进行了重构和解构的评析,而又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对现代社会进行了俯瞰。这一试图在传统和现代建立一座艺术桥梁的努力对以后的英国小说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实验小说大量涌现,有的甚至真走向了极端。最典型的是B.S.约翰逊。他的《阿尔伯特・安杰罗》(1964)在书页中留下了许多孔,以使故事能从叙事的一部分“漏”到另一部分。他1969年发表的《不幸的人们》是一部装在盒子里,有27张书页组成的书。读者可以随意组合其顺序。他认为这是一个混乱、分崩离析的世界,因而不会有连贯的故事。
60年代的小说家们把小说形式推到了边缘,因而70年代相对来说比较疲软,更象是80年代疾风劲雨前的过渡期。它明显的特点是转回到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如J.G.法雷尔的《帝国三部曲》和保尔・斯格特的《统治四重奏》。
随着不受现实主义传统约束的新一代作家的崛起,从70年代中叶到80年代,英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黑幽默”时期。马丁・艾米斯,金斯利・艾米斯的儿子和伊恩・麦克尤恩是这一时期同时崛起的青年作家。马丁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雷切尔文件》(1973)及《死婴》(1975)、《成功》(1978)中,从描写、死亡、变态和暴力等颓废现象入手,对现代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调整和批评。他80年代的《钱:自杀者的绝命书》(1984)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以后的《伦敦原野》(1989)、
《时间之剑》(1991)中,他的黑幽默彩更加浓烈。金钱的崇拜、道德的沦丧、自我的丧失、精神的混乱,无一不是他批判的主题。伊恩・麦克尤恩同马丁一样,描写的主题大多为性、死亡、疯狂及暴力等,但他更注重揭示人物精神的荒原和内心的恐怖。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始而爱情,终而仪式》(1975)、《被单之间(1979);小说《水泥庭院》(1978)、《时间里的孩子》(1987)、《天真的人》(1990)、《黑狗》(1992)。1998年,他的《阿姆斯特丹》荣获英国小说布克奖。
萨尔门・拉什迪是一位出生在印度的英国作家。他的以印度政治历史和社会状况为题材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们》(1981)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并获得1982年布克奖。他在小说中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魔幻现实主义等技巧全部揉合在一起,为20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1988年发表的
《撒旦的诗篇》由于其对伊斯兰教创立的讽刺及对霍梅尼本人的影射激怒了伊斯兰世界,并遭到死亡通辑。
朱利安・巴恩斯是一位深受福楼拜影响的小说家。他被有些评论家誉为最具有国际性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他1984年发表的《福楼拜的鹦鹉》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他把小说主人公对婚姻复杂性的兴趣同对法国作家生平和工作的创造性探究结合起来,对所有历史和知识的哲学性质提出了质疑。他的《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1989)中各种文体相互交错,把小说形式又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最近一部小说是1993年发表的《剑猪》,讲述了90年代初欧洲对一个前东欧领导人的审判的故事。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小说呈现出了同19世纪末相类似的异彩纷呈的局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或清晰的运动,对小说也没有明确的概念。英国小说正在经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小说风格开始广泛借鉴电影、电视、音乐等手段,更趋多样化。“现代小说”的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书目
1.The Modern B ritish N ovel,ed.by Malcolm
Bradbury,Penguin Books,1994
2.Ref erence Gui de to English L iterat ure,ed.
by D.L.K irkpatrick,St.James Press,1991.
3.《现代英国小说史》,侯维瑞著,上海外语教
学出版社,1985年
4.《20世纪英国文学史》,阮炜等著,青岛出版
社,1999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说   英国   现实主义   社会   作品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