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
向中欧、南欧鲁尔工业区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
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
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
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
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煤炭资源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
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
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
(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
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水陆交通便利
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
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
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
外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
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铁路运输与河运
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
编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
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
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生产消费中心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口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典型的煤铁复合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
2013北京中考物理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
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
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
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
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
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
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
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
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
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
硅乳液
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
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
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首先,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
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污水监测
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
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
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
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
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
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第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
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陆交通便利。莱
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
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
外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
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铁路运输与河运
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
编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诺基亚3128
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
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第四,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
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
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埃森是鲁尔区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61.5万人(1987年)。位于鲁尔区中部。早在19世纪就成为鲁尔地区采煤、钢铁生产中心,后成为德国最大垄断集团——克虏伯军工厂的发迹地。现为鲁尔区
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气工业中心,轻重工业都发达。杜伊斯堡人口55万人,碱血症
碳炔
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鲁尔区对外联系的门户。莱茵河西岸,钢铁厂林立,在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7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集中了13个钢铁厂,拥有3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所以杜伊斯堡有“钢铁城市”的称号。此外,重型机械、炼油、石化、有金属冶炼、造船等工业也很发达。多特蒙德位于鲁尔区东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的迄点。人口59万人。是鲁尔区发展历史悠久的采煤、钢铁工业中心,随着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西移,这里发展成多种工业中心,以啤酒酿造、重型机械、化学和电子工业最重要。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现在其工业产值仅占全国不足1/6。为此鲁尔区开展了区域整治,首先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促进区内经济结构多样化;第二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区北部,与此同时拓展南北向交通网,以利新区开发;第三大力发展文教科研,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整治环境,消除污染。
鲁尔工业区不像其他工业区,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以上浅论述所得出的结论也便是,人性、创意、针对性是城市在进行区位规划与分析时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点。区域的规划终究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所以作为一爿与荒地相比更具有社会与人文属性的区位,唯有”远见”周全才能更好地发展。当然这三个关键词,也是”远见”的很好体现。如果决策者用远见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也许会是另一番充满前途的新光景。
“工业地景在欧洲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是重工业的景观。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没有竞争力,污染的象征。”请允许我用《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的开场语来作为我所论述的开头。城市的建设,区域的发展,似乎是切合了区域规划与分析的最终目的。不过如此具有实际意义的举措与过程自有他的困难之处:不仅仅是由于区位差异所导致的单纯自然地理情况差异那么简单,从对鲁尔工业区在当时被迫进行整体改造的被动条件便可看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有关经济、文化、宗教、历史、政治、军事等交叉学科间交互式所产生的问题。
《城市的远见》共13集所记录的12个秉承着”远见”二字主旨的特的成功发展城市,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因地制宜这么简单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作为地理人,”远见”二字的真实含义。区位规划不是简单的布置,移动,而是从头到尾贯彻”远见”的蓝图。这让我想到具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的发展精神:”坚持远见,整体规划。”很好的说明了每个区域都不能违背的规律与区域规划的真谛:整体性的发展策略而摒弃边缘化,碎片化的片面构想,才能真正保持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而作为这当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鲁尔工业区的衰兴质变绝对是我们值得参考的经验案本。因此我便想用自己的浅谈来从其中出些许值得学习与领悟的知识与经验道理。
作为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部,距离柏林大约5小时的车程。对于邻近的主要城市,东边是汉诺威,南面是法兰克福。整个工业区涵盖了恩瑟尔河流域,宽67Km,长116Km,占地面积约800Km²。这一地区共有
十余个城市,人口540万。德国在二战当中的可怕战力,就是仰赖这个工业区
的支撑。由于有着丰富的煤矿以及便利的水运,整个恩瑟尔河流域被开发成采矿,炼焦,炼钢,军火制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超级工业带。而且这里不仅曾是最
大的淘金移民区,在20世纪初也是德国经济的火车头。
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未来发展隐患。由于太过资源丰富而
在开发是完全忘记了都市规划。没有城市规划,没有空间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甚至连城市景观规划,都没有。一切仅仅为了经济效益,整个工业区成了冷漠
而杂乱的被污染严重的造钱机器。但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而且毫无考虑的开采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
使用,鲁尔工业区煤炭储量急速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境压力加大,百
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钢铁业危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工
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光煤矿和钢铁厂的失业人数便高达68万,鲁尔工业区陷入了低谷。
其实每个城市在初建构的时候都会出现城市规划完全成分的不足而导致的
各种各样的漏洞。1.在各个时期中会有对城市规划某方面的,由于科技不发达
与知识的盲点不完整性所导致的,在决策者决定方案甚至在参与者制定方案的
时候便存在基础性不足;2.大多数对于新建城市的目的都是以经济为契机的,
若无利益则被开发的可能性在当今并不大,换句话说开发者对于新地区的看法
往往仅仅为牟取利益,就好像当初对鲁尔工业区的目的一样。在制定开发方案
时仅仅看重经济最大化式的方案,无任何”远见”成分,使得其在当初设计的
可行性报告在后期出现弊端;3.城市规划没有最完满的结果与形式,就算是有
也很难达到,而且这种完满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时间,空间等属性的
改变会使太多注入人文、地貌、经济等等需求与当时的现状出现对接不完全状态,泽规划的时效性不言而喻。
鲁尔工业区的现状是当时的西邦政府下定决心全面整改这个在当时看来”
早已退休无任何希望”的地带,由此便诞生了国际建筑博览会(IBA)。这一提倡与组成组织者的远见宗旨,与常计划有所不同,特别强调生态质量,文化质量,而不是仅仅经济效益或者尽可能地节约费用。
科学公园(Gelsenkirchen)作为鲁尔工业区内成功转型的第一步,定会给我们很多感悟。对于科学公园的外部初印象便是一大片的空地草地,这一举措不但让
原来被各种工业建筑所挤占的城市有了点喘息的空间,同时这也成了周围居民
的社交公园,是人文属性提高了一个新层次。这一地区曾在1960年时被建成炼铁厂,1984年破产,1989年IBA开始介入改建。如今已成为新产业的培育中心,以提供高科技研发,教育,生产相关配套的服务。室内留出3000平方米的空间,政策性地出租给太阳能、废弃物处理、电讯传播等高科技业者作为研发中心。
又会有潜力的青年创业者以及与当地企业相互支持的企业。这不仅提供了良好
的工作条件,也为地区性产业提升与转型创造了诱因,是转型成功的第一步。
其实由此我们应该想的不仅仅是凭借着什么来进行规划改造这样的理论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规改这样实际的问题。而对于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则可以很贴切的告诉我们其中两个关键词:人性与创意。原作为粗钢制造的钢铁厂的特森公司(Thysen)现如今成为杜易兹堡景观公园(Duisburg)。这里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绝美创意废弃的瓦斯存放管改建成潜水训练基地作为救难训练道具。存放焦煤的高大建筑墙则用来作为攀岩场地,使得原本没有山的该地区拥有了全国最多的攀岩会员并成立了攀岩俱乐部。而旧场房则出租给电影方作为拍摄场地。
人性与创意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过于枝节,太过细节零碎,往往不被人重视。但正像叶子末端反馈于叉树树根的作用一样,每一个人性与创意的构想其实都直接影响着整个设计的效果。它的属性不仅仅简单的是一种方向与精神,而是在每个切面都精益求精而达到的整体和谐与完美的效果。而这两点在鲁尔工业区的改造的设计者施行的可谓深入人心。比如由驳船升降机所改造的西法伦-利伯风景协会博物馆;PGPA广告公司利用矿井架改建的飞碟型UFO办公室;在欧伯豪森城的大瓦斯槽(Oberhansen)所改造大巨大展览场等等,都令其它设计者惊叹于他们独特提案的构想。
至于我所得到的两点感悟:1.所谓文化并不局限与特定的形式,而是由日常生活中升华转化而来;2.应对各种使其各种问题的不同城市规划的阻碍,是否从人性与创意两个新颖的方向,具有针对性的出发,便是一个合理的应对问题的绝佳方案呢。
刚才所提到的第二点也是我想通过这个小论文所表达的中心主旨,而其中心的关键词,我个人认为除了人性与创意之外,还有的便是”针对性”。
合理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的难点之一便是,不同的地区不仅在自然地理状态,人文水平发展程度,经济流动进化阶段,以及其它诸多方面因素所致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因地制宜”这样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很有深远意义的针对性的解决方向。其实光看世界各地的城市的成功发展案例,我们便不难看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是每个成功案例必备的发展原则目标。这也是解决当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以上浅论述所得出的结论也便是,人性、创意、针对性是城市在进行区位规划与分析时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点。区域的规划终究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所以作为一丬与荒地相比更具有社会与人文属性的区位,唯有”远见”周全才能更好地发展。当然这三个关键词,也是”远见”的很好体现。如果决策者用远见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也许会是另一番充满前途的新光景。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一)理论前提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2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业区   发展   工业   经济   城市   中心   德国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