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

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民⽇报)
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态⽂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明建设和⽣态⽂明建设。”顺利实现“⼗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标和2035年远景⽬标,必须深⼊学习贯彻习近平⽣态⽂明思想,保持加强⽣态⽂明建设的战略定⼒,加快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
深刻认识重⼤意义
党的⼗九⼤报告把“坚持⼈与⾃然和谐共⽣”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略之⼀;全国⽣态环境保护⼤会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态⽂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九届五中全会进⼀步对“推动绿⾊发展,促进⼈与⾃然和谐共⽣”作出战略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4⽉30⽇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态⽂明建设进⾏第⼆⼗九次集体学习。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对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的⾼度重视,充分表明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意义。
推动经济社会⾼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态⽂明、推动绿⾊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民⽇益增长的优美⽣态环境需要,⽽且可以推动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伊甸园信箱
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质量第⼀、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式,推动质量变⾰、效率变⾰、动⼒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民,不断实现⼈民对美好⽣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社会⾼质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个⽅⾯,就是要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百姓⾝边的突出⽣态环境问题,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态环境质量改善。
推进以⼈为核⼼的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产空间、⽣活空间、⽣态空间,处理好城市⽣产⽣活和⽣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经济发展质量,⼜提⾼⼈民⽣活品质。”城镇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发展需要⼤量的资源、能源,必须守住资源节约的底线。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吸取了其他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提炼了我国推进以⼈为核⼼的新型城镇化的成功经验,要求我们把⽣态⽂明理念和原则融⼊城镇化全过程,⾛集约、智能、绿⾊、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相适应;强化国⼟空间规划和⽤途管控,落实⽣态保护、基本农⽥、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态保护红线。
推动⽣态⽂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举措。⽣态⽂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五’时期,我国⽣态⽂明建设进⼊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
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实现⽣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站在⼈与⾃然和谐共⽣的⾼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然恢复为主的⽅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产⽅式、⽣活⽅式,统筹污染治理、⽣态保护、应对⽓候变化,促进⽣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
推动实现积极进展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加强党对⽣态⽂明建设的全⾯领导,把⽣态⽂明建设摆在全局⼯作的突出位置,全⾯加强⽣态⽂明建设,⼀体治理⼭⽔林⽥湖草沙,开展了⼀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作,决⼼之⼤、⼒度之⼤、成效之⼤前所未有,⽣态⽂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推动⼈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进展。
对⽣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态环境就是保护⽣产⼒,改善⽣态环境就是发展⽣产⼒”“⽣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态环境的竭泽⽽渔,⽣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求鱼,⽽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式密切相关,良好的⽣态环境本
⾝蕴含着⽆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秉持绿⽔青⼭就是⾦⼭银⼭理念,在实践中⾛出⼀条⽣产发展、⽣活富裕、⽣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
⽣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民⽣福祉显著提升。良好⽣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福祉。近年来,我们把解决突出⽣态环境问题作为民⽣优先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发展,深⼊实施⼤⽓、⽔、⼟壤污染防治三⼤⾏动计划,着⼒推进重点⾏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颗粒物污染防治、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重⾦属污染和⼟壤污染综合治理等。到2020年底,单位国内⽣产总值(GDP)⼆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的⽬标提前完成,“⼗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标任务超额完成。中华⼤地天更蓝、⼭更绿、⽔更清、环境更优美,⼈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巴士海峡
ite⼈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态⽂明体制机制改⾰取得重⼤突破。党的⼗⼋⼤以来,我国⽣态⽂明建设领域全⾯深化改⾰取得重⼤突破,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态⽂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九⼤对加快⽣态⽂明体制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实施了⼀系列重⼤改⾰措施。党的⼗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态⽂明制度体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健全⾃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
仪表设备
国⼟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国⼟空间规划体系,落实资源有偿使⽤制度,实⾏资源总量管理和全⾯节约制度,⽣态⽂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制度保障。
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态⽂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步推进物质⽂明建设和⽣态⽂明建设,坚持不懈推动绿⾊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促进⽣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以习近平⽣态⽂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态⽂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态⽂明、建设什么样的⽣态⽂明、怎样建设⽣态⽂明等重⼤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绿⾊发展、促进⼈与⾃然和谐共⽣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提⾼资源利⽤效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态⽂明思想、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态⽂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从⽣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林⽥湖草沙⼀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不懈推动绿⾊低碳发展。绿⾊低碳发展是构建⾼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与⾃然和谐共⽣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深⼊贯彻习近平⽣
态⽂明思想,在提供更多优质⽣态产品、不断满⾜⼈民众⽇益增长的优美⽣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坚持不懈推动绿⾊低碳发展,建⽴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的总抓⼿,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地结构调整;抓住资源利⽤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节约、循环利⽤,全⾯提⾼资源利⽤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效利⽤,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绿⾊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持绿⾊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撑。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统筹国内国际发展,认真落实⽣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候变化谈判进程,努⼒推动⽣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和推进全球⽣态⽂明建设。在第七⼗五届联合国⼤会⼀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国家⾃主贡献⼒度,采取更加有⼒的政策和措施,⼆氧化碳排放⼒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愿为应对全球⽓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所能及的资⾦、技术⽀持,帮助其提⾼环境治理能⼒,共同打造绿⾊“⼀带⼀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能⼒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温馨提⽰
平凡中的发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如果你喜欢本⽂,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建设   推动   经济社会   质量   坚持   现代化   资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