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散文创作的情况,了解报告文学兴起的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瞿秋白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内容特点,师法鲁迅的徐懋庸、唐弢杂文创作的特点及成就,丰子恺、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的赏析,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包身工》在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朋友网(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 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文
一、"论语派"的形成
    论语派是以1932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
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了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二、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和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幽默大师"19329月,他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1934年,又相继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一时幽默闲适之风盛行文坛。
文学主张:林语堂的文学主张主要就是幽默和闲适。
幽默。早在20年代,林语堂就开始提倡幽默,到了30年代,又将这个主张重新提起。幽默,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的立场和人生的姿态。林语堂所主张的幽默和讽刺是不同的,他认为,讽刺具有"酸辣之味",而幽默必须先有深远的心境,去掉讽刺的"酸辣之味",读者得到淡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幽默。
 闲适。林语堂认为,小品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
皆可取材",认为小品文,既不能安邦,也不能亡国,只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作文时,和读者之间仿佛是老朋友之间叙旧、娓娓而谈,潇洒自在,这就是"娓语式的笔调"鄂尔多斯现象,也是他小品文的主要范式,在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在当时那种阶级紧张对抗的气氛中,林语堂的这种文学立场很自然地就站到了文学的主流圈外,并引起了左翼文坛批评。不过他并不理会,仍然是和现实拉开距离,以自由主义的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其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几乎无所不谈,他西学和国学的底子都非常深厚,熟悉中西文化,所以习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作品文化含量高,幽默从容睿智,行文轻松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第二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一、 抒情散文
富于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继续得到了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其芳、李广田、缪崇、丽尼、陆蠡、吴伯箫、芦焚等人。主要以京派为主,单以文字之美而论,当首推何
其芳的《画梦录》。
(一) 何其芳及其《画梦录》
何其芳19121977)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名散文集《画梦录》可以说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该书1937年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中唯一的散文奖。收入散文作品16篇,主要写于1932年-1935年。
《画梦录》艺术特点
1、追求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采用"独语"的调式,刻意画梦,在黄昏的灯光下,抒写青年知识分子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但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
    2、善于运用绚丽精致的语言、繁复优美的意象、奇特的想象、轻灵的笔调,来委婉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愫,诗情洋溢,而文字充满了纤弱的感情和雾般的朦胧,风格绚丽而缠绵,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是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创作。其中的《梦后》、《岩》、《黄昏》、《雨前》等篇,都是精致的美文。
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但有时雕琢过分,失去了自然。这种唯美到极致的
情怀在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中很有共鸣,但是它也很容易就转化为对美的迅速放弃。他后来认为自己"先前由于孤独,只听见自己的青春的呼声,不曾震惊于辗转在饥寒死亡之中的无边的呻吟",从1936年写《还乡杂记》开始,他的感情开始变得粗起来了,艺术见解发生了巨变,从此再也没有了精致之作,抗战之后,他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风格日趋朴素自然,但却也失去了他独特的风格,不再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二) 李广田及其《画廊集》等
李广田19061968)也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但其主要成就在散文上,虽然和何其芳一样都追求散文的独立的品格,却与何其芳的风格截然不同。散文集早期主要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
李广田散文的艺术特点:
1、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喜欢以记叙某种独特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如老渡船、柳叶桃、问渠君、投荒者、看坡人、山之子等。
扫描振镜    2、善于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风格平实浑厚、感情沉郁而略带悲凉,具有较明显的柔美格调。
(三) 丽尼及其《黄昏之献》等
丽尼19091968)是专心写散文的作家。和何其芳相似,他的散文也经历了从低吟"悲风曲"到高歌"抗争曲"的转变。
  丽尼散文的艺术特点:
1、注重抒情,注重探索和展现灵魂世界,大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显得率真热烈。
    2、注重文体之美,注意调的搭配和韵律的和谐,无论是独语式、对话式还是诗剧式,都富于音乐感。
    3、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来传达奇妙的感觉和意识。
    4、风格悲哀而忧伤,虽然多是"个人的眼泪和向着虚空的愤恨",却因为他的真挚和不屈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 陆蠡及其《囚绿记》等
陆蠡19081942)和丽尼齐名,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散文集《海星》、《竹刀》写于抗战之前,多是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散文诗,写年轻人的回忆、
幻想和沉思,歌唱童真和自然,探求人情美和人间爱,感情厚实,文字浓重,细腻真切。散文集《囚绿记》写于上海孤岛时期,名篇《囚绿记》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常春藤永远向阳光生长的习性,而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文笔婉约蕴藉,看似幽婉的文字却表现出一种悲壮美。陆蠡后来被日本宪兵队拘捕,惨遭杀害。
陆蠡散文的艺术特:
善于编织故事、勾勒画面、抒情含蓄委婉、语言凝练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二、 随笔、游记
(一)、随笔
写随笔的作家主要以开明派为主。"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都喜欢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叙
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1、 丰子恺及其《缘缘堂随笔》等
丰子恺是浙江崇德人,1925年开始发表散文随笔,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都是他著名的散文集。40年代又出版了《子恺近作散文集》、《率真集》等。
思想内容:
丰子恺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彩。
    描写儿童的情趣。
    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
    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这一类的散文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名篇有《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作父亲》、《车厢社会》等。
艺术特点: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二)、游记
游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水游记,重在写景抒怀,另一种是旅行杂记,重在了解社会。30年代,这两种游记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山水游记这时期主要以郁达夫为代表。1933年,郁达夫移居杭州,寄情山水,成为出的山水游记作家。《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集里的作品,如《钓鱼台春昼》,脍炙人口,他家乡的富春江,也因为他的优美文字而增光添彩。其文笔清新秀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但有时不够洗练。
旅行杂记这时期引起较大反响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的《意大利书简》;郑振铎的《欧行日记》;小默(刘思慕)的《欧游漫忆》等。这些游记多采用类似随笔的比较自由的写法,虽然写的是异域风光,却很能显示游记作者的个性。他们发展了旅行记、风土志的写法,有较强的社会性、民俗性、知识性和较高的叙事描写的技巧。
(三) 报告文学
东北".一八"和上海".二八"事变发生后,曾经形成了第一次报告文学热潮,到了1936年,抗战形势危急,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成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
    夏衍的报告文学名篇《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的问世,被看作是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以其新闻性和纪实性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思考题]
    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家园通信息平台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中国电梯网
    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1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5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散文   创作   艺术   杂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