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合作与《单一欧洲法令》的签订

2002 年11 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2第29 卷第6 期JournaI of Hubei  U ni v er si t(y P hiIosophy  and S ociaI Science)VoI.29 No.6
德法合作与《单一欧洲法令》的签订
张健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
《单一欧洲法令》是一个首次对《罗马条约》进行重大修改的文件,它把欧共体为推动单一市场的形成而在外交、制度和程序改革中进行的合作内容,集中写在一个“单一”法令中。对!"世纪#"年代末$"
年代初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德法在《单一欧洲法令》的酝酿和谈判过程中则再次扮演了领导者角,起到了欧共体的轴心作用。
[关键词]德法合作;《单一欧洲法令》;欧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K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2)06-0025-06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世界陷入了滞胀的恶劣经济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非关税壁垒繁多,共同体内的老大难问题如共同农业政策改革、英国预算回扣问题及西、葡两国的加入问题等久拖不决,西欧一体化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局面。1981、1982年密特朗总统和科尔总理先后上台,开始密切合作,大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经过多次首脑会谈及一系列讨价还价,终于签订了《单一欧洲法令》(以下简称《法令》)。《法令》的签订揭开了欧洲一体化的新篇章,是欧共体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就像共同体以前的许多重要谈判一样,《法令》也是德法两国利益平衡的结果[1](P96)。本文即从德法合作入手,探讨德法两国是如何推动谈判进程并取得成功的。
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宣布对苏联进行制裁,美苏关系恶化。西欧国家既担心美苏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失控使欧洲成为战场,又担心美国不顾西欧利益与苏联达成双边协议而共同主宰世界。处于战争前沿的联邦德国则更为担心,因此强烈希望西欧进一步走向联合,以应付复杂的国际形势。同时,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后,西欧经济普遍发生困难,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趋于紧张,一些成员国以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名设置各种非关税壁垒,阻碍了内部市场贸易的发展。在这种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欧洲人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共同体的进一步一体化。自民党领袖、德国外长根舍为加强自己的地位,于1981 年1 月6 日在斯图加特自民党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讲,成
为德国努力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响亮号角。在演讲中,根舍提出要签订一个关于欧洲联盟的条约,他特别强调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必要。作为东方政策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他把欧洲政治合作视为对东方政策的关键的补充。按照根舍的看法,欧洲联盟的根本目标是:发展欧洲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扩大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加强文化领域及法律上的合作与协调等。
法国,社会党人密特朗当选总统后,于1981 年10 月提出依靠扩大财政开支以减少失业的建议,宣称这是向着“社会主义的欧洲”迈出的一大步。但欧共体部长理事会从没对它进行过讨论,于是法国便自行其是。因此,法国的欧洲政策在此时还处于不确定状态中。于是,根舍转而寻求意大利的支持,因为意大利对西欧一体化向来持积极态度。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共同体预算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达成协议。1981
[收稿日期]2002-01-29
[作者简介]张健(1971- ),男,湖北天门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00 级博士生。
年11 月德意计划发表。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欧洲
理事会的战略性作用,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长理事
会,负责共同体事务及欧洲政治合作的政策问题;
恢复部长理事会的多数表决机制;加强欧洲议会
的权力;增强共同体主席国的作用;设立一个小型
秘书机构,负责欧洲政治合作等等。但德意计划提
出将欧洲政治合作转变为真正的共同外交和安全
政策的想法遭到了法国和丹麦的反对,他们认为
“这一合作还为时过早”[2](P38),事实上,德意计划也
生不逢时,英国预算案及回扣等问题捆住了欧共
体的手脚,而且,“这一建议从来就没能取得法国
的支持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2](P38)。倡议发表后,
德意在随后与欧共体其他成员的谈判中没能取得
任何进展,特别是法国,对失去这样的领导机会极
为不满。1983 年6 月,在斯图加特举行的欧洲理事
会上,科尔将德意计划提交讨论。大会通过了《关
数学机械化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声明》,这是一个大大削弱了的
德意版本。德国人自然深感失望:签订一个有约束
力的条约的建议被搁置一边,多数表决机制也没
能得到明确认可,欧洲议会的作用基本没能增强。
这说明,缺少了德法合作,西欧一体化是如何步履
维艰。
尽管如此,欧共体机构中要求改革的压力仍
然不断增大,在欧洲议会里以欧共体创始人之一
斯皮奈利为首的“鳄鱼集团”,主张依靠增加欧洲
议会的权力等议程改革,实行欧洲联邦主义以及
扩大欧共体活动空间。经过几年的工作,欧洲议会
于1984 年2 月14 日进行表决,以237 票对31 票
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草
案。这是一项旨在加强欧洲联邦主义倾向的宏伟
计划,在当时虽不切实际,但却对一些国家形成了
压力。
面对德国的各种声明和多方面的压力,法国
政府也开始慢慢转变态度。当然,法国态度的转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法国1981~1983 年的经济
政策由社会主义党的激进派控制,国有化、为增
加就业而直接干预经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的政
策损害了工商业界和金融界对法国经济的信心。
德国反通货膨胀的传统政策与这时期法国的经济
政策发生了严重矛盾。激进的社会主义者要求采
取关税保护政策,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控制资本流出。而另一部分温和人士则要求与德国经济政策趋同,
继续留在欧洲货币体系内。1983 年3 月21
日,密特朗宣布法国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这一决定成为法国欧共体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通货膨胀的经济试验也许是密特朗为兑现竞选诺言
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在他的7 年任期内,他能承担这次经济试验的失败,以到实行更为现实的经
济政策的借口[3](P120)。社会党的经济增长战略失败后,为转移国内注意力,密特朗便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其次,强调法国和欧洲的独立是法国的传统政策,这一政策在美苏新的冷战态势面前
显得更为迫切,多年来法国和美国一直在较劲,这一竞争由于法国社会主义者和里根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更加尖锐。尽管密特朗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反美主义者,但他却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欧洲的联合,以抵制美国在欧洲的霸权。第三,1981 年10 月以及1982 年6 月,德国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和平运动,一部分社会党人以及绿党成员、新教徒等反对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法国一向担心德国会走向中立甚至东方,所以对德国的事态发展更感焦虑,认为有必要加强科尔的地位,增强德国向西的动力。1983 年1 月,为庆祝爱丽舍宫条约签订20 周年,密特朗前往波恩,在联邦议院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他号召德国人民支持在德国部署潘兴贰导弹以及,并指责那些试图将欧洲与美国分开的想法。密特朗的演讲既是为保证科尔当选所作的努力,也是他个人所作的希望德法能加强合作的呼吁。密特朗的举动无疑得到了德国人的回报,1983 年4月,德国马克升值5.05 个百分点,这就使法国法朗不至贬值过多,也方便了法国向德国的出口。这样,法国通过自己在安全领域的力量获得了德国
经济上的让步,“实际上,法国1984年的重新向欧洲开放只是她通过同德国合作而扩大影响的传统政策的延续”[1](P55)。第四,欧共体第二次扩大吸收
了希腊后,其成员已增至10 个,而且当葡萄牙和
西班牙加入后,成员国将增至12 个,这使得欧共体达成一致更为困难。因此,密特朗也倾向于认为,
共同体的扩大必须伴随相应的机构改革,而这正是德国极力要求的。很明显,德法轴心又开始形成。他们可以在欧共体内发挥领导作用了,这正是欧洲一体化不可或缺的。
1984 年上半年法国当值主席国期间,密特朗决心解决共同体内的棘手问题,以使共同体进一
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英国的预
算问题。英国自1973 年加入共同体后,从希思首共体这样复杂而多样化的组织,怎么能像老波兰相到撒切尔首相,每年欧共体制定预算以及每次王朝那样,按D i e(t诸侯会议)的模式去管理呢?要
召开欧洲理事会时,英国都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成员国之间利害冲突较大,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也从而影响了欧共体其他问题的解决。问题在哪里呢?英国农业部门较小,且生产率较高,得不到欧共体农业政策的大量补助,而共同体农业支出却占预算支出的约2/3,而且,按人头计算,英国对欧共体的拨款远远在其他国家之上,这与英国的经济状况是不相符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更决心把“我们的钱”要回来[4](P238),不断要求减少英国的预算份额。其次,在西、葡两国的加入问题上,法国因为担心西、葡两国的廉价农产品对法国农产品造成冲击,一直不愿接纳两国,但法国作为两国的邻国,久拖也会造成政治上的不利影响。
1984 年4 月晚些时候,德法两国外长根舍和杜马斯一起讨论了英国的摊款问题及西班牙、葡萄牙的加入问题、欧共体未来的财政问题等。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引述根舍的话说,按他的观点,德法是欧共体的核心,他还特别强调了双边合作中的安全问题。他说,并不是美国,而正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把欧洲降到了二流国家的地位[5]。言下之意就是英国这样一些国家不合作,延滞了欧共体的建设。在欧共体预算问题上,科尔和密特朗的合作就像他们的前任施密特和德斯坦一样密切。波恩和巴黎特别是巴黎不愿意为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大的财政牺牲,而且“像法国一样,德国也被英国在这一问题上无休无止的请求、声明搞得烦燥不堪”[6](P329)。1984年3月欧共体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英国再次拒绝了德法两国的预算建议。因此,1984年5月,科尔像密特朗一样打定主意,决不再向撒切尔夫人作进一步的让步。事实上1984年6月的最终解决方案对英国来说,甚至还不如撒切尔夫人1984年3月在布鲁塞尔拒绝的那个方案有利[6](P335)。
长期以来,法国的欧洲政策一直受戴高乐主义者的支配,即对加强共同体的超国家性质疑虑较大,担心会损害本国利益,特别不愿失去自己的一票否决权。但密特朗总统1984年5月24日在欧洲议会发表的一篇演说则表明,法国已打破了戴高乐主义的这种禁忌。他强调要加强欧共体建设,支持地中海国家加入欧共体。他还顺应欧洲议会要求加快机构改革的意见,表示要成立一个委员会,讨论欧共体机构改革问题。他说:“一个像欧像那样,一个成员国就可以使整个组织寸步难行。”[7](P95)除了决策程序上的改革外,他说,新条约中还应包含欧洲政治方面的合作。对于按不同速度发展的一体化模式,他也表现出了灵活和开放的态度。
自然,密特朗在欧洲议会上的讲话受到了德国的热烈欢迎,因为他说出了德国也想要解决的问题,德国政府还特别欢迎密特朗提出的修订理事会决策程序的建议,表示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建立欧洲联盟”[7](P96)。
1984年5月28日,德法举行首脑会晤。在这次会谈上,科尔表示完全支持密特朗在欧洲议会上的讲话,两国外交和国防部长还分别举行了会议,他们就西欧联盟的设立及两国更密切的外交和防务合作、联合建造攻击型直升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6月,在一项针对英国的较为隐晦的威胁中,杜马斯说:
“更为强化的合作有可能在少于10的圈子里进行。”[7](P95)显然,德法合作的加强更增添了双方启动一体化进程的信心。
1984年6月25-26日的枫丹白露首脑会议成为了欧共体改革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最终形成《法令》的主要内容作了极好的准备。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解决了英国的摊款问题。会谈一开始,撒切尔夫人就开口要90%的回扣,然后表示至少要多于70%。科尔和密特朗碰头后决定65%为最高限额,撒切尔夫人见德法态度坚决,便改口要求66%的回扣,然后协议就这样达成了,扫除了欧共体谈判进程上的一大障碍。通过这件事,撒切尔夫人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德法领导角在欧共体机构改革上的重要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密特朗总统和科尔总理在早餐时就有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8](P543)第二,规定9月30日为完成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所有谈判工作的最后日期。第三,设立一个由爱尔兰参议员道基为主席的委员会,着手研究如何改善欧共体在政治合作等领域的决策机能。密特朗选择法拉作为道基委员会的法国代表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法拉曾参与《罗马条约》的谈判,并且促成国民议会批准了这个条约。事实上,法拉对形成报告的内容起了主要的作用。第四,经过协商,德法同意提名法国人德洛尔从1985年1月1日起出任新的欧洲委员会主席。这是德法达成的一个重要协定。
“密特朗对一体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1984年
提名他的经济部长德洛尔作为欧共体委员会的主
席候选人”[2](P38)。科尔对提名德洛尔并不反对,但
条件是他不损害德国的利益并努力推动一体化进程。事实证明法德两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德洛尔对
促成《法令》的签订及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
王子文华尔兹
要作用。
1984 年12 月,在都柏林首脑会晤的第二天
早餐上,法德两国领导人碰头了,这次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讨论首脑会议本身,而是讨论如何庆祝
二战结束4O 周年。科尔希望今年不再在柏林举行
盟国阅兵式,而密特朗则建议这次不用美国人参加,两人很快便达成了一致,这是法德两国进一步相互信任的表现。德法对这次都柏林首脑会议还深
感满意的是,参议员道基在本次会议上提交了他
们的初期报告,报告内容较激进,特别是它号召召开一次政府间会议,就形成一个关于欧洲联盟的条
约进行谈判。对此,德国人非常支持。道基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立一个有共同内部市场的欧洲联盟;加强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的权力;在部长理事会引入多数表决机制;设立一个独立于理事会和
委员会之外的常设秘书处,负责政治合作,制定
共同外交政策等等。在稍后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各国
首脑就政治合作与修正《罗马条约》、围绕道基报告
进行了深入讨论。
1985 年3 月25 日,密特朗和科尔决定让他
们的顾问在道基报告的基础上起草关于欧洲联盟
的条约草案,以准备即将在3 月底召开的布鲁塞
fm2009下载
尔首脑会议。3 月底,会议如期举行,道基报告得
到讨论并达成一些共识,如将建立内部市场列为
改革议程之首等。但会议没能就共同体改革达成
明确意见。
德法方面,由法国人阿塔里和德国人特尔希
克领导的德法顾问组于1985年5月间开始讨论
欧洲联盟条约草案的细节问题。1985年6月间,他们又将意大利人拉了进来,三方会谈取得很大
进展。实际上,早在1985年2月,密特朗会见意大
利总理克拉克希时,就讨论了欧共体机构改革的
问题。密特朗概括了欧共体的当前形势,他说:“有
六个国家准备前进,另外四个国家却踩上了制动闸,即英国、丹麦、爱尔兰和希腊。”他还进一步分
析说:“这四个国家中,有两个不可救药:丹麦和希腊,英国不愿被其他大国孤立,至于爱尔兰,是共同体救了他们,没有欧共体,它将再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7](P1OO)密特朗要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应共同努力。6月26日,德法意三方小组再次碰头,这时,一个条约草案已经基本成型,内容包括将西欧联盟合并到欧洲联盟,设立一个常设秘书处负责政治合作等。三方还同意拟议中的“秘书长”应称为“欧洲联盟秘书长”—
——设立这样一个独立于欧洲委员会的政治领导职位是法国由来已久的愿望。意大利和德国尽管提出要进一步讨论如何加强欧洲议会的问题,但也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到首脑会议时再作讨论。
“如果说枫丹白露首脑会晤是复兴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转折点。那么意大利米兰首脑会晤则起了决定性作
用”[7](P1O2)。大会的主要成果是决定召开一次政府间会议,讨论共同体的改革问题及欧洲的政治合作问题。
1985年6月,米兰首脑会议通过了欧共体委员会为建立单一欧洲市场而提出的著名的《白皮书》。白皮书是一份包括282项法律措施的表格,它要求在欧共体内消除残留的贸易壁垒,即有形、技术和财政三大障碍,从而达到《罗马条约》中所规定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领域内的自由流动,真正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内部市场。为实施白皮书中的内容,必须进行机构改革,改变决策程序。因此有必要召开一次政府间会议,讨论机构改革事宜。但三个国家(英国、丹麦和希腊)反对召开政府间会议。撒切尔夫人坚持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机构改革,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召开一次这样的政府间会议。首脑会议第二天,当几个国家继续反对对条约进行任何改变时,在德国外长根舍的支持下,意大利总理克拉克希突然宣布根据《罗马条约》第236条的规定,对是否召开一次政府间会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除英国、希腊、丹麦外,其他成员都赞成召开政府间会议。“在欧共体的政治生活中好像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当法德轴心运转失灵的时候,德国和意大利一起会填补这个领导角”[7](P1O5)。因为密特朗在米兰会议之前就有些犹豫,担心进行投票会导致共同体的分裂。所以德国自然转向本次会议主席—
——意大利总理克拉克希。
1985 年9 月至1O 月间,政府间会议举行了6个回合的谈判。欧洲委员会在谈判中扮演了重要角,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还新创了理事会和欧洲
议会间的合作机制。德洛尔的理由是,由于在理事会内已引入多数表决机制,国家议会的影响减少,所以有必要加强欧洲议会的力量,确保民主的均衡原则得到维持。德洛尔很显然得到了法国的支持。总的看来,德洛尔注重保持和几个大国的良好关系,特别是德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往往力求得到德国的理解和支持。
1985 年12 月2 至3 日,欧共体各国政府首脑齐聚卢森堡,就欧共体的改革问题举行最后的
谈判。首脑会议持续了20 多个小时,僵持不下,就在会议看来要不欢而散的时候,科尔和密特朗态
度鲜明地表示,如果12 个人不能一起前进,那么一个小的集体会单独行动。撒切尔夫人只好屈服,最终达成了协议。这样,平息英国对农业政策的抱怨靠的是预算这个“胡萝卜”,而消除撒切尔夫人对制度改革的反对靠的则是排斥和威胁这个大棒。那么,谈判的分歧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运动粘度关于欧洲议会的地位和权力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欧共体大多数成员倾向于达成一个折衷方案,即采纳德洛尔的合作机制,意大利认为改革力度还不够,而丹麦觉得还是太过火,它随后还就这一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在1985 年9 月24 日的建议中,德国政府提出了所谓“两个层面”的处理办法。在
低政治领域,欧洲议会被赋予合作机制,它和理事会原则上处于同等地位,如果双方意见相左,协商不成后,理事会有最后的发言权。在其他重要领域,德国政府提出了“共同立法”机制,授予欧洲议会否决权,使它的同意成为理事会决议生效的必要条件。这主要适应于如下领域:1.关于宪法意义
上的问题,条约的改变应得到议会多数赞成;2.吸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纳新成员必须得到议会多数赞成;3.与第三国签定
协议也必须议会多数同意。在德国政府所谓的“两个层次”中,前者经过修正后被采纳,即新的合作机制加强了议会的权利。后一层次的三个建议中,除第一项建议未被采纳外,另两条建议被认可。
关于欧共体的货币一体化问题。德国由于经济的强大和货币马克的稳定、坚挺,在货币一体化问题上态度比较暧昧,英国由于其民族意识较强,也不愿失去对本国货币的主权。而法国则希望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快,以便参与对强势货币马克的控制,获得对欧洲宏观经济政策某种程度的控制权. 德洛尔也希望通过加快货币一体化以促进欧洲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经过相互妥协,德国同意共同体有加快经济和货币联盟的义务,而法国则同意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德法交易的一次典型事例[8](P98)。会议最后采纳了科尔的建议,即进一步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应根据《罗马条约》第236 条由一次新的政府间会议来决定。这对德国来说是一
大胜利。因为,德国可以在下次就货币一体化问题谈判时,将它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作为达成协议的筹码。
对内部市场覆盖面的界定问题。德国和德洛尔希望内部市场的界定范围宽一些,而英国希望有严格的界定。虽然德国得到多数支持,但英国在取消边界等问题上也得到了一些明确的例外权。combatfocus
另外,委员会要求1993 年1 月1 日作为完成内部市场的截止日期。
关于政治合作的问题。如前所述,德法在米兰
会议前已经达成政治合作的协议。法国提出一个负责外交和安全事务的欧洲联盟秘书长的提议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在米兰会议筹备期间,德法还为此提出了联合议案。但这一建议却受到一些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丹麦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设立这样的职位和机构会削弱委员会的权力。在首脑会议的最后阶段,一项折衷的关于政治合作的新条约得到了批准。
在委员会的提议下,大会决定将《罗马条约》的修正条约与政治合作条约合并起来,统称《法
令》。这得到了除丹麦外所有成员的赞同。1986 年2 月28 日,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这一条约,1987 年7 月生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项:第一,它通过在若干领域内用有效多数表决制
取代一致通过表决制,从而使白皮书中确立的大多数措施可以比较容易地被采纳;第二,通过改变立法程序解决欧共体内长期存在的“民主赤字”问题,赋予欧洲议会参与立法的权力,增加欧洲议会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欧洲议会拥有批准接纳新成员国的权力;第三,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时间较短的终止期限,将理事会、执委会和议会之间的决策程序压缩在几个月之内,从而使决策机制变得更为迅速、民主;第四,将欧洲货币同盟作为共同体实行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目标;第五,将在外交政策上的合作扩大到包括政治与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决定对欧洲南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成员国给予财政资助等等。
以上我们分析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从1981 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2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6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欧洲   问题   德国   合作   法国   政策   密特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