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黑斑病病原鉴定及6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

我的张爱玲
花椰菜黑斑病病原鉴定及6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测定Ξ
王春明,金秀琳,何苏琴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对甘肃省花椰菜黑斑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最适生长温度和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花椰菜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芸薹生链格孢菌(A lternaria brassicicola(Schw.)W iltsh ire);A ltc22菌株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不同温度下培养特征也有一些差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研究了6种杀菌剂不同浓度对A ltc22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5%己唑醇微乳剂在供试浓度下对花椰菜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其中,5%己唑醇微乳剂稀释到50000倍时,对菌株A ltc2 2的抑制率仍然达到100%。
  关键词:花椰菜黑斑病;芸薹生链格孢;生长速率;杀菌剂;抑制率;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S436135;S6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63(2009)0120017203
  在十字花科蔬菜的诸多病害中,黑斑病(b lack spo t disease)通过种子传带形成异地扩散和蔓延,危害叶片和整株植物,全生育期发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芸薹链格孢(A lterna ria brassicae),芸薹生链格孢(A.brassicicola)和萝卜链格孢(A.jap on ica)是引起十字
花科蔬菜黑斑病的常见种类,通过芸薹属和萝卜属蔬菜的种子及杂草和植株病残体等途径传播危害十字花科蔬菜[1],另外,跳甲(P hy llotreta cru2 cif erae)和油菜茎象甲(Ceu thorrhy nchus assi m ilis)也可充当病原传播者[2]。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引起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病原菌也不相同。李明远曾报道引起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芸薹链格孢,而引起北方十字花科蔬菜病原菌除了芸薹链格孢外还有芸薹生链格孢[3]。荷兰学者对芸薹生链格孢引起的花椰菜黑斑病进行了系统研究[4],W u.W.S.等曾报道台湾某地的花椰菜上发生芸薹生链格孢外[5]。我们对甘肃省花椰菜黑斑病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室内药效测定,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1 试验内容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种A ltc22分离自花椰菜黑斑病病叶。供试花椰菜品种为祁莲白雪、绿宝;供试药剂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南通化工三厂生产),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上海迪拜农药化工公司生产),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美国大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国营温州农药厂生产),5%己唑醇微乳剂(广东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技术公司提供)。
1.2 花椰菜黑斑病病原鉴定试验
1.2.1 病菌致病性测定 将花椰菜种子用55℃温汤浸种,自然冷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直播于装有灭菌蛭石的小花盆,待3~4叶时,将在PDA平板上25℃条件下培养了10d的A ltc22菌株,用适量无菌水冲洗分生孢子,制备成1×105个孢子 mL的孢子悬浮液,将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到供试作物上。每种供试作物设3次重复,每重复10~15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保湿48h。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同时将在PDA平板上25℃黑暗培养7d的A ltc22菌株自菌落外缘取直径5mm的菌饼接种在花球上,保湿24h后取下菌饼,每天观察发病情况。试验期间温度为25~30℃。
1.2.2 病原菌形态观察 观察和测量自然寄主和回接发病植株上病菌形态,并与在PDA平板上(25±0.5)℃培养7d的病菌形态作比较。
地球物理学报
1.2.3 病菌适宜生长温度测定 采用平均生长速率法。设置8个温度处理,即5、10、15、20、25、30、35、40℃。A ltc22菌株在PDA平板上25℃黑暗培养7d后,自菌落外缘取直径5mm菌饼,接种于PDA平板中央,置于不同温度下恒温暗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培养7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
Ξ收稿日期:20082112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助项目(2005D KA21207223)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王春明(1979-),女,甘肃武威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研究工作。E2m ail:w chm179@163
 通讯作者:何苏琴(1965-),女,江西修水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研究工作。E2m ail:gshesuqin@sina
直径,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处理菌落平均生长速率,同时观察不同温度梯度下菌株培养性状的差异。
平均生长速率(mm d)=(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培养天数
1.3 6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含药平板法[6]。6种供试药剂设计浓度分别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2000、4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0、10000、15000、20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000、2000、4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2000、4000倍液;5%己唑醇微乳剂2000、20000、30000、50000倍液;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供试药剂,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含药平板,每处理重复3次,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取A ltc22菌株菌落边缘直径5mm菌饼,接种到含药平板中央,置(22±0.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对照菌丝生长直径-5mm)-(处理菌丝生长直径-5mm)] (对照菌丝生长直径-5mm)×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鉴定
2.1.1 病害症状 发病叶片初期,病斑呈黑褐小点,扩大后转为暗黑,7~10d后病斑直径扩大到5~10mm,并出现黑褐霉状物(叶片背面较多),严重时病斑汇集成片,使叶片大部分以至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发病病斑一般为椭圆形至梭形,暗褐,凹陷,大小不一,表面出现黑霉层,并引起叶柄腐烂。此菌可危害茎基部,形成黑胫;花球发病初期病斑为黑褐小点,后形成腐烂凹陷斑,严重整个花球腐烂。
2.1.2 病菌致病性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A ltc22菌株对供试花椰菜品种的叶片和花球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将A ltc22菌株采用叶面喷雾法和贴菌饼法分别接种到花椰菜植株和花球上均可使其发病,发病率为100%;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从接种的健康花椰菜植株和花球上均可重新分离获得同一病原菌。
2.1.3 病原菌形态 经对PDA培养基上A ltc22菌株的观察,菌落初期为灰绿,短绒状,边缘整齐或辐射状,后期逐渐转为褐至灰黑;分生孢子梗从浅褐逐渐变成褐,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
直或上部随着产孢作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深褐,成长链,广卵圆,卵形,近椭圆形或倒棍棒形。从表1可以看出,成熟的分生孢子在不同基质上的颜、分隔数和大小存在较大差异。A ltc22菌株回接到叶片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深褐,具0~2个纵(斜)隔膜, 1~8个横隔膜,大小为(14.4~54.3)Λm×(6.5~12.0)Λm,(24.6±7.8)Λm×(8.7±1.6)Λm;接种在花球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与叶片上的差异不大;在自
然寄主上分生孢子浅褐,具0~4个纵(斜)隔膜, 2~11个横隔膜,大小为(32.4~107.0)Λm×(12.0~22.4)Λm,(78.2±15.9)Λm×(16.9±3.0)Λm。可见自然寄主上得分生孢子明显大于人工接种在叶片、花球上所产生的孢子,颜也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据张天宇、魏景超等对芸薹生链格孢菌的描述[7~8],确认A ltc22菌株为芸薹生链格孢菌[A.b rassicico la(Schw.)W iltsh ire]。2.1.4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菌落颜的影响 不同温度梯度的测试结果(图1)显示,A ltc22菌株在5~35℃均能生长,当温度达到40℃时菌丝不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同时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菌落颜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到35℃时菌落呈黄
褐。
图1 温度对花椰菜黑斑病菌株A ltc22生长速率的影响2.2 6种杀菌剂对菌株A ltc22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表2)看出,不同杀菌剂对A ltc22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异。5%己唑醇微乳剂在推荐浓度下对菌丝的抑制率为100%,稀释至50000倍时对菌株A ltc22的抑制率仍达到100%,说明5%己唑醇微乳剂对A ltc22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强;其次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在推荐浓度下对菌株A ltc22菌丝生长抑制率也均为100%,当其分别稀释到3000倍和4000倍时,对菌株A ltc22的抑制率有所下降;百美图之
表1 菌株A ltc22的成熟分生孢子在不同基质上的形态差异
不同基质颜分隔数
分生孢子大小(Λm)
测量值平均值
接种在PDA上深褐0~3个纵(斜)隔膜,1~7个横隔膜(10.0~33.1)×(7.5~14.4)(22.4±5.7)×(9.5±1.5)接种在叶片上深褐0~2个纵(斜)隔膜,1~8个横隔膜(14.4~54.3)×(6.5~12.0)(24.6±7.8)×(8.7±1.6)接种
在花球上深褐0~2个纵(斜)隔膜,1~8个横隔膜(10.0~44.8)×(7.5~11.2)(25.6±8.1)×(8.9±1.2)自然寄主上浅褐0~4个纵(斜)隔膜,2~11个横隔膜(32.4~107.0)×(12.0~22.4)(78.2±15.9)×(16.9±3.0)表2 6种杀菌剂对A ltc22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①
供试药剂稀释
倍数
A ltc22
菌落直径
(mm)
抑制率
(%)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325.0071.56
100030.0064.45
200036.6754.98
400038.6752.13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3-100
1500+100
30006.6797.63
40007.6796.21 10%苯醚甲环水分散粒剂600035.1799.76
1000037.0054.50
1500044.0044.55
2000051.6733.65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3-100
1000-100
代理之狐2000+100
400010.0092.89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5.3399.53
100039.3393.84
200016.6783.41
400031.6762.09 5%己唑醇微乳剂20003-100
20000-100
30000-100
50000+100
CK 75.33
①“-”表示菌丝不生长;“+”表示菌丝有萌动但未向培养基扩展;“3”表示推荐浓度。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随着供试浓度的降低,对菌株A ltc22的抑制率也下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A ltc22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差。说明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 5%己唑醇微乳剂对菌株A ltc22的抑制作用最强。3 小结与讨论
1) 经对甘肃省花椰菜黑斑病进行病原分离、回接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表明,引起花椰菜黑斑病的病
原菌为A lterna ria brassicicola(Schw.)W iltsh ire,且自然寄主上的分生孢子明显大于人工接种在叶片和花球上所产生的孢子,颜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寄主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的环境条件不同所致。
2) 不同杀菌剂对A ltc22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异。在供试浓度下,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5%己唑醇微乳剂对A ltc22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7d后抑制率均在90%以上;特别是5%己唑醇微乳剂稀释50000倍时,对A ltc22的抑制率仍然达到100%。对这3种药剂在室内药效测定中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将在田间对其防效作进一步的研究。光电子激光
参考文献:
[1] 肖长坤,李 勇,李健强.十字花科蔬菜种传黑斑病研
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5):61268. [2] D I LLA RD,H R,COBB,et al.T rans m issi on of A l2
ternaria brassicicola to cabbage by flea beetles(P hy l2
lotreta crucif erae)[J].P lant D is,1998(82):1532157. [3] 李明远.自病斑上直接挑取白菜黑斑病单孢菌系[J].
植物保护,1989,15(5):48.
[4] KOHL,J,VAN D ER WOL F.A lternaria brassicico la
天津联通测速
and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in o r2 ganic seed p roducti on of B rassicae:Ep idem i o logy and
seed infecti on[J].P lant R esearch Internati onal,2005
(363):1227.
[5] W u W S,W u ChH,W u K C.A lternaria brassicico la,a
destructive pathogen in seed p roducti on of cauliflow2 er[J].P lant P ro tecti on Bullutin(T ai w an),1979(21):
2942304.
[6] I A COM I2VA S I L ESCU B,AV ENO T H,BA TA I LL E2
S I M ON EAU N.In vitro fungicide sensitivity of A l2 ternaria species pathogenic to crucifers and iden
tifica2 ti on of A lternaria brassicico la field iso lates h igh ly re2 sistant to bo th dicarboxi m ides and phenylpyrro les[J].
C rop P ro tecti on,2004(23):4812488.
[7] 张天宇.中国真菌志(链格孢属)(第十六卷)[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3:982100.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9:5642565.
(本文责编:张雪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0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花椰菜   生长   黑斑病   菌株   发病   菌丝   接种   供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