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
  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此外,椎骨为双凹
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体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带。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二、有尾目(Urodela or Caudata
  本目多数种类终生栖于水中,也有些种类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脊椎骨的数目很多,有些种类
脊椎骨多达100块。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躯椎具不发达的肋骨。有些种类尚没有荐椎的分化。腰带连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带有些连在第18椎骨上,有些连在第19或第20椎骨上,甚至一侧连第18,另一侧连第19椎骨上。这说明后肢支持身体的能力较弱。肩带与腰带大部分仍为软骨,肩带完全缺少膜原骨,锁骨也不存在。有尾类中有些种类,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种类虽具胸骨,但仅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如蝾螈),或仅是在肩带区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软骨化中心。前肢的桡骨与尺骨,后肢的胫骨与腓骨分离,都不象青蛙那样愈合成桡尺骨与胫腓骨。
  多数有尾类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些种类终生具鳃,肺很不发达或无肺,而
皮肤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却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系统比较原始,无肺的低级有尾类,心房尚未分隔,多数有尾类的心房间隔不完整,在间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无海绵状的肌肉网柱,动脉圆锥中也无螺旋瓣。不少有尾类和无尾类的蝌蚪一样,保存着4对动脉弓,相当于胚胎期的第Ⅲ、Ⅳ、Ⅴ、Ⅵ对动脉弓。在静脉系统中,既有后腔静脉,又终生保留着后主静脉,显示了比无尾类更为原始的性质。
  一般为卵生,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无交配器,体内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内具腺体,分泌的胶质,能将大量精子粘为精包(spermatophore),雌性的泄殖腔突出,其边缘能将雄体排出的精包纳入泄殖腔内,完成受精作用。有的种类能行幼体生殖(paedogenesis),例如分布于北美的美西螈(Ambystoma),它们在幼体阶段便具有生殖能力,其幼体阶段称为美西螈幼体(Axolotl),在动物学中是幼体生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莫理循
  本目在全世界有860300声纳系统余种,我国有31124种,约占世界种类的8%。下面介绍的5科中,我国产的仅有其中的前3科。
  (一)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本科包括现代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长者可
180cm。身体一般为扁筒形,前后肢皆存在,成体不具外鳃,鳃裂或不存在或仅留存一对小的鳃裂。上下颌皆具齿,犁骨上也具横列的牙齿。眼小、无活动的眼睑。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雌鲵不具受精器,雄性无交配器,产出的精子不具“精包”的形式。
  世界上现存的隐鳃鲵科仅有两属:大鲵属(Megalobatrachus)和隐鳃鲵属(Cryptobran-chus)。这两属远隔重洋,断裂分布在亚洲东部(中国和日本)和美国东部。大鲵属在我国仅有一种,即大鲵。产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陕西、山西等省。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图639)是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身体最大者可达180cm,体重可达50kg(在湖南曾捕到过魏碑体65kg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体呈扁圆形,尾部侧扁,头大而扁阔,口甚宽大,上下颌均具细齿,眼甚小,无能动的眼睑。头顶部与腹部有许多成对的疣状物。躯干部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皮肤腺,经常保持身体粘滑,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浆状的粘液。体多呈灰褐,但随着环境不同体也有变化,皮肤有各种斑纹。前后肢短小,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有浅蹼,便于游泳。
  喜栖息在水质清凉、水流急湍及岩石孔洞多的山间溪流中,白天隐匿暗处,夜晚出来活动觅食。食性为肉食性,其食物主要为蛙类、蟹类、鱼、虾、蛇、水生昆虫等。食物整个吞下,有从胃中反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习性。每年7—9月产卵繁殖。大鲵卵呈圆球形,卵球直径67mm,每个卵之间有胶带连接,似念珠状,胶膜吸水后膨胀透明。卵裂类型为盘状分裂。卵经过33—40天孵化出幼体。孵化期依水温而有变化。刚孵化出的幼体长约28—31mm,具有3对桃红的羽状外鳃,腹部黄,甚为美观。
  (二)小鲵(Hynobiidae)体形较小,具眼睑,具颌齿及犁齿。椎体呈双凹型。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无。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例如:
  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图640)体长10—13cm。犁齿呈“V”字形。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为食。约在四月中旬产卵于水池内,产卵后的雌雄个体迁到陆地上,营陆栖生活。卵块呈带状,约30—35天孵出成蝌蚪状幼体,幼体具3对外鳃,在外鳃前方有一对棒状平衡器。长到4cm时,外鳃渐消失。极北小鲵的分布甚广,为亚洲东北部寒温带的代表种,在我国东北地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蒙古和西伯利亚。
  (三)蝾螈科(Salamandridae)本科为有尾目中主要的一科,种类多,在我国已知有15种。体躯较丰满,体形似爬行类的蜥蜴,尾长且多侧扁。具能动的眼睑。上下颌具牙齿,犁骨上有齿2纵列。椎体为后凹型。前后肢均发达,前肢为4指,后肢为4usgs5趾,均无蹼。成体无鳃,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行体内受精,雌体具受精器,为泄殖腔外翻的囊,可以将精包纳入体内。本科在我国仅分布于东洋界。
  我国华南所产的中国瘰螈(Trituroides chinensis)、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和肥
螈(Pachytriton brevipes)(图639)的分布较广。此外,尚有一些分布狭窄的种,如产于云南滇池的滇螈(又名瘤蝾螈)(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滇螈体暗黑,背上有一条红纵行条纹,腹部有红斑块。
  (四)洞螈科(Proteidae)为水栖类型,终生具有3对指状的外鳃,虽然具有肺,但肺囊内壁甚简单,或甚至光滑无褶皱,如泥螈的肺(图615)。泥螈所需用的氧仅有2%是通过肺获得的。眼退化,或者完全隐于皮肤下面,无眼睑。椎体属于双凹型。虽然具有前、后肢,但很细弱。体内受精,雌性具受精器。分布于北美及南欧,我国不产。例如:
  泥螈(或称泥狗)(Necturus maculatus)体长30cm多,身体灰或褐,有黑斑点。成体在3对外鳃后面有2对鳃裂。前、后肢各四趾。以小鱼或无脊椎动物为食。每年56月份产卵,幼体生长发育很缓慢,约至第6年才长到成体。产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泥螈的英文名称是mud puppy,在国外广泛用作为实验动物。
  洞螈(Proteus anguinus)(图639)体纯白,眼退化,隐于皮下。栖息在洞穴水中。产于东南欧。
  (五)鳗螈科(Sirenidae龙舟梦)体形细长似鳗,长者可达96cm。终生保留3对外鳃和3对鳃裂。无眼睑,颌齿及犁齿均缺,而有角质喙。椎体属于双凹型。前肢很细弱,具4党校学历指,不具后肢。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本科为完全水栖生活的种类。仅分布于北美。代表种类为鳗螈,或称泥鳗、土鳗(Siren lacertina)(图639)。
三、无尾目(Anura or Salientia
  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于粘液腺,有些种类具有发达的毒腺。具可活动的下眼睑及瞬膜。鼓膜明显,鼓室发达。椎体前凹型、后四型或参差型(见111页)。一般不具肋骨。头骨的额骨和顶骨愈合成额顶骨。肩带分为弧胸型和固胸型两种类型。具锁骨和胸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成体以肺呼吸,绝无外鳃或鳃裂。成体一般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声囊,不具交配器,通常为体外受精。幼体称蝌蚪。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仍以鳃呼吸,以鳍游泳。蝌蚪经变态后转变为陆生类型的成体。
  无尾两栖类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肩带类型、椎体类型以及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声囊、舌
、牙齿、指趾末端、皮肤光滑或粗糙、皮肤褶以及身体颜等。
  本目在全世界有161672600余种,我国有723172种,约占世界种类的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00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种类   幼体   受精   分布   皮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