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Pugh分级标准

Child-Pugh分级标准
释义
1.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
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释义
1.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
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Child-Pugh分级标准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分级标准,该标准最早由Child于1964年提出,当时Child将患者5个指标(包括一般状况、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的不同状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以1分,2分和3分,并将5个指标计分进行相加,总和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从而根据该总和的多少将肝脏储备功能分为A、B、C三级,预示着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肝脏损害(分数越高,肝脏储备功能越差)。但由于患者的一般状况项常常不易计分,随后Pugh提出用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代替一般状况,即如今临床常用的Child-Pugh改良分级法.
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
 
临床生化指标
1分
2分
3分
肝性脑病(级)
1-2
3-4
腹水
妇安宁栓
轻度
中、重度
总胆红素(umol/L)
<34
34-51
>51
白蛋白(g/L)
>35
28-35
<28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
<4
4-6
>6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如果是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总胆红素(umol/L):17-68为1分,68-170为2分,>170为3分;
  分级:
  A级:5-6分 手术危险度小
  B级:7-9分 手术危险度中等
  C级:>10分(包括10分)手术危险度较大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Child-Pugh分级标准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并因此为肝硬化患者方案的选择提供了较具体的临床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
 
临床生化指标
1分
2分
3分
肝性脑病(级)
1-2
3-4
腹水
轻度
中、重度
总胆红素(umol/L)
<34
34-51
>51
白蛋白(g/L)
>35
28-35
<28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
<4
4-6
>6
肝硬化吉尔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肝硬化标本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概述
分类
1.一、按病因分类
2.二、按病理形态分类
症状
1.前言
2.肝硬化早期症状
3.肝硬化早期
4.肝硬化晚期症状
5.并发症
肝硬化能活多久
持续发展
1.概述
2.一、肝功能代偿期
3.二、肝功能失代偿期 症状显著
4.乙肝引起的肝硬化
5.丙肝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2.辅助检查
3.鉴别诊断
4.肝硬化的检验表现
5.中医辨证 韩绍功原型
6.温馨小贴士:怎样知道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1.原则
2.西医常规
中医解析肝硬化
1.中医辩证
肝硬化超氧细胞疗法
1.肝硬化解毒疗法
2.肝硬化病人养生指南
3.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4.肝硬化病人饮食禁忌
5.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传染吗
概述
分类
1.一、按病因分类
2.二、按病理形态分类
症状
1.前言
2.肝硬化早期症状
内幕3.肝硬化早期
4.肝硬化晚期症状
5.并发症
肝硬化能活多久
持续发展
1.概述
2.一、肝功能代偿期
3.二、肝功能失代偿期 症状显著
4.乙肝引起的肝硬化
5.丙肝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2.辅助检查
3.鉴别诊断
4.肝硬化的检验表现
5.中医辨证
6.温馨小贴士:怎样知道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1.原则
2.西医常规
中医解析肝硬化
1.中医辩证
肝硬化超氧细胞疗法
1.肝硬化解毒疗法
2.肝硬化病人养生指南
3.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4.肝硬化病人饮食禁忌
5.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传染吗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不同地区的主要病因也不相同。欧美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我国以肝炎病
肝硬化
毒性肝硬化多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研究证实,2种病因先后或同时作用于肝脏,更易产生肝硬化。如血吸虫病或长期大量饮酒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等。
编辑本段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一)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c cirrhosis)
  指病毒性肝炎发展至后期形成肝硬化。现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近年研究认为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无慢性者,除急性重症外,不形成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转成慢性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
  1974年Shikatu报道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显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显微镜下含有HBsAg的细胞浆呈毛玻璃状,用地衣红(Orecein)染法可将含HBsAg的肝细胞浆染成光亮的橘红。经过多年保存的肝硬化标本,用此法也可显示出来含HBsAg的肝细胞,使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有了可靠的依据。乙肝病人10%~20%呈慢性经过,长期HBsAg阳性,肝功能间歇或持续异常。乙肝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可使淋巴细胞在肝内浸润,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病变如反复持续发展,可在肝小叶内形成纤维隔、再生结节而形成肝硬化。68%的丙型肝炎呈慢性过程,30
%的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丁型肝炎可以和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可以减慢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但常加剧病变的活动及加速肝硬化的发生。
图解(7张)
  病毒性肝炎的急性重症型,肝细胞大块坏死融合,从小叶中心向汇管区扩展,引起网状支架塌陷、靠拢、形成纤维隔。并产生小叶中心至汇管区的架桥现象,而形成大结节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形成的肝硬化,在汇管区有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形成宽的不规则的“主动性”纤维隔,向小叶内和小叶间伸展,使邻接的各小叶被纤维隔分隔、破坏。这时虽然肝脏结构被改建,但还不是肝硬化,而是肝纤维化阶段。当炎症从肝小叶边缘向中心部扩展,引起点片状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纤维隔也随之继续向中心扩展,分割肝小叶,
加之肝细胞再生,形成被结缔组织包绕的再生结节,则成为肝硬化。至病变的末期,炎症和肝细胞坏死可以完全消失,只是在纤维隔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为多小叶性,形成大结节性肝硬化。如肝炎病变较轻,病程进行较慢,也可以形成小结节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或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
  从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据研究表明与感染抗原量无关。而与病毒毒力及人体免疫状态有显著关系。遗传因素与慢性化倾向有关,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HL-A8缺乏似有关系,但尚待进一步研究。
  外婆怀了外孙的种(二)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 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高,由酗酒引起。近年我国酒的消耗量增加,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也有所增高。据统计肝硬化的发生与饮酒量和时间长短成正比。每天饮含酒精80g的酒即可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持续大量饮酒数周至数月多数可发生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若持续大量饮酒达15年以上,75%可发生肝硬化。
  酒精进入肝细胞后,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作用下,转变为乙醛,乙醛再转变为乙酸,乙酸使辅酶(NAD)过多的转变为还原型辅酶(NADH)因而NAD减少,NADH增加,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则两者比值下降,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脂肪酸的酯化增加,三酰甘油增加,肝内的三酰甘油释放减少,另外肝内NADH过多,又促进了脂肪酸的合成,使体脂肪形成脂肪酸的动力加强造成肝内三酰甘油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而发生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肝细胞进一步发生变性、坏死和继发炎症,在脂肪肝的基础上发生酒精性肝炎,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含有酒精性透明蛋白(Mallorys alcoholic hyalin)汇管区有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和胆小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小结节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小叶中心静脉可以发生急性硬化性透明样坏死引起纤维化和管腔闭塞,加剧门静脉高压。中心部纤维化向周缘部位扩展,也可与汇管区形成“架桥”现象。
  (三)寄生虫性肝硬化(parasitic cirrhosis)
   如血吸虫或肝吸虫等虫体在门脉系统寄居,虫卵随门脉血流沉积于肝内,引起门静脉小分支栓塞。虫卵
肝硬化
大于肝小叶门静脉输入分支的直径,故栓塞在汇管区引起炎症、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汇管区扩大,破坏肝小叶界板,累及小叶边缘的肝细胞。肝细胞再生结节不明显,可能与虫卵堵塞门静脉小分支,肝细胞营养不足有关。因门静脉受阻,门脉高压症明显,有显著的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大。成虫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和分泌毒素,是肝内肉芽肿形成的原因。虫卵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是肝内门脉分支及其周围发生炎症和纤维化的原因。寄生虫性肝硬化在形态学上属再生结节不显著性肝硬化。
  (四)中毒性肝硬化(toxic cirrhosis)
  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损害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肝脏的直接毒物,如四氯化碳、甲氨蝶呤等;另一类是肝脏的间接毒物,此类毒物与药量无关,对特异素质的病人先引起过敏反应,然后引起肝脏损害。少数病人可引起肝硬化,如异烟酰、异丙肼(iproniazid)、氟烷。其病变与肝炎后肝硬化相似。四氯化碳为肝脏的直接毒物,对肝脏的损害与药量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引起肝脏弥漫性的脂肪浸润和小叶中心坏死。四氯化碳本身不是毒性物质,经过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如P-450微粒体酶系统,将四氯化碳去掉一个氯原子,而形成,
即氯仿,则成为肝细胞内质网和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系统的剧毒(产生三氯甲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引起肝细胞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损害。由于对肝细胞内微细结构的破坏、药物代谢酶减少又降低了对四氯化碳的代谢,从而减弱了对肝脏的继续损害。病人在恢复之后,肝功能多能恢复正常。仅在反复或长期暴露在四氯化碳中才偶有发生大结节性肝硬化。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1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肝硬化   引起   肝细胞   肝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