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_陈博

32
三江论坛
2013.1
太阳能小屋的设计[摘要][关键词]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极具风貌特、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发达国家从创新研究方法、建设组织机构和探索多样化功能开发和再利用模式等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足。本文就此提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工业遗产保护国际经验再利用模式
作者陈博,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硕士。(浙江宁波315000)
陈博
一、引言
二、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拟定的《下塔吉尔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TICCIH,2003)
。这些遗存通常包括建筑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
厂、矿山及处理或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生产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工业遗产所反映的年代不仅仅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2006年统计录入的“1987~2005年‘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地’”文件来看,43项工业遗产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20世纪。因此,工业遗产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技术活动所创造的遗存遗物。
长期以来,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一直被人们忽视,直至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开始面临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的矛盾,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中尚存的大量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随着各国工业考古组织的建立,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开始有序开展。1978年在瑞典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取得全球共识。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许多近现代工业建筑与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开始面临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还是作为废弃物被拆除的两难选择。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创造的古代技术遗存、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遗产以及现代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在政策层面上已成为地方政府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的重点。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技术活动所创造的遗物遗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记录,体现了技术发展与人类生产活动的结合过程。工业遗产在20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纷纷进入逆工业化阶段的去留抉择已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层面的问题。在逆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下,本地传统制造业工业企业竞争力下降,欧美国家历史上传统工业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伴随着工厂企业倒闭和大量失业引发了众多城市社会问题,大量废弃的工矿、厂房和工业空置建筑设施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地区复兴与尊重历史、城市生态、生活构建等方面如何取得平衡,都急需政府用一个更为综合的方法来处理。
对工业遗产的研究通常被认为始于英国的“工业考古”活动,随后此项活动在欧美其他国家陆续展开。如
[1]
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
33
SANJIANG FORUM
2013.1今把工业遗产视为世界遗产和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总结欧美国家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工业遗产研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从工业考古学向多角度、多学科交叉转变
英国作为工业遗产研究的发源地,其最初所采用的“工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他国家的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很大。工业考古是一种综合方法,它研究由工业进程或为工业进程而产生的有关物质与非物质的所有档案证据、人工制造品、地层学与结构、人类聚落以及自然与城市景观。使用该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于认识工业发展的过往与现在。随着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工业遗产的研究方法从工业考古学转向了多角度、多学科领域。法国著名工业遗产专家Andrieux在1992年所著的《工业遗产》一书中指出:“工业遗产研究应与历史学、技术学、考古
学、建筑学、人类学结合研究”。“工业遗产反映了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技术或人类社会史……它包含有形元素……也包含无形元素”(Perchet,1998)。2004年PatrickDambron在其著作《工业遗产与地区发展》中补充了工业遗产与人种学、社会学的关系。此外,从生态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研究工业遗产也反映了工业遗产研究的学科交叉化趋势。
(二)建立专业组织机构,开展工业遗产普查与国际合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工业历史遗存的状况并以便对其实施有效保护,各国都建立了保护协会或研究会。1959年英国考古理事会设立了工业考古委员会,并向政府紧急提出关于制定工业遗产名录和保护政策的建议。1963年,英国考古理事会和英国公共工程部联合设立了工业遗产普查署,开始对全英国的工业遗迹进行普查。1973年英国国家工业考古学会成立,其宗旨是把工业考古分为研究和保护两部分,并于1976年创办期刊《工业考古评论》。法国国家工业遗产考古学会于1979年成立,并出版专业杂志《法国工业考古》。在奥地利,历史遗迹联邦办公厅于1976年开始着手对工业遗产的研究。瑞典工业遗产学会1980年成立。美国历史建筑清查组在1965年开始对工业遗迹的初始研究。美国工业考古学会于1971年10月在美国史密斯学会举行的学术大会上成立,自1975年开始发行年刊《工业考古》。日本是亚
洲最早开展工业遗产研究的国家。1977年2月,日本建立全国性的工业考古学会,并创办会刊《
产业考古学》。澳大利亚于1968年成立工业考古委员会,1999年又成立了工业遗产咨询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于2001年合并为工业遗产委员会,全权负责澳大利亚的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工业遗产研究保护专业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工业遗产研究和普查工作,为以后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1978年在瑞典成立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标志着工业遗产保护开始迈上全球化合作的道路。TICCIH是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的维护、保存、调查、存档、研究和诠释的世界性组织。2003年7月,TICCIH在俄罗斯的下塔吉尔举行全体代表大会并公开宣布,工业活动的营造物和建筑物、曾经使用过的生产流程和设备、所在的城镇和外部环境以及所有其他有形的和无形的显示物都意义重大;它们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应该被讲述,它们的意义和内涵需要深究并且使每个人都有所了解,最具典型意义的实例应该给予鉴定、保存和维护,根据威尼斯宪章精神,这是为了今天和将来使用并获益。目前TICCIH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关于工业遗产的专门顾问,而ICOMOS是致力于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保存和维护,致力于促进理论、方法和科学技术在建筑物和考古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国际性组织。TICCIH定期组织召开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多样化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工业遗产的功能开发与再利用是对其实施有效保护的主要方式。国外开展工业遗产的功能开发和再利用实践较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1.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同时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著名的英国铁桥峡谷在1960年开始工业遗产保护,1980年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
2.主题博物馆模式。该模式是把工业遗产中机器设备等文物和建筑集中的区域建成现场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工艺生产过程,从而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
[2]
[3]
34
三江论坛
2013.1
实感,激发社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另外,主题博物馆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通过保留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地域背景,让参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时空倒流的真实感。运用这种模式开发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博物馆、德国萨尔州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等。
3.公共空间模式。该模式是把原有的工业遗产的遗址改造成城市景观公园,为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公共活动场所。运用这种模式开发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英国的斯尼伯斯顿发现者公园、美国西雅图煤气厂改造的工业景观公园以及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等。
4.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该模式是在原来的工业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多元化开发。最典型的当属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厂的工业遗产项目。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厂有四个硕大的储气罐,第一个被改成了300间总统套房,第二个被改成了5A级智能商务楼,第三个被改成了大卖场,第四个被改成了娱乐中心。源于成功开发,该工业遗产项目已成为当地的旅游名胜。
断章 赏析5.文化创意产业区模式。该模式是将传统工业区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创业者大多年纪较轻,经济实力较弱,他们利用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或仓库作为创业基地,并进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为城市的旧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就是由原定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建而成的;而德国的埃森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改造后主要功能为工业艺术、现代设计产业中心;美国纽约苏荷区由原来纽约的工业区改建而成。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欧美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加之传统工业区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理念空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区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模式。
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威胁。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城市旧工业区日渐废弃以及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作为工业化进程见证的工业遗产正在快
速消失。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视线。
(一)地方政府的工业遗产保护
上海市政府于1991年发布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对自1840年至1949年建造的重要建筑提出了明确的保护措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也提出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对传统市政工业区和苏州河沿岸工业区实施了整治工程,使这些
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2002年7月,上海又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该条例的第9条规定:建成三十年以上,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必须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并实施有效保护。在上海历次批准列入上海市文化保护单位的398处优秀近代建筑中共有28处厂房、仓库和市政建筑设施作为工业遗产得到法定保护。而这些工业遗产在后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中已部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而得到再利用。
近年来北京停止了改造酒仙桥地区国营电子工业厂区的计划;对首钢和东郊的纺织城等一些建于50年代的大型企业区域进行重新定位,将其规划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并着手制定利用四环路内部分旧厂房置换新产业、推进创意产业园建设的规划。相对于过去企业“搬迁—卖地—拆房—新建”的模式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保护这些工业遗产的一条新途径。首都博物馆在2006年成立了工业遗产调查小组,重点调查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工业企业以及1950~1979年建立的支柱性工业产业和中国铁路的先驱京张铁路。北京于2007年制定了《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以推进工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工业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无锡市政府近年来先后制定《关于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对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无锡市已将48处近代民族工商业史迹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脉和体现城市个性的显著特。无锡市博物馆收藏保存了600余件有关工业遗产的实物资料,其中很多属于民族工业遗产中的可移动文物,具有较
高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该市组织编制了《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确立了“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工业遗产保护思路。
三、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实践与不足
[4]
35
SANJIANG FORUM
2013.1此外,我国天津、青岛、沈阳、杭州、阜新、本溪等城市纷纷制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具体政策。
(二)全国性的保护行动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内一些工业遗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得到保护,全国性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拉开了序幕。在2001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青海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成为首
广告销售老鸟成长记
批进入“国保”单位名录的工业遗产。2006年4月,又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3处为厂址:建于1890年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1895年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创办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厂的早期建筑;3处为交通工程:中东铁路建筑、云南个旧鸡街火车站和杭州钱塘江大桥;另外3处是昆明石龙坝水电站、山西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2006年4月18日在无锡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了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将起到宪章作用的“无锡建议”,在提高保护意识、开展科学评估、探索保护方法、实施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东方鲎
(三)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不足
定襄秧歌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筛选、认定和再利用的研究保护体系。
1.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不足,尚未建立普查制度工业遗产记录了人类技术活动的特定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后人了解工业文明的价值、工业技术与工业组织以及工业建筑物等内容有着其它历史文化遗产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对工业遗产的适度商业性开发和创造性适当再利用,或可将其作为文化活动场所和后人学习历史与开展工程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具有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一个城
市的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记忆,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保护和再利用因此而具有了社会意义。但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也就没有将工业遗产纳入其中。截至2006年底,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但我国仅“青城山与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一项入选。我国还没有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现状方面的官方权威统计和评判界定标准,尚未建立工业遗产的普
查制度,也没有专业组织进行专项研究。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分类标准和详细的普查信息对遗产的价值判断、后期保护措施的选择以及保护资源的利用与调动是至关重要的,而工业遗产保护的专业研究组织是开展普查工作、推进研究保护工作的最主要部门。
2.工业遗产保护资金来源单一,再利用模式缺乏多样性
从欧美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看,国家财政预算资金仅是其中一部分。事实上,欧美国家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法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配合的较为完备的契约,使得地方政府与私人投资参与其中成为可能。欧美国家在工业遗产的价值主体得到确认的情况下,不破坏保护对象的价值主体部分,并将其从整体中剥离出来即可视为保护性改造,从而通过审核评价并享受相关优惠,此项政策极大地吸引了社会私人资本的介入。社会各方参加的基金会和私营企业是私人资本的两个主要形式。但是在我国目前无法对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
政策支撑,使得社会资本很难进入这一领域。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较为单一,目前主要以商业性开发为主,如北京首钢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辽宁大庆的十八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阜新海州露天矿工业遗产旅游项目、青岛市青啤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等均开发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上海的泰康路田子坊、M50创意园和8号桥上海时尚创意中心以及北京的798艺术区等工业遗产开发的文化创意产业区模式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也同样呈现出较浓厚的商业气氛,出现整体功能退化危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缺少保护资金是导致地方政府工业遗产再利用选择商业性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642系统
3.缺乏工业遗产保护立法和规划,大量工业遗产难以保全
由于缺乏对工业遗产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的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难以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甚至将其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在我国《文物保护法》中,工业遗产也未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久以来,地方政府没有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工
36
三江论坛
2013.1
业文化遗存被一味拆除,而现在国内部分城市经过文化遗产普查后发现城市工业遗产已所剩寥寥。
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极具风貌特、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价值、富有文化底蕴的工业遗产可通过保护性利用,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功能,向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型。
(一)建立研究保护的组织制度,开展全国性普查工作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将普查活动与工业遗产的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掌握我国当前工业遗产的状况,并以此建立起我国工业遗产数据库。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有关部门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工业遗产普查与研究学会;(2)参照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标准,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3)建立起完备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制度;(4)加强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工作,制定研究计划。
(二)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规划与宣传在对工业遗产保护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应尽快制定出
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对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老厂房、旧机器设备(包括其它老字号企业遗存)等应该尽快先评估与审定,将工业遗产中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保留下来。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工作计划,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时注重增加工业遗产保护内容,有步骤地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认定、保护与利用等各项工作。通过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创新运用再利用模式当前,我国可考虑文物保护专项基金中设立专款用于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拨付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适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只侧重于商业性开发,必须根据其不同性质,创新再利用模式,将单纯的商业性开发向以文化设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转变,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二次开发方式,如主题博物馆、社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鼓励工业遗产再利用
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博览、科普教育相结合,与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灵活多样的功能开发和再利用模式,以期承载都市发展的新功能,增加城市生活的新体验。此外,在功能开发和再利用过程中,应划定保护建筑与街区范围,系统地掌握工业遗产现状,以尊重历史遗存、保护生产生活的原真性为原则实行整体性开发,实现有效保护。
(四)加强国际交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在TICCIH的组织下,各国工业考古协会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为各国工业遗产研究专家提供了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中国学者在2006年首次参加TICCIH组织的论坛取得了良好声誉,为今后的国际间交流打下了基础。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离不开相应的人才。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基本做法,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在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建立考古和文物建筑保护培训基地,结合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加强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加大对重点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文化遗产机构合作培训专业人才。努力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充满活力,在国际相关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特殊贡献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
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5][6]
[1]TICCIH.TheNizhnyTagilCharterfortheIndustrialHeritage
[M/OL].available
at
http://www.mnactec.cat/ticcih/pdf/NTagilCharter.pdf,
2003-07-17。
[2]田燕、林志宏、黄焕:《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国际城市规划,2008(2)。
[3]张金山:《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经验借鉴》,[N],中国旅游报,2006-5-29,第7版。
[4]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4)。
[5]单霁翔:《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J],新华文摘,2006(16)。
[6]单霁翔:《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2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业   遗产   保护   研究   利用   发展   城市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