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榜:哪吒重生》——从传统到现代美学的迈进

144
徐 冰:《新神榜:哪吒重生
深圳市龙华区基础教育追光动画2013年成立于北京,是一家主打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的动画电影的公司,《新神榜:哪吒重生》正是由其历时四年打造而生、将经典IP 进行颠覆与重塑的作品。与其他本土化作品一致,这部电影也选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作为故事背景,以明代《封神演义》为蓝本,将哪吒作为主人公进行创作。区别于先前的影视作品,该片故事背景并没有直接建立在原文本的时间框架内,而是放置原著情节,对故事进行了现代化续写。在叙事中,三千年前哪吒面对四海龙王的联声讨伐而死不认错,在自刎后一缕魂魄出逃,遂开启了无数次转世的情节。与此同时,形成对立的东海龙王这一势力也在不断地对每一世的哪吒进行着追杀。话引至此,此世中两者即将面临的交锋对决构成行动主线。与1979年《哪吒闹海》形成互文,从中国传统美术动画到现代CG 动画,对画面意境追求的转变带来全然不同的美学效果。对于我国近年来呈复苏态势的动画行业来说,《封神演义》这一IP 的使用十分活跃,例如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的《姜子牙》,从对动画本身到对封神体系的研究关注,都在逐步提升。
一、重生:双线结构下的心理认同
重生题材是现代网络文学常用类型之一,都市重生小说最早大概可追溯到2004年起点网站的《重生传说》,是主人公带着记忆回到自己的过去并重新来过的模式类型,结构上呈现出双线行动序列,在过去
与现在的相同事件因素中形成时空性互文,从而强调主体行为差异或者行为认同,本质上反映出一种否定心理与对回归的渴望。重生的主角选用则决定着整部作品的基本论调,在传统形象中,哪吒是自由、正义、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的典型人物,以其作为“新神榜”系列第一部的主人公,哪吒的回归便象征着传统英雄的现代构建。在这部电影中,“重生”一词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第一,是凡人
李云祥身为哪吒转世的身份设定。作为第一层,敖丙被他无意识中释放出的火元素能力灼伤而无法消解,以此为据,在敖广的他者视角中,其转世的双重身份具有了可能性。随后不久,神秘面具人就给出了肯定。但转世与重生之间却有着差别,此时的李云祥还并不是哪吒,他只是无数次转世中的一个轮回,也没有哪吒的记忆,与很多平凡人一样,是一个被亲人定义为从小爱闯祸、不服从规定的叛逆少年,属于生活中的小人物。第二,重生的双线设定使李云祥经历了与三千年前相同的事情:与东海为敌,祸及亲友、打死龙王三太子以及对抗龙王这一整个行动序列。在故事中,双方的矛盾接踵而至,先是敖广因为私心夺走东海市的水源,直接导致了整个平民区淡水资源紧缺,人们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随后在应对敖丙的蛮横挑衅中,主角的朋友喀莎失去了一条腿;之后东海的追杀纷至,主角的哥哥受伤,父亲与好友小六子死去,最后甚至整个东海市都受到被水淹没的威胁。没有绝望于接连不断的打击,主角在亲友的鼓励下重新振作,作为守护者对东海做出反抗,最终力挽狂澜,避免了水淹陈塘关的悲剧重演,与反派同归于尽。第二层意蕴,最终出现在故事的结尾:一直不被主角所控的“元神”这时出手相救,在其帮助下李云祥复活,胸前浮现的火莲花图纹象征神力的融合,人神合一文化沙龙
体现出他与哪吒的双向认同。最后,“我就是哪吒”一句,使主人公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第三,哪吒的“重生”不仅建立于文本之内,同样也在文本之外。主角经历磨难,重审自我,“不想认命,那就拼了这条命”,他不再是天命观中帮助武王伐纣以顺大势的传统英雄,而是关注个体生存的意义,作为一个更贴近现代价值观的英雄而回归,从而引起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在新时代里“重生”。
二、中国传统动画美学浅析
【摘 要】不同于以往传统古风场景的视觉建设,《新神榜:哪吒重生》一改故辙,结合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偏重速力的刻画使片中洋溢着浓厚的未来主义美学追求,在形式上构建了电影“现代感”基调。同时,内容采用转世的情节设定,使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从过去来到现在,以小人物的身份经历磨难,最终完成向英雄的转变,令其实现文本内的重生与当今接受者心理的双重回归。卡茨
【关键词】《新神榜:哪吒重生》;未来主义美学;赛博朋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0-0144-02
《新神榜:哪吒重生》
——从传统到现代美学的迈进
徐 冰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戏剧之家》2021年第30期  总第402期od调查
145
影视观察
与西方的美学观念略有区别,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并不将“美”作为终极目标,而是作为追求的意境。人物绘制要求以形写神,山水画则以气韵生动、体现宇宙自然为主要审美趋向[1]。“重内轻外”的理念直接影响了我国早期动画电影的设计风格。过去,我国的动画片又被称为“美术片”,以《哪吒闹海》为例,这部首创中国大型彩宽银幕动画长片在视觉传达上与传统美术理念一脉相承:哪吒的红肚兜、太乙真人的道袍与胡子、敖广的龙首人身……电影中的形象设定十分简练,相比在外貌上进行美化,更加偏重于人物识别度的彰显,以角性格内蕴展现人格美,此外,剧中并不拘泥于人物写实,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人物做了正方、反方与中间立场的脸谱性刻画,使其具有民族化彩。同时,山石结构以规律的排列方式展现物体的纹理质地,云雾的刻画注重流动感,飘逸的韵味有着“吴带当风”的诗意性[2],中国水墨画的意趣表达十分明显。在画面动态方面,很多早期动画电影都借鉴了戏曲艺术的表达方式,像打斗场面的系列动作、传统乐器的使用、同一构图内场景的转换等,都呈现出朴素的早期民族动画风格。
三、现代性风格转变
(一)未来主义美学探索
印库网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小人物该何去何从?无论有多渺小,勇于抗争的灵魂自然不会屈从。主角作为一名机车爱好者,暗含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个性,他当然不会因金钱的诱惑而将爱车放手于人,于是在故事开始的十八分钟后,一场夺与守的比拼就此开始。现代化生产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艺术“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人们渴望向前,同时也对观照对象提出了运动要求。未来主义认为,这是一个追求“速力”的时代,“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3]。新时代的人们更加崇尚速度与力量,车技竞赛则完美符合感官愉悦的需求。华丽特效与细节精雕点燃一场视觉盛宴,在反复的切镜中呈现出速度与力量的多层次审美体验,与开局时地下赛车场的比试形成对应,主角业余赛车手的设定确立了整部电影的动态美学。运动与力量相辅相成,除却赛车场面中追、甩、摔、砸等“力”的刻画,力量的体现也更多反映于人物元神的绘制中。剧中出现的元神总计四个,分别是哪吒、敖广、敖丙和孙悟空的元神。以哪吒为例,其元神采用了传说中三头六臂的形象,用数十层的火元素重叠营造出层次感,并作为线条进行勾勒。在打斗中,以人物的“小”来衬托元神的“大”,强烈的比例反差在视觉上增强了元神动作的力量感。对不公的抗争没有停留在被动的否定中,主角的对抗贯穿全局,多达十余场的对手戏体现出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冲突型反抗洋溢着浓厚的未来主义美学。与传统相背离,这一美学源于20世纪初意大利兴起的社会思潮,与落后的社会背景相对应,是一种不
满于现状的激情号召,它在艺术特征上呈现为反理性与重直觉,并向往速度、科技、暴力等元素,构成与众不同的风格体验[4]。在向前与热情的契合中,这一故事的现代化续写更加符合当代文化心理。
吾守尔大爷的冰
(二)赛博朋克的运用
《新神榜:哪吒重生》致力于“东方朋克”的创造,从场景到人物,将中国元素与赛博朋克相结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赛博朋克的世界观设计奠定了电影的灰基调:东海市被分为五个区,主线放在富人区与平民区之内,两区之间仅隔一桥。富人区灯红酒绿,科技十分发达,而相邻的平民区十分萧条,人们甚至会为了水资源而大打出手。一面是繁荣夺目的城市,一面是如蝼蚁般生存的穷人:人为了糊口不得不从事走私,没有机会从良;即使有水币也可能买不到水……贫富的鲜明对比是赛博朋克的特点之一,科技高度发达,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美好,矛盾冲突在风平浪静的掩藏下蓄势而发。但是不同于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的潜意识里在号召人们思忖自身[5]。财团只手遮天,乌合之众逆来顺受,在恶劣的环境中,主人公坚定的对抗精神正是赛博朋克的文化希望。与世界观相对应,影片中的机械设计也比比皆是。人体改造是赛博朋克的另一重要元素,例如片中喀莎的义肢、敖丙的机械龙脊、彩云的左手等等,古题新作,形成陌生化美学风格。理论上,赛博朋克类的改造打破了和谐,与传统美学观形成冲突。古典的优美是一种和谐的统一,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而金属的介入使人体变得不对称又突兀。但是人们仍能从这里寻得美感。追溯原因,可以在西方早期的艺术流变中寻得答案。过去,人们对于人体雕塑的要求就是完整与美化,残缺是一种丑,甚至是对神与
统治者的冒犯。直到文艺复兴时,人才从神权的禁锢中得到自由。[6]化丑为美,以丑的内蕴凸显美的追求,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中折射而出的抗争美。此外,李云祥、神秘面具人都对机械十分精通,机械的元素体现在各个细节中,使场景风格更具整体性。
四、结语
《新神榜:哪吒重生》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构建现代化英雄。正是在哪吒勇于抗争的精神下,才有了通过主观能动获得胜利的可能。从人物选取到未来主义美学探索、赛博朋克的人文呼唤,机械世界的热血中弥漫着人对自由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艾青.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中国传统美学表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3]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D].吉首:吉首大学,2015.
[4]邓吕杰.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5]黄瑞璐.赛博朋克电影的美学构建与文化表达[J].传媒观察,2020,(1):64-71.
[6]林子豪.“缺失形体”的审美在具象雕塑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责任编辑  田  昊)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83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学   传统   中国   主角   重生   朋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