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教案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的教案
王永强
【设计理念】
外国文学作品欣赏将在高一全年开设。本课程精选世界文学史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进行教学,基本思路是:选取世界文学发展格局中,各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为范例,重点分析理解其经典意义所在,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上古时期至二十世纪的一流作品,作品是全部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一般性了解外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2、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
1、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学文本阅读基础,使学生对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部分有较充分的了解。
雷电颂朗诵2、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解析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
1、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开阔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
2、通过对中外文学差异的比较,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与新人文意识。
【教学形式】
主要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影视作品,为学生展示外国小说的魅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1、课件学习:本课程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与网络教学手段和示范性讲解,对话式研讨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2、阅读外国小说作品:本课程为外国小说作品研究课,如果没有读过作品,本课的学习则为无源之
水,因此首先强调经典作品原著阅读,主张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会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才可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产生共鸣,才可顺利完成作业和通过考试,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3、查阅资料:知道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同学们既可通过我们设置的辅助栏目来查看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通过自行设计外国文学网站,播放外国名著改编的影视资料,了解外国文学的研究动态,交流学习心得。我们也欢迎同学们相互推荐相关资料和网站,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增进交流、扩大知识面,也为做作业、参加考试做准备。
【教学安排】
次序内容任课教师
第1课时简要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和概况王永强
第2课时古希腊悲剧作品欣赏之索福克勒斯《俄狄浦
斯王》导读,感受人物“悲剧命运”、悲剧
情节的荒诞、多元性。
王永强
第3课时“骑士”小说欣赏之塞万提斯《堂·吉诃
德》,了解“骑士”小说的特点。
王永强
第4课时莎士比亚戏剧欣赏之《哈姆雷特》,感受莎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士比亚的悲剧创造特
王永强
第5课时观看影片《哈姆雷特》王永强
第6课时“19世纪西方文学” 之雨果的《巴黎圣母
院》,欣赏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
特。
王永强
第7课时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王永强
第8课时简要介绍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
王永强
第9课时“19世纪西方文学”之司汤达《红与黑》王永强第10课时观看影片《红与黑》王永强
第11课时“19世纪西方文学”之托斯托耶夫斯基《罪与
罚》
王永强
第12课时“20世纪西方文学”之艾略特《荒原》王永强
第13课时“20世纪西方文学”之贝克特《等待戈多》,感
受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王永强
第14课时“20世纪西方文学”之卡夫卡《变形记》了
解“异化”主题
王永强
第15课时“20世纪西方文学”之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特
王永强
第16课时
“东方文学”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
夜》
王永强
第17课时“东方文学”之川端康成《雪国》王永强
第18课时观看电影《雪国》王永强
【课程评价】
1、每个学生必备外国小说读书笔记,每周或隔周检查。
2、学期末以写小论文的形式检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西方文学概况
徐州师范大学论坛
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即将成为过去,循着这十年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是否可以猜度或把握21世纪西方文学的大致走向与基本特征?当然,如果我们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考察,我们的猜度和把握或许更为准确和客观。
20世纪西方文学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昔,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也还清晰的图画: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又有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和体现了更多传统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比,它更集中和突出地反映了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纪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源远流长,进入20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它充分吸纳和借鉴了各种非现实主义流派的形式和手法,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现实主义大师:罗曼·罗兰、法郎士、纪德、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伯尔、高尔斯华绥、肖伯纳、劳伦斯、德莱塞、库普林、布宁、安德烈耶夫……。他们基本保留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传统,仍然尽可能地注意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的完整统一性,并力图以文学形象反映社会和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时,他们又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叙述形式,广泛地采用和吸纳了诸如意识流、蒙太奇、抽象、荒诞、变形、反讽、内心独白、内心分析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从而使20李宝健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和手法上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横跨了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肇始于19世纪末,而后现代主义直至今日仍没有停止其创作和影响。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彻底反传统的姿态大胆探索,疯狂创新,创作了一大批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作品。这里既有划时代的不朽巨著,又有过眼烟云的赝品假货;既有品味高雅的精英文化,又有格调低下的商业操作;既有直接干预社会的“介入”文学,又有远离现实的文字游戏;既有对于文学的质疑,又有“关于文学”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世界文学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我们如果对它缺乏了解,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20世纪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以至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在经过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
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它们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昔日作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它自己终于也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批评它,也可以赞扬它;可以继承它,也可以拒绝它,但是,恐怕没有人能够无视它的存在。
在20世纪的文学格局中无产阶级文学或者说社会主义文学无疑占有了一个非常重要位置,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相继倾覆,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体系在欧洲的终结,
社会主义文学也就在欧洲销声匿迹。作为一种阶级或政治的文学,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文学已经大体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历史意义显然大于它的文学意义。
进入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作倾向和特征,涌现出一批新的流派和作家,诸如女性作家、少数族裔作家、生态作家、网络作家等等。
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无联系,尽管许多女性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涌现出一大批颇具才华的女作家。当代女性作家往往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她们自觉地从女性立场出发,思考现代社会女性的身份和角问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表现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当代英国女性作家主要代表有艾丽丝·默多克、穆里尔·斯帕克、拜厄特、德拉布尔、布鲁克纳、多莉丝·莱辛等。美国不仅涌现出大批的女性作家,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和文论家,其中主要有米列特、莫尔、肖华尔特和斯皮瓦克。在德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女作家创作体,她们的创作也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20世纪末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后殖民理论相关的后殖民文学、少数族裔文学、流散文学等等纷纷涌现,成就斐然。后殖民主义自然是相对于殖民主义而言的。如果说,昔日的殖民主义者主要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上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的话,那么,后殖民主义者则是强调对文化、知
识、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对于殖民和后殖民问题的文化自觉显然是那些属于后殖民作家的最显著特征。英国最重要的少数族裔作家有奈保尔、拉什迪和黑石一雄。奈保尔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涌现出一大批黑人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托妮·莫里森、艾丽丝·沃克和玛娅·安吉拉。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外,美国的华裔文学也越来越引起读者和学者的
注目,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家有汤亭亭和谭恩美。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询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生态文学虽然古已有之,但它的真正繁荣却是以美国作家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62)的出版为标志的。20世纪重要的生态文学作品还有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巴赞的《绿教会》、图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德语作家君特·格拉斯的《母老鼠》、霍勒尔的《重新占领》、格特露德·洛腾埃格尔的《大陆》,加拿大作家莫厄特的《再也不嚎叫的狼》和《被捕杀的困鲸》、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俄罗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花狗崖》、《断头台》、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拉斯普金的《告别马焦拉》、普列洛夫斯基的《世纪之路》、美国作家艾比的《珍贵的沙漠》、《有意破坏》、斯奈德的《龟岛》、博伊尔《地球之友》、英国作家多莉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等。时至今日,生态文学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和话
题。
然而,时代进入20世纪末,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终结”的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等宣言和呼声不绝于耳。鲍德里亚说:“劳动终结了。生产终结了。政治经济学终结了。促成知识积累和意义积累的能指-所指辩证法以及累积性话语的线性句法终结了。与此同时,惟一使积累和社会生产成为可能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辩证法终结了。话语的线性纬度终结了。商品的线性纬度终结了。‘符号’的古典时代终结了。生产的时代终结了。”[2]一切都终结了,对于文学而言自然不能幸免。诗歌终结、戏剧终结、小说终结,“文学死了吗?”希利斯·米勒的《论文学》被译成了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书名。希利斯·米勒在书中开篇就宣称:“文学就要结束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3]
当然,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依然存在,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依然在创作,但他们的创作倾向似乎悄然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或者说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弥凝
第一,回归现实主义。20世纪西方文学在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之后便开始渐渐分化、演变、甚至沉寂。那种后现代的实验文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
震撼力和号召力了,所谓“新小说”、“反小说”、“元小说”,更多的留在了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留在了那些跨世纪的作家和读者的头脑中,作家们又更多地开始回归现实主义,尽管这种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昔日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更注意面向现实,尊重历史,揭露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尤其是权利政
治对普通人的迫害以及社会危机对人的精神的扭曲。
当代社会,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并行不悖、甚至更为强劲普及的是实用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成功就是一切。”知识变成了商品。文学也越来越走向实用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更为顺应这种实用化、功利化的目的和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纪实文学比虚构文学更为流行,通俗文学比严肃文学更受青睐,小说甚至变成了电视电影的“软件”。
就20世纪的法国文学而言,“现代派文学曾经风行一时,但最终还是衰落了。而现实主义文学不但没有衰落和消亡,反而显示出新的活力,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在新的世纪里发展得更加繁荣和丰富多彩”[4]。在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巴恩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了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的《福楼拜的鹦鹉》和《一部十章半的世界史》,但在1992年他又发表了以传统叙述方式创作的小说《豪猪》。《豪猪》以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为背景,讲述某国前总统彼德汉诺夫受审的过程。主人公彼德汉诺夫是个米洛舍维奇式的人物,小说具有浓郁的政治彩,叙述手法也基本上是传统现实主义式的。在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曾明确表示自己忠实于欧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说:“我从来都认为我的小说继承了狄更斯、雨果、德莱塞、杰克·伦敦等文学大师的社会传统。这个传统深入外部世界,并不局限于个人生活,不是与世隔绝,而力图表现一个社会。”[5]
第二,重返道德关怀。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大潮之后,昔日人们所尊崇的信仰、理想、理性、
科学等观念大厦都摇摇欲坠、亟亟可危了。人们一时似乎失去了行动的目的和方向。然而,世界的发展似乎并不像后现代主义所预料的那样“怎样都行”。少数人所施行的“怎样都行”的策略,其结果只能使绝大多数人“怎样都不行”。人类在重新寻信仰、理想,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这些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重返道德关怀。譬如1968年以后出现在法国的人文主义小说,便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价值,寻人的永恒性。这种创作倾向在进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世纪   作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