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CK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及应用进展

蛋白激酶CK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生理
机制中的作用及应用进展美国证人保护计划
svi崔孟颖 冯其贞 武 菲△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济宁医学院,济宁272067)
摘要 蛋白激酶CK2(caseinkinase2,CK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CK2可通过对其底物的磷酸化作用调制底物的生物学活性,从而参与细胞内多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CK2表达及活性异常,是其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一环,提示CK2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能是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在的靶点。本文将对CK2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病理生理作用以及CK2抑制剂、激动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CK2;神经退行性疾病;CK2抑制剂
时珍国医国药中图分类号 R338
RoleandApplicationProgressofProteinKinaseCK2i
nthePat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of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  CUIMeng Ying,FENGQi Zhen,WUFei△(InstituteofNeurobiology,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67,China)
Abstract ProteinkinaseCK2isahighlyconservedserine/threonineproteinkinase,whichiswidelydistributedinthecytoplasmandnucleusofeukaryoticcells.CK2couldmodulatethebiologicalactivityofitssubstratesviaphosphorylation,thusparticipatinginmanyimportant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path ways.MoreandmoreevidenceshaveprovedtheabnormalexpressionandactivityofCK2inneurodegen erativediseases,andhavedemonstratedthatCK2maybeoneofthepat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sug gestingthatCK2isofgreatvaluetostudyandmaybeaneffectivenewtargetforsomeneurodegenerati
vediseases.Inthepresentreview,wefocusedontherecentprogressofCK2invarious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andinhibitorsandactivatorsofCK2.
Keywords CK2;Neurodegenerativedisease;CK2inhibitors
  酪蛋白激酶(caseinkinase,CK)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环核苷酸依赖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包括CK1、CK2和Golgi CK(G CK)/Fam20C(familywithsequencesimilarity20,memberC)。最初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肝脏及其他组织中获取的CK可磷酸化酪蛋白,因此CK得以命名为酪蛋白激酶。后来证实,G CK可参与分泌期乳腺细胞高尔基体中酪蛋白片段的磷酸化,但是酪蛋白并非CK1、CK2的天然底物,为避免混淆,目前仅沿用其英文简称,而不再称其为酪蛋白激酶[1]。CK2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多效性激酶之一,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参与大量磷酸化蛋白质的生成[2]。CK2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高度表达、广泛分布,CK2及其底物在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的稳态以及突触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CK2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094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9PC007);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WS0162);济宁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扶持基金(JY FC2018KJ022);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cx2018031)资助课题
△通讯作者 wufei@mail.jnmc.edu.cn
  一、CK2的基本结构
CK2全酶是由两个催化亚基(α/α')和两个调节亚基(β)组成的异源四聚体,可结合为α
β2、αα'β2或者α'2β2的形式。CK2α、α'、β亚基分别由CSNK2A1、CSNK2A2及CSNK2B三个基因编码,两个催化亚基α和α'在结构上高度同源,N端的330个氨基酸序列具有90%的相似性,β亚基与其他已知的蛋白质则无明显同源性。
CK2的两个催化亚基并没有直接接触,而是由2个调节亚基首先形成稳定的同源二聚体,形成“桥梁”结构,其延伸的C端尾再连结两个催化亚基,从而形成全酶结构。催化亚基可磷酸化特异性底物,而调节亚基则维持全酶结构稳定性,并调制催化亚基与底物结合的特异性。但是CK2并非必须结合为全酶才能发挥作用,CK2α和CK2α'亚基可以在细胞中独立存在并具有催化活性[3]。与大
多数蛋白激酶不同,CK2全酶或游离的催化亚基为组成型激活,即使没有特定的刺激也具有催化活性。这种高度保守的结构和组成型活性充分保证了CK2调控底物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二、CK2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及分布
CK2活性检测结果显示,CK2在成年大鼠的所有脑区均有较高活性,大脑半球中CK2活性略高于间脑、小脑和脑干,在皮层锥体神经元及大纹状体神经元中表达量高于其他神经元。对亚细胞组分进行分析,发现与核糖体相关的蛋白质组分中CK2活性较高,远高于细胞质可溶性组分。在大鼠尾壳核中,45%CK2活性来自胞质,20%来自突触小体。研究发现,CK2的一些底物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如DARPP 32(dopamineandcyclic AMPregu lated32KDaphosphoprotein)[3],提示CK2及其底物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成年大鼠的不同脑区中,CK2各亚基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存在差异。在转录水平,CK2αmRNA总量最高,CK2βmRNA表达量与CK2α和CK2α'表达量并不平衡,更接近于CK2α'的表达量。在蛋白水平上,CK2α表达水平高于CK2α'。在小鼠纹状体中,CK2α CK2α'为8 1,在嗅球中CK2α CK2α'的比值升高到24 1。海马中CK2α'蛋白水平较高,CK2α CK2α'为4 1,CK2α仍占据优势[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2α和CK2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嗅球和小脑等组织中共定位,而CK2α'往往检测不到。在小脑中,CK2α和CK2β在成熟的GABA能神经元中呈均匀分布,但CK2α'呈散在表达。可推测,CK2α是主要的催化亚基,并有部分CK2α游离存在并发挥作用。虽然没有发现CK2α'占主导的脑区,但这并不意味着CK2α'在神经系统中没有重要功能。在小脑的浦肯野细胞中CK2α'的簇状聚集形式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3]。
三、CK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一)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是细胞外不溶性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rotein,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plaques,SP)、细胞内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NFT)[4]。采用无标记定量质谱法研究AD模型小鼠突触体的磷酸化蛋白质组,检测到Tau是突触中磷酸化水平最高的蛋白质之一。针对上调的磷酸化位点筛选出2种激酶基序,类似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 lin dependentkinase5,CDK5)和CK2[5]。AD时CK2过度活化,在人脑标本和神经母细胞瘤中证实Tau是CK2的底物,即CK2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导致Tau蛋白毒性聚集,形成NFT;CK2也可间接地通过其底物诱导Tau磷酸化[6]。有体外实验发现,CK2可以磷酸化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
poE)的脯氨酸及+1位点的酸性氨基酸残基,两者的互作导致CK2活性增强,从而增加Tau的磷酸化[3]。
Aβ可以增强CK2的活性,从而增强N 甲基 D 天冬氨酸(N methyl D asparticacid,NMDA)通道开放和Tau磷酸化,NMDA受体过度活化诱导Ca2+内流增加,从而异常激活Ca2+ 依赖性钙调素(Ca2+/calmodulin dependentprotein,CaMK)、CDK5、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ynamin relatedprotein1,Drp1)和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导致线粒体、突触功能障碍、长时程增强(long termpotentiation,LTP)异常和行为学异常等[3]。CK2被Aβ激活,还可抑制快速轴突运输(fastaxonaltransport,FAT)。驱动蛋白 1(kinesin 1)参与FAT,CK2磷酸化其轻链,致使驱动蛋白与所运载物相分离,从而阻止运输。但是离体实验发现,哺乳动物细胞中CK2可上调活跃的驱动蛋白。CK2既可增加驱动蛋白数量,又可促进驱动蛋白与运载物解离,这两种相互作用保持平衡。
总之,CK2在AD的若干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机制涉及Tau磷酸化、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加工和Aβ信号传递等,这表明CK2有望成为AD的靶点[7]。目前的基础研究发现,CK2抑制剂通过改善CK2过
度活跃造成的底物过度磷酸化,如Tau、APP等,减少APP形成可溶性的sAPPα,对抗Tau过度磷酸化形成NFT,改善AD模型的行为学表现[4]。
(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 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细胞病理学标志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在残存神经元内由聚集的α 突触核蛋白(α synclein,α Syn)原纤维形成Lewy体[8]。Lewy体内的α Syn在靠近C端的Ser 129位点被广泛磷酸化,也是PD的细胞病理学标志之一。已有的报道显示PD患者存在铁代谢异常和黑质铁沉积,过量铁与α syn积聚密切相关,铁超载还诱发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损伤也是PD的发病机制之一[9],α Syn不仅影响突触传递功能,还干扰线粒体的功能。
CK2和polo样激酶(polo likekinase4,PLK)可磷酸化α Syn的S129位点。而铁超载可诱导PLK2、CK2上调,因此α synS129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10]。大量证据显示CK2通过磷酸化α syn,参与PD的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剂可完全阻断铁超载诱发的CK2、PLK2上调及α synS129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10]。但有报道PLK2、PLK3是起磷酸化作用的主要激酶,较CK2效率更高[11]。在条件性CK2基因敲除小鼠(Drd1 Cre或Drd2 Cre)的纹状体组织中发现,尽管CK2α下调了50%,但α SynS12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3]。尽管CK2是否为磷酸化S129位点最主要
的蛋白激酶尚存争议,但是CK2抑制剂能明显抑制高铁引起的α syn积聚[10],抑制CK2还可减少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依赖的α syn积聚[9]。
目前左旋多巴是PD最有效的药物,但是随着的进行,其疗效降低,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L DOPA induceddyskinesia,LID)逐渐明显。有报道,黑质神经元CK2敲除可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LID,其机制可能与CK2负性调节D1中棘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中的Golf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regulatedproteinkinase,ERK)信号通路有关[12]。Lee等(2004)报道另一种定位于Lewy体并与α Syn结合的是亲合素,CK2能在体外磷酸化亲合素,从而改变亲和素与α Syn的相互作用。
(三)亨廷顿病 亨廷顿病(Huntington'sdis ease,HD)是一种常染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现为纹状体中棘神经元大量缺失。这是由于人类亨廷顿蛋白基因中CAG序列大量异常重复,编码产生多聚谷氨酰胺(PloyQ)的蛋白[13],因此导致谷氨酰胺信号的异常以及NMDA受体功能亢进,NMDA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损伤诱导细胞死亡。Fan等(2008)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过表达PolyQ亨廷顿蛋白的细胞,其CK2表达也增强。在HD小鼠模型中也得到证实,CK2在纹状体而非其他组织中表达上调。取HD小鼠的纹状体
神经元体外培养,给予CK2抑制剂可加剧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凋亡增多。Chung等(2004)证实给予HD模型小鼠CK2抑制剂后,NM DA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明显增强,其原因可能是NMDA受体磷酸化诱导的受体内吞。可以推测,CK2的作用可能是抵抗亨廷顿蛋白诱导的异常谷氨酰胺信号,以及后续的NMDA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亨廷顿蛋白的N17结构域呈现低磷酸化,是亨廷顿蛋白毒性的调节因素。在存在磷酸基团供体的前提下,CK2可促进N17磷酸化恢复为三磷酸形式。有报道,CK2与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de 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APRT)以及氧化性DNA损伤的天然产物N6 糠胺(N6 furfuryladenine,N6FFA),在DNA损伤的部位共定位,以N6FFA为磷酸基团供体,恢复亨廷顿蛋白N17磷酸化,在HD模型系统中具有保护作用[14]。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锥体束、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因导致死亡[15]。其病理学标志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分布的泛素阳性、异常束状蛋白聚集和球状包涵体。TARDNA结合蛋白43(TARDNA bindingprotein43,TDP 43)主要存在于ALS的包涵体中,有研究表明TDP 43的聚集和异常降解是ALS的主要致病因素[16]。Her man等(2014)报道TDP 43在聚集体中发生泛素化和过度磷酸化,而CK2能在多个位点处驱动其磷酸化,CK2过度表达增加其磷酸化水
平,从而增加TDP 43的溶解能力,逆转TDP 43的聚集。在表达TDP羧基末端片段(ND251和ND207)的细胞和转基因果蝇模型中,过表达CK2α可促进TDP磷酸化,降低包涵体的形成,CK2抑制剂可阻断这一效应。将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消除CK2的磷酸化作用,TDP的聚集倾向和聚集数增强;而突变为天冬氨酸或谷氨酸,模拟高磷酸化作用则相反。Li等(2011)发现细胞中包涵体形成在先,而高磷酸化和泛素化发生在后,高磷酸化可能是一种代偿性防御
机制,以对抗致病性TDP聚集。
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sys tem,UPS)功能异常,残存运动神经元中存在泛素阳性包涵体,是ALS的另一病理特征。细胞周期素F(CyclinF)是Skp1 Cul F box(SCF)泛素连接酶E3复合物的一部分,负责泛素化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CK2可以磷酸化CyclinF的Ser621位点,从而调节SCF复合物的E3连接酶活性。在患有家族性和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TD)的患者中发现了编码CyclinF蛋白的相关基因突变,S621G突变可阻止CK2的磷酸化作用,并使Lys48泛素化活性升高,E3连接酶复合物活性异常,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发育缺陷、神经元变性。上述结果提示CK2磷酸化作用的重要性,参与ALS和FTD的发病机制[17]。因此,通过CK2增强磷酸化可能是对抗ALS的有效策略之一[17]。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五)Ⅲ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是一类常染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干、小脑和脊髓由于病变而产生退行性变性萎缩。SCA也是一种polyQ疾病,其MJD1(Machado Josephdisease,MJD)基因产物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蛋白(Ataxin 3)邻近C末端出现异常扩增的多聚谷氨酰胺。SCA3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Tao等(2008)提出磷酸化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Ataxin 3是CK2的底物。Mueller等(2009)发现,在Ataxin 3泛素互作基序中的丝氨酸340和352位点,对正常和扩展的Ataxin 3的核定位尤为重要,这些位点的突变大大降低了Ataxin 3核内包涵体的形成。CK2通过调制上述位点的磷酸化,从而影响多聚谷氨酰胺的稳定性以及包涵体在核内定位及聚集。在热应力作用下CK2介导Ataxin 3向核内移位。CK2抑制剂可降低核内Ataxin 3蛋白水平以及核内包涵体的形成。上述结果提示CK2介导的磷酸化诱导Ataxin 3的核内积聚,CK2的磷酸化作用参与PolyQ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CK2抑制剂和激动剂
(一)CK2抑制剂 自Burnett等(1954)首次报道CK2以来,关于其结构、功能的研究逐步累积,均为CK2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已开发出多种CK2抑制剂,多数属于ATP竞争性抑制剂,另有几种非ATP竞争性抑制剂,大多数在基础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和效率,
但尚无确切的可应用于临床的抑制剂。到目前为止,仅有CX 4945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18]。目前已开发出的CK2抑制剂作为工具药,在研究CK2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多卤代苯并咪唑和苯并三唑衍生物:此类化合物属于CK2的ATP竞争性抑制剂,此类型的代表之一为5,6 二氯 1 (β D 核糖呋喃基) 苯并咪唑(5,6 dichloro 1 (b D ribofuranosyl) benzimidazole,DRB),为第一例CK2抑制剂。以卤化核苷DRB为基础,又开发出多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特别是多卤代苯并咪唑类,苯环中的溴取代基团显著提高了此类化合物的有效性和选择性,比如4,5,6,7 四溴苯并三唑(4,5,6,7 tetrabromobenzotriazole,TBB)。结构 活性关系(structure activityrelationship,SAR)研究表明,只有苯并咪唑的苯环被四卤代时,对CK2的抑制才显著提高。在TBB的基础上,以带极性取代基团的碳原子取代N2,即TBI,后者对CK2的抑制效应明显提高。Andrzejewska等(2003)报道,TBI衍生物的抑制活性取决于烷基取代基的长度,此类中抑制作用最强的是4,5,6,7 四溴 2 (二甲氨基)苯并咪唑(DMAT)。目前,TBB和DMAT是基础研究中应用较多的CK2抑制剂之一,一般仅作为工具药,广泛应用于离体细胞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
2.蒽醌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衍生物:蒽醌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衍生物属于天然化合物,对CK2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大黄素(1,3,8 三羟基 6 甲基 蒽醌)为棕榈大黄的蒽醌衍生
物,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以大黄素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开发出新的蒽醌类,包括MNA(1,8 二羟基 4 硝基蒽醌和黄嘌呤衍生物)、MNX(1,8 二羟基 4 硝基 黄嘌呤 9 酮)等。此类化合物可以穿入CK2α的活性部位,部分重叠ATP结合位点,从而抑制CK2活性[20]。目前认为醌茜素(quinalizarin)是蒽醌衍生物中对CK2抑制作用最强且特异性最高的[21],其作用在白血病细胞等细胞系中得到验证,是常用的CK2抑制工具药之一。
黄酮类的代表性化合物为槲皮素和芹菜素,但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异性差,对包括CK2在内的多种蛋白激酶均有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也因此受到限制。香豆素衍生物是天然的苯并吡喃酮衍生物,一般认为是其代谢物具有CK2抑制作用,此类物质如3,8 二溴 7 羟基 4 甲基铬 2 酮(DBC)的CK2抑制作用在离体实验中已得到证实,但选择性较差。
3.羧酸衍生物:此类抑制剂的骨架互不相同,但
共同结构为羧基,可与CK2ATP结合位点的Lys68发生互作,从而发挥作用。此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三种,多卤化苯基羧酸(如TBCA)、锑酸衍生物和三环喹啉类似物(如CX4945(5 (3 Chloro phenylami no) benzo[c]naphthyridine 8 carboxylicacid))。
(E) 3 (2,3,4,5 四溴苯基)丙烯酸((E) 3 (2,3,4,5 tetrabrom
ophenyl)acrylicacid,TBCA),是在一系列三溴和四溴衍生物的基础上,用极性的羧基取代了五原子三唑环,其抑制作用和特异性均较好,这与羧基有关,如果用甲基或酰胺取代羧基,其特异性将急剧下降。TBCA也是CK2抑制常用的工具药之一。
通过结构设计发现多种CK2抑制剂与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结构相似,根据PARP抑制剂的结构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具有良好CK2抑制活性,包括CX 4945。CX 4945是第一例口服安全的小分子CK2抑制剂,在小鼠模型中静注和口服后保持较稳定的生物利用度,是迄今报道的特异性最好的CK2抑制剂之一[22]。已在多种细胞系中验证了CX 4945对内源性CK2的抑制作用,影响细胞的增殖,并致其凋亡。
4.吡唑三嗪、咔唑吡啶、苯并吡啶酚及其吲哚衍生物:以聚环支架为特征的几种衍生物已被证实为最有效的CK2抑制剂家族之一,可在纳米摩尔级别发挥作用。离体实验证实此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CK2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吡哆醇和苯并吡啶酚衍生物为CK2和拓扑异构酶II的多靶点抑制剂。相对于其他CK2抑制剂,此类不是常用的工具药。
5.非ATP竞争性抑制剂:以其他蛋白激酶的应用开发为指导,最近也对CK2进行了非ATP竞争性机制的研究和开发,包括干扰α、β亚基的互作、靶向底物的识别位点等。通过检测DRB、甘油
与CK2催化亚基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个新变构位点,即CK2α β4/β5位置,重叠了CK2α和β亚基之间的二聚界面,从而抵消CK2α/CK2β复合物的形成,此位点可供药物研发。此外,α β4/β5区域显示了人类CK2α和α'之间有趣的差异,也可用于设计能够区分两种催化亚基的特定分子。针对此变构位点的小分子肽、环肽等衍生物能够在体外破坏CK2全酶结构。另一个研究思路是靶向CK2的底物识别位点,从而选择性地抑制CK2的活性。Perea等(2004)通过筛选随机环肽噬菌体展示文库,鉴定了一种肽类P15,靶向CK2底物酸性磷酸化结构域,从而抑制CK2对底物的磷酸化。
(二)CK2激动剂 在早期研究中以酪氨酸、真核细胞转录起始因子的磷酸化水平为检测标准,发现多胺类如精胺、亚精胺为CK2激动剂。人体网织红细胞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精胺和亚精胺,其CK2活性增加2.5倍,推测至少在此细胞中精胺、亚精胺为CK2激动剂。多胺通过增加CK2α和CK2β的蛋白水平及稳定性,增加总CK2激酶活性。由于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decarboxylase,ODC)是多胺合成中的限速酶,ODC过表达可致转基因小鼠模型中CK2活性增强。ODC过表达和多胺水平升高不仅可以提高CK2活性及其蛋白水平,而且还促进其亚基在胞内重分布。
另一大类CK2激动剂为含有大量碱性氨基酸的分子,包括含有多个寡精氨酸簇的鱼精蛋白、碱性蛋白分子组蛋白H2B
、H2B
忆大唐
、鲑精蛋白等。Maeka wa等(2002)报道,含有多精氨酸簇、多赖氨酸簇的天然或合成多肽,通过结合CK2β亚基上调CK2活性。Katano等(2005)发现,上述碱性氨基酸与β亚基N端的酸性氨基酸位点55 64结合,诱发CK2构象改变,从而提高底物与催化亚基α的亲和力。
除了上述调节机制,有报道一些生物肽可以通过胞内G蛋白信号通路上调CK2蛋白水平及活性,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3]。尽管已有的研究显示某些多胺、肽类、细胞内蛋白等可上调CK2活性或者蛋白水平,但目前尚无广泛认可的工具药作为CK2激动剂。目前的基础研究多采用构建质粒转染、重组CK2激酶等方式,作为上调CK2的工具进行相关实验[24]。
五、结语和展望
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尚缺乏有效的特异物和,加之血脑屏障对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因此寻有效的手段仍是一大难题。根据已有的报道,CK2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
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CK2有望成为靶点,为开发新型药物提供思路[25]。随着更深入地研究CK2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生理作用,特别是CK2抑制剂在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CK2作用位点被发掘,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CozzaG,PinnaLA.Caseinkinasesaspotentialtherapeutic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2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6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蛋白   细胞   研究   活性   神经   作用   疾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