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况
(一)此期散文的范畴与整体趋向:
1、范畴: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散文”的认识,基本上是承继着“五四”以来现代文学所确立的“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散文这一体裁。
2、其整体趋向是:个性意识的淡化,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二)发展概况:
1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也有一部分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
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集中在两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其一是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
主要有专业作家的作品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的作品集,以及专业和业余作者的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一、二、三辑)、《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传》等。魏巍的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一篇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
其二是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这些主要以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的纪实性散文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新人新事的萌芽与成长,展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生活、人民众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个领域的
纪实性散文创作同样既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特别是一些著名小说家例如柳青、秦兆阳、沙汀等的人物特写和吴运铎、高玉宝等的文学自传,格外引人注目。在这期间的纪实性散文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揭露生活矛盾和阴暗面的文艺特写与报告文学,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等,这些作品虽然很快就遭到批判和打击,但却与当时同类性质的小说创作一起,构成了一股“干预生活”的重要文学潮流。
(2)、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作品: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贺敬之《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韩北屏《伊犁河畔》等等。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特点:
A.题材较为开阔。养花吃茶这样的作品开始尝试了;俊余游山赏秋这样的文章也出现了,搪瓷茶缸,物件卑微,但摆到了文学的殿堂;俄罗斯国家形象片金达莱五土,传闻神奇。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明显地复归了。
B.思想、文笔也相当洒脱。 散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还是颇有些锋芒与才性的——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而且此后(直至结束)再无显现
C.不少当代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如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而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要起点;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老舍的《养花》,是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一篇东西……这在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是很值得注意、很值得研究的。
D.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不良倾向。 在克服前一阶段散文报道化的同时,一些作品又走入了小说化的编造之途。象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
《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次会见》等,也程度不同地带有这种小说化倾向,离开了艺术散文写、主、讲、求的内向化之路。这种偏离散文自性(自身艺术规律)的倾向,对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发生了严重不良的影响。
高密度沉淀池
(3)杂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连同这种文体本身,都在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
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 三起三落的用笔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在列数了九斤老太的种种表现后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任晦的《废名论存疑》,对当时废名排号的现象予以辛辣的嘲讽,令人忍俊不禁。
江有生的《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写了漫画家动辄得咎的境况,使人感慨万端。
金绣龙的《何必曰利》,秦似的《比大和比小》,唐弢的《言论老生》,闻壁的《八股文种种》,写得入木三分,堪称精品。
2.50年代中后期到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作品:杨朔的《茶花赋》、《樱花雨》、《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吴怕萧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曹靖华的《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的《樱花赞》,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丰子恺的《上天都》,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于敏的《西湖即景》,唐弢的《琐记》,魏钢焰的《船夫曲》,严阵的《牡丹园记》,冯牧的《湖光山之间》等,都在这一年内问世。
刘溢功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的挫折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需要发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激励人民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服暂时困难,争取光明前途,也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这也是这期间文艺性散文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3)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使文艺性散文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当代散文史上第一个文艺性散文创作的高潮。
特点:
A.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那种无、无的散文虽仍多有,但着之、显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前一时期那种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过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出了活泼泼的人格力量。
B.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这期间的作品虽缺乏上次崛起时那种思想的锋芒、洒脱的文笔,但在艺术上却有精雕细刻、严谨求工的长处。
    杨朔的以诗为文的追求,刘白羽的以情牵论的努力,秦牧的知识小品的彩,巴金的促膝絮谈的情味,吴伯箫的状物成赋的特点,曹靖华的诗乐合一的探索等。作家们访日归来以樱花为题的几篇作品——冰心的《樱花赞》、白羽的《樱花漫记》、杨朔的《樱花雨》等,在构思立意、铺采摛文上都尽力花样翻新,争奇斗胜。
开始了散文理论建设的工作,并对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建国后散文的理论研究是相当薄弱的,笔谈散文是唯一的一次规模盛大、作者众多、涉猎广泛的理论探讨。
(3)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和期间众性的文学创作热潮的推动,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邵队史)的写作,在这期间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丛书《烈火燎原》、《红旗飘飘》
陶承的《我的一家》、陈昌奉的《跟随长征》、缪敏的《方志敏战斗的一生》、邓洪的《潘虎》、罗广斌等的《在烈火中永生》、杨植霖等的《王若飞在狱中》
(4) 杂文:60年代初期,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杂文创作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为代表的杂文创作,用“以古论今”的方式,通过介绍历史知识,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熔为一炉,创造了一种“知识性杂文”体裁,推动了杂文创作的发展。虽然这种体裁的杂文也缺少批判和讽刺的锋芒,但因为能给人以知识和教益,平易、委婉、朴素,其中也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以及质疑性的批判。且议论评说皆切中时弊,故而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
(一) 杨朔的散文
1、生平及创作: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人。早在1937年,他就开始了文艺写作。先写诗,继而写小说和通讯。从1956年开始,以《香山红叶》为标志,走向诗化型散文文体的写作道路。先后出版了《亚洲日出》(1957)、《海市》(1960)、《东风第一枝》(1961)、《生命泉》(1964)等散文集。
权重计算这些集子中的散文,主要是两大类题材,一类是作者抒写歌颂亚非拉人民要求独立解放,中国和世界人民团结战斗情谊,颇具异国风情的国际题材散文。另一类是作家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吸引,为祖国人民的新生活画山绣水,描金绘彩的国内风情散文。闪烁时代特,讴歌我们美好的生活和普通劳动者,是杨朔散文重要的思想特。而确立他散文大家文学地位的,则是他诗化型散文文体的美学格调。
2、特及风格:
杨朔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杨朔说:“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
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2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5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散文   创作   艺术   杂文   生活   开始   人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