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概念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质是什么?随笔、小品、是不是散文?报告文学、特写是不是散文?
  研究问题,必须先搞清楚或者先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散文,也必须先搞清楚或确定什么是散文。
  其一,不确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必然影响我们对散文文体的本质的把握,进而会影响我们的欣赏和研究。
  其二,不确定散文的内涵外延,必然使我们对散文的研究出现混乱。
  散文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中国文化进程的推进,散文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古代散文进而发展为现代散文,又由现代散文进而发展为当代散文。
  考察散文概念,必须把它置于一条动态流中来考察。
一、“散文”一词的由来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
要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
 
   ※ 古代典籍记载:
  ① 南朝《文选木华海赋》:“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
pdm
 
 
  ②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刘锜赠官制》:“益公常举似谓杨伯子曰:‘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散文”--(名词)
  “散文”一词,是一种文体名词。
  ③ 《鹤林玉露二》记载:“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
  ④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记载:“编内所载,均谓之文,而此类独以文名者,盖文中之一体也,其格有散文,有韵语,或仿楚辞,或为四六,或以盟神,或以讽人,其体不同,其用亦异。”
  ⑤ 明代《正字通》记载:“敕,明制凡褒嘉责让,并用敕词,皆散文,六品以下官,赠封称敕命,始于四六。”
  上述资料②-⑤中,所载的散文一词,均是指文体而言。
  可见,作为文体的“散文”一词并非起于近代。
  ⑥ 南宋陈善《捫虱新语一》的《辨前辈论古今人文长短》中载有:“后山居士(陈师道)言:‘苏明允(洵)不能诗,欧阳永叔(修)不能赋,曾子固(巩)短于韵语,黄鲁直(庭坚)短于散语’。”
  可见也有用散语一词来称谓散文的。散语与韵语是相对的一组概念,韵语是韵文之别称,散语是散文之别称。
 
  在南宋,散文(散语)和韵文(韵语)均已是指文体而言的。
  郁达夫的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确属于个人“臆断”。应该有一种批判精神,要有反思意识,要敢于发问,唯有此,才能有创新,也才能称得上研究二字。
   ※ 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母猪性激素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是散文理论的典籍。
  他的散文《一个人在途上》写得极好,自然,平实,又蕴藉深厚。
二、古代的散文
  在中国古代,散文隶属于文章这一大概念之下,是文章的一个种类;散文是杂文学的概念,而非文学的概念。
   1、散文与文章,散文与韵文--散文概念的本义
  在我国古代,散文与文章并不是同一的概念,散文与韵文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古代散文概念的本义--散文不等于文章,散文与韵文相对立。
  用图形表示如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翻开中华文化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文坛就形成了诗与文两大主潮。诗起源甚早,有人类就有劳动,有劳动就有诗歌。可以说,诗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于人们的口耳之际。
  文即文章,又称文笔。
  先秦之文多用韵语,句式或散或韵,散韵相杂。
   ※ 当代学者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说:
  “大概到了战国中晚期,文章用散用韵已有了分离的趋势,向韵文发展的,是屈原宋玉等
人的赋体文章,向散文发展的,则是诸子百家之文。”
  郭预衡的这段话说明,古代文章最初形态是有散有韵的,散韵区分的并不严格,后来才逐渐分野,形成以韵语为主的赋体杂文,代表者是屈原宋玉,同时还形成以散语为主的散体文章,代表者是诸子百家。
 
   ※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把有韵和无韵作为分类的标准,由此,一切文字形式便被一分为两大主潮,一则为“文”,一则为“笔”,他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若用图形表示即为:
 
  对于刘勰的这种分类观点,《辞源》和《中文大辞典》均给予采用,《辞源》把韵语解释为:“指押韵的诗文。”《中文大辞典》也把韵语解释为:“有韵之文、诗、赋之类。”它们都是
把诗歌归入于韵语(韵文)这个大范畴之下,同时还将散语(散文)与韵语(韵文)相对立,诸如《辞源》就把散语解释为:“无韵之文,散文。”《中文大辞典》也把散语解释为:“……谓散文也。”
  一个以刘勰为代表的,被现今文化界普遍认同的文章分类框架就构成了。
  若用图形表示即为:
 
  这个框架有两个观点须注意:
  第一是散文并不等于文章,而是文章下属的一个分支。第二是诗歌也是文章下属的一个分支--韵文的一个小类别。
  这两个观点究竟有没有科学性呢?
  诗是早于文的,文是从诗中脱胎出来的、拓展出来的一种新形式。文最初具有韵散相间的倾向,既有诗的重韵的形式,又有文的洋洋洒洒变通自如的内容。文自身又出现韵和散的
分化,产生韵文和散文。
  韵文处于诗歌与散文的结合部位,它亦文亦诗,骚、赋、骈等都有亦文亦诗的特征,带有诗和文的混血性质。
三氯氢硅  若用图形表示即为:
 
  依照这个发展脉线来看,刘勰框架的第一个观点是科学的,散文与文章不是同指,乃是两个概念。第二个观点则不够科学,诗歌绝不能归之于文章下属的韵文之列。
  从上所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自文章成体之后,中国便形成诗文并存的局面,文章是与诗歌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文章最初是韵散杂陈的,后随着文化的发展,韵散逐渐分离,形成韵体文与散体文两大分支,散文是韵散分离的产物,该概念之起源明显要晚于“文”的概念;散文是文章下属的一个种概念,文章是个大概念,文章和散文绝非同指,严格地讲,在中国古代,散文并不等于文章。
崔津渡  第二,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文章有韵散两种形式。韵者,即为韵语,或韵文,以有韵为特征。散者,即为散语,或散文,以无韵为特征。散文主要指以下种类: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从散文所属的诸多子类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散文是杂文学的概念,其中有文学的因子,也有非文学的因子,有审美愉悦功用,也有实用的功用。中国古代散文只是一种文章体类,但不是文学体裁。
  上述观点用图形表示即为:
 
  古代散文的本义:
 
   2、散文与古文,散文与骈文--散文概念的新义
  在我国古代,散文与古文是同一概念,散文与骈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用图表标示: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章发展的重要时期,文章由质趋文,向骈偶发展,从而形成了骈体文。
  骈体文的出现,为散文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散文之“散”具有了与骈体之“骈”相对立的新义--散文的概念,是与骈文相对的、指句法不整齐、不尚对偶的散体文章。在唐代,古文即散文,散文即古文,这两个概念是同一概念。
   ※ 佘树森指出: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文的绮靡之风,自此,又开始了时起时伏的骈散之争。也给散文概念,增加了一个新的含义,即与骈偶相对之散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8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散文   文章   概念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