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公共建筑赏析论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作业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报告
学员:
学号:
20127
摘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由贝聿铭设计,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关键词: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三角形
正文:          ——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
一、 建筑师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 1917426
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那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二、建筑介绍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地理环境选煤论坛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 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师既很棘手又充满挑战。
2、体块构成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建造起来,必须与四周的原有建筑相协调。贝聿铭将东馆——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东馆的西墙面对西馆,东西呼应。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最短的距离 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cnki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研讨学习环境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H”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3、空间布局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1500平方米的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显得气韵生动,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红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东馆于197156日动工,19786北京新钢联月1日竣工开馆。动工初时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实际上一再增加预算,最后达到了9500万美元。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在人们眼里,东西两馆简直是一个整体。
三、简单总结:「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66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东馆   设计   美国   中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