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答案第二十一章第十五章_碳族元素(1)

第十五章  碳族元素
1.碳单质有哪些同素异形体?其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如何?
答:碳单质有三种同素异形体:石墨,金刚石和C 60。结构分为层状,网状和球状,见教材p730-732。物理性质主要是石墨能导电,金刚石硬度大,C 60有超导性。
2.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工业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答:实验室法:O
H CO CaCl HCl 2CaCO 2223+↑+=+
工业法:
CaCO 3
CaO
3.图15-6中,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试讨论其原因。
答:是一种必然。
在Ellingham 图中,以ΔrG θ=ΔrH θ-TΔrS θ作ΔrG θ-T 图,斜率为ΔrS θ,截距为ΔrH θ。
反应:        ΔrS θ≈ 0,所以为一直线22CO O C =+反应:    ΔrS θ< 0,直线上斜22CO 2O CO 2=+反应:      ΔrS θ> 0,直线下斜
CO 2O C 22=+所以三线相交于一点是必然的。
3.分别向0.20mol·dm -3的Mg 2+和Ca 2+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20mol·dm -3的Na 2CO 3溶液,产生沉淀的情况有何不同,试讨论其规律性。答:有CaCO 3沉淀,也有MgCO 3沉淀。
沉淀: CaCO 3        MgCO 3        Mg(OH)2
K sp      2.9×10-9
3.5×10-8
1.8×10-11
溶液中1
22L mol 1.02
1
20.0]Mg []Ca [-++∙=⨯==加入Na 2CO 3后溶液浓度为0.1mol/L 。
溶液中]计算:
-
23CO [
31[]  4.2210OH mol L ---=
=
=
=⨯∙∵  -
-
+=+OH HCO O H CO 32_23
0.1-x        x      x
12
4
1.8100.1b x K x
-==⨯-[CO ]=0.1-x≈0.1 mol.L -1
-
23Q i =[Ca 2+][CO ]=0.1×0.1 =0.01﹥K sp ,CaCO 3 =2.9×10-9
-
23Q i >Ksp ,所以有CaCO 3和MgCO 3沉淀。
Q i =[Mg 2+][OH -]2=0.1×(4.221×10-3)2=1.78×10-7>Ksp,Mg(OH)2= 1.8×10-11
∴  也有Mg(OH)2沉淀。
5.CCl 4不易发生水解,而SiCl 4较易水解,其原因是什么?
答:C 为第二周期元素,只有2s ,2p 轨道可以成键,最大配位数为4,CCl 4无灵魂深处闹革命
空轨道可以接受水的配位,因此不水解。
HCl 4SiO H O H 4SiCl 4424+=+SiCl 4中Si 为第三周期元素,有d 轨道,可以接受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生成五配位的中间体而发生水解;而CCl 4中的C 原子无空d 轨道。
6.通过计算回答下述问题:
(1)在298K ,1.013×105Pa 下生成水煤气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2)用ΔrS 0值判断,提高温度对
生成水煤气反应是否有利?(3)在1.013×105Pa 下,生成水煤气的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的温度有多高?解:
(1)水煤气反应:22H CO O H C +=+298K ,1.013×105Pa 时
1
0)
g ,O H (m f 0)s ,C (m f o )g ,H (m f 0)g ,CO (m f o m mol
·kJ 8.90)6.228(002.137G G G G rG 22-=---+-=∆-∆-∆+∆=∆,所以常温下水煤气反应不能自发。
0rG o m >∆(2)提高温度时:
C  +  H 2O  =  CO +  H 2
5.73  188.7
197.6  1300m S ∆
=197.6+130-5.73-188.7=133.17(J .mol -1.K -1)
0m S ∆>0,所以,升高温度对反应有利。
0m S ∆(3)平衡温度:0
rS
rH T ∆∆=求:0m rH ∆
C  +  H 2O = CO + H 2
0  -241.8 -110.5  0
0m f H ∆=-110.5-(-241.8)=131.3 (kJ/mol)
0m f H ∆)
K (95.98517.133103.131rS rH T 3
0=⨯=∆∆=7.比较CO 和CO 2的性质。如何除去CO 中含有的少量CO 2?如何除去CO 2中含有的少量CO ?答:
CO        CO 2  还原性    强        无  配位性    有        无  毒性
kuli
除去CO 中含有的少量CO 2,使气体通过Ca(OH)2溶液:
O
H CaCO CO )OH (Ca 2322+↓=+除去CO 2中含有的少量CO ,使气体通过CuCl 溶液(或PbCl 2溶液)苯丙氨酸
CO
CuCl
H 2O Cu(CO)Cl H 2O
HCl 通过赤热的CuO 粉末:2
CuO CO Cu CO +=+8.计算当溶液的pH 分别等于4,8,12时,H 2CO 3,,所占的百
-3HCO -
23CO 分数。
答:当pH =4,8,12时,溶液中[H +]=10-4,10-8,10-12 mol/L
(1)    Ka 1= 4.27×10-7-
++⇔332HCO H CO H      (2)
Ka 2=5.6×10-11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3
3CO H HCO (1)pH =4时 [H +]=1×10-4 mol/L ,则 []=1×10-4 mol/L
-
3HCO
因 2天文学报
323Ka ]
HCO []CO ][H [=-
-+所以:  L
mol
106.5]CO [1123--
⨯=H 2CO 3是二元弱酸,C
·Ka ]H [1=+  )L /mol (042.010
2.4)100.1(Ka ]H [C 7
2
412=⨯⨯=≈--+∴ [H 2CO 3]=C 0-[H +]=0.042-1.0×10-4≈0.0399 mol/L
95
100042
.00399
.0CO H 32=⨯=
24
.0100042
.00001
.0HCO 3=⨯=
-
棕7
11
23
1033.1100042
.0106.5CO ---⨯=⨯⨯=棕(2)pH =8时, [H +]=1×10-8 mol/L , [OH -]=1×10-6 mol/L
--
多媒体会议+⇔+OH CO H O H HCO 32238
1
h 1038.2Ka Kw
K -⨯==
已知:    [OH -]=[H 2CO 3]=1×10-6  mol/L
开始时    C NaHCO3 = [H 2CO 3]+[OH -] = 2[OH -] = 2×10-6 mol/L
平衡时
[] = C NaHCO3-[OH -] =2×10-6-1×10-6=1×10-6 mol/L
-
3HCO 9. 烯烃能稳定存在,而硅烯烃如 H 2Si-SiH 2 却难以存在。其原因是什么?答:与C 和Si 的半径大小和电负性差别有关。C 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除形成C -C
σ键外,p 轨道按肩并肩在较大重叠,还可形成σ+π的C=C 双键或
σ+2个π键的C≡C 叁键,而且键能大,故烯烃可稳定存在,且数量多,C 以sp 2和sp 杂化形成重键;Si 的半径大,电负性小,p 轨道肩并肩重叠很少,不能有效地形成π键,因而Si 只能形成Si -Si 单键,Si=Si 难以存在,Si 只能以sp 3杂化成键。
10.从水玻璃出发怎样制造变硅胶?答:将Na 2SiO 3溶液与适量酸混合生成硅酸:
Na 2SiO 3 + 2H + = SiO 2.H 2O + 2Na +
调节酸和Na 2SiO 3的用量,使生成的硅凝胶中含有8%~10%的SiO 2,将生
成物放置一天,用热水洗去盐分如NaCl ,将凝胶在60-70℃下烘干,徐徐升温至300℃即得多孔硅胶。将硅胶干燥活化前先用CoCl 2溶液浸泡,再经干燥得变硅胶。
1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单质硅的制备反应,单质硅的主要化学性质,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性质。答:(1)制备单质Si :
SiO 2C
1600-1800¡æ
2CO Si (95£¥£©
Si
2Cl 2
SiCl 4450-500¡æ
SiCl 4
2H 2
Si 4HCl
1150-1200£¥
Mo˿
(2)单质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Si
O 2
SiO 2
Si
2Cl 2
SiCl 4
SiÓëF·´Ó¦È¼ÉÕ
Si
2OH -
2H 2O
SiO 32-2H (3)SiO 2的制备:
+=+=++++↑=+-23232222322622242CO SiO Na CO Na 2SiO O
H SiO OH 2SiO O
H 2SiF H (HF 6SiO O H SiF )g (HF 4SiO 棕棕棕棕
(4)SiO 2的性质:SiO 2属于原子晶体,熔点高,硬度大,难熔化。12.什么是沸石分子筛?试述其结构特点和应用?
答:自然界中存在的某些网络状的硅酸盐和铝酸盐具有笼形结构,这些均匀的笼可以有选择地吸附一定大小的分子,即起到筛分子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分子筛作用。通常把这样的含有结晶水的多孔结构的天然铝硅酸盐
(Na 2O·Al 2O 3·2SiO 2·nH 2O )叫做沸石分子筛。主要应用于吸收或失去能进入网孔通道的小分子,有些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A 型分子筛中,所有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联结成多元环。
13.实验室中配制SnCl 2溶液时,要采取哪些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6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溶液   反应   生成   结构   存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