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语境下的《神经漫游者》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反乌托邦语境下的《神经漫游者》
田野      北华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威廉•吉布森是科幻文学流派的开创先锋和代表人物,被称为赛博朋克之父,其代表作品《神经漫游者》更是引领了赛博朋克的文化浪潮,标志着科幻文学就此正式迈入电子时代。在高度依赖以及迷恋高科技的未来世界中,人与人工智能、人与社会、民众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框架更加微妙。从中透出的错综复杂的批判性隐喻,构成了反乌托邦式的人性冷漠、人际疏离。通过在纵观未来世界的信息科技化、反思信息网络科技对人类的反控制主导、审视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建构之间的关系变化现象,从乌托邦视角对《神经漫游者》进行文学研究,深入文本具体分析其内在对重构人文价值和辩证发展科技信息的深层内涵。
zingtv
关键词:《神经漫游者》;反乌托邦;赛博朋克
作者简介:田野(199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外语学院16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41-01
《神经漫游者》是威廉•吉布森“蔓生都会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科幻作品。其中描绘了科技高速发展后,现实世界与网络信息技术主宰的虚拟世界互相交织,使人类传统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质的更迭变幻,从而使文明思想发生根本革新。因此,吉布森在小说作品中建构了网络虚拟空间——“赛博空间”,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乌托邦世界新体系的具体化呈现。
顾伊劼
谷氨酰胺合成酶赛博空间的设定是基于虚拟共享性的大网络。即“一个人工或人造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所产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毫无疑问,《神经漫游者》呈现出的虚拟领域空间高于真实世界的认知。它连接着多个信息媒介,消解传统可知论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因此具有强烈鲜明的反乌托邦调,模糊了人类与智能、人类与自然、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界限限定。因此,赛博朋克类型小说是科幻小说中最具现实影响意义的文体。
丽池ceo会所自柏拉图《理想国》以来文学界一直有发展乌托邦文学的传统,而《神经漫游者》则对前者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做出了深刻的变动、提出了更加新型的观念、思想和憧憬。然而,《神经漫游者》所体现的自由憧憬则归为反乌托邦方式。吉布森将人类投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借由虚拟网络的乌托邦世界摆脱了人类的肉体,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这在表面看来,确实是一种目标的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与反乌托邦小说里人类科技泛滥掩饰这虚伪空洞的精神世界有异曲同工的表达倾向。
《神经漫游者》中,现实世界的荒芜,令身处高科技社会的人类建造出网络空间并聊以慰藉。身具高超网络技术的凯斯对于网络世界的向往依赖程度高于肉体,因此,在他连通网络空间的媒介——神经系统被人破坏后,从而导致无法再次进入网络世界。这样的后果对于他来说,无异于剥夺了主体价值。源于这种对赛博空间的迷恋向往,当凯斯修复神经系统再次回到其中时,他的精神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他也再次确定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意义存在于赛博空间之中。
掌控环境是人类长期追逐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控制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想要做到对环境足够的掌控,科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中,科技发展速度快速而程度高超。然而他并没有过分渲染科学带来的便利,也并无夸张诋毁科技的弊端。一切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不曾盲目地妄加揣测,只是紧紧把握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人类自己审视、反思高科技的实现所产生的价值观的变化,思索人类社会的主体性特征的走向趋势。
在赛博空间中,科技不仅是核心元素,它还推动了人类与科技的双重异化,并且将这种异化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促使社会框架合理建构。从“大公司”到“电子人”,这些所创造出的主题往往都显示出反对极权、反科技智能、反旧有的局限性等一系列反乌托邦的小说思想。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在《神经漫游者》中,权势属于公司,财团已经超越了旧有世界的局限,成为了根深蒂固的运行机制系统。高速发展的科技,并不单纯作为人类追逐自由的媒介,其实质是实施监控的工具。“一种可以运用于任何机构的建筑原则……还包含与监督相适应的管理方案。”即使它的诞生并不是用来监禁惩罚,但却有监视及掌控的作用。因此,这种框架本身的设计不仅服务于社会,也应用在监视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
处于大环境下的人与人工智能关系,则是需要深刻思考的又一关键问题。在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人不但靠基因遗传进行变化,还可以凭借技术改造加以拓展功能。由此形成的半人半机器可以称作“电子人”,亦或“赛博人”。在有利于自身异化进行高科技研发的同时,也丧失了对科学技术的绝对控制权。当思维意识真正从肉体解放出来,精神数字化进入虚拟网络后,人类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永生”。然而,数字化的科技慢慢抹掉人类的主体性。
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勾画了真实又虚拟的赛博空间,在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融合中,技术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出现了令人深思的关键问题。人类无法逃避社会发展趋势,但却可以选择通往未来之路的途径方向。吉布森的描绘未必会完全成为真实,然而虚拟网络的科技却真的在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社会和内心。因此,在惶惶不安的后现代反乌托邦语境中,需要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理性对待科技发展、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这样才能在通往未来之路上无畏前行。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希尔. 人论[M]. 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荷兰]德•穆尔.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 麦永雄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3][法]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24-232.
完美女子网球14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2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8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类   科技   社会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