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作者:王华伟
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02军事行动
        [摘要]袁菲微博莫欣·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是近年来在美国这一异质化文化土壤上生成的流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因家道中落而生活在纽约的巴基斯坦裔流散者昌盖兹美国梦的努力构建与急速破灭,刻画了主人公因游离于故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所不得不承受的孤独感、陌生感和漂泊感,在美国怪诞现实和异质文化的排挤与压迫下无奈地选择回归本土编织属于自己的巴基斯坦梦东城职介。作品暗示出黑暗的西欧中世纪“9·11”时代美国对自我强势价值和文化的迷恋,对异质弱势文化和体的强行同化。通过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深入分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加冕脱冕、降格升格、狂欢人物形象和复调因素等狂欢化特征,可以看出,作者莫欣·哈米德作为一名流散作家,站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双重视角,独特地审视儿科学精品课程后9·11”时代美国社会的病态心理、文化缺陷和怪诞现实,揭露美国梦的衰败之势,亦流露出流散者对母国的空间依恋和对原乡的精神渴求。
        [关键词]狂欢;流散;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2-0068-04
        一、流散与梦想
        流散(Diaspora)源自希腊语,意思是远离本土与本族而散居于他者异质文化的边缘地带和夹缝当中,亦可译为飞散、流亡、离散等。流散现象,作为历史文化范畴的概念,源于犹太人被迫逃离故土而散居世界的历史事实。但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蔓延与深入,尤其是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流散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族裔大规模移民所形成的一种流散态势和普遍现象。流散文学即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流散文学又被称为流亡小说、边缘写作、少数族裔文学、夹缝文学和流浪汉小说等,流散作家代表及其作品有:奈保尔的《幽暗国度》,拉什迪的《午夜之子》,谭恩美的《喜福会》,莎塔碧的《我在伊朗长大》,等等。
lg mp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流散   文化   文学   狂欢   世界   异质   美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