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彩。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  郁达夫  孤独  无奈
    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
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
《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银灰的死》(1921年)中的“Y君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的月光的空地上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强生物流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厚的感伤彩。
1.2时代的隐退者红寨论坛
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沈丕安
1.3社会的遗弃者
第二,周身所处环境不同。青年留学生远走异国他乡,孤独彷徨,周身都是冷眼,而隐退者和遗弃者多是因为被自己的同胞孤立排斥。
第三,心境的不同。青年留学生内心敏感、脆弱以及无奈,隐退者较之则更为旷达一点,遗弃者较隐退者则更为悲愤一点。
2小说中零余者走向死亡的原因
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最后结局大多是以死亡结束的,究其原因是零余者性格上的局限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们的摧残而至。中国银行企业文化
2.1零余者走向死亡的自身原因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彩。
2.2零余者走向死亡的现实原因
《零余者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法摆脱自己内心孤独苦闷的心境,与其苟延残喘,不若涅槃重生。尽管他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自身性格方面的局限,最终选择死亡来对抗黑暗的现实,但他们仍可称得上是真君子。他们的死是对时代的抗争,是对黑暗的宣战,是唤醒灵魂的冲锋号。
3郁达夫塑造零余者的根源
郁达夫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其内心也积郁着深广的孤独苦闷,他的身世经历和他对动乱社会的洞察,成为他创作小说的源泉。
3.1世经历与其自传体小说的创作
乡富阳开始了两年的蛰居闭门苦读的生活经历。那两年的生活学习为郁达夫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极好的知识基础。他自学会了英语、德语等语言。古代典籍也通读了很多。但是郁达夫这两年的离索居的生活状态很难说没有影响到他个人性格和心理的畸形发展。这为日后郁达夫赴日留洋和回国后遭遇坎坷时心态总是不能摆到正确的位置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人在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环境给他的特殊影响。郁达夫在日本留洋八年,大致时期
就是在1914年至1922年之间。正好是18至2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思想形成和成熟的时期。所以郁达夫文学观的形成与日本的生活环境和日本的文学的影响应该是密不可分的。郁达夫自叙传小说采用的多是限制叙事,或称之为“内焦点叙事”。这样的描述方式增加了可信度,更利于自我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坦露真实的自我。以《沉沦》为例子,郁达夫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主人公来表达自己对身在异国遭受歧视侮辱的难看委屈映。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青年做出的抗争。他也是想唤醒那些仍沉睡的国民们站起来吧,改革吧。所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具有很高的民族性和一代人的代表性。具有极强烈的代表意识。这是对整个民族和一代人的精神的关注。
3.2精神层面的痛苦
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 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之地。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地步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金融时报中文网郁达夫感情经历的坎坷和当时混乱的社会状态阻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郁达夫精神层面痛苦的根源。
郁达夫在创作的散文或小说中表现的伤感无以复加,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
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 ,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4、零余者形象的现实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零余者,或者说零余者活在每个时代中。若说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是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的先河的话,那么其后鲁迅、柔石、丁玲、巴金、曹禺、的苦闷与呼号,凑合青年的贫穷与忿恨;我想表现着时代病的传染与紧张。时代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零余者的共同病症,肖涧秋也无例外的染上了。肖涧秋是(二月》(1929年)的主人公,鲁迅称之为“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青年,但时代的弊病、经历的坎坷、个性的柔弱使他永远是个仿徨于无路的突出事业、家庭与精神围城的方鸿渐,无不是染上了这时代病的中国的零余者
他们都是不满现实,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知识分子,但他们的愿望和理想跟现实有严重的冲突,革新要求和守旧势力发生尖锐矛盾。他们被社会抛弃在黑暗的角落
里,他们有的想自救却无力自拔,有的是以麻木的受命运的摆布,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来深思的。
参考文献
⑴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2页
⑵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页
⑶恩和《郁达夫研究综论》天津教育山版社 1989年第267页
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涯的回顾》
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34页
郁达夫研究资料》下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551页。
⑺迅《在酒楼上》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15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8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余者   形象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