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的彼岸——《暴风雨》中的隐喻

社会性的彼岸——《暴风雨》中的隐喻
二苯甲酮腙作者:蒋慧成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4期
        摘要:作为莎翁晚年之作,《暴风雨》代表了一种对过于残酷和过于空虚的现实的绝望。它是一种奔向那超验的彼岸世界的向往,是那悲剧的夕阳的壮美沉寂之后,神秘凄迷的夜空。这部作品中体现了诸多隐喻,正是本文企图加以阐释的内容。
        关键词: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弗洛伊德;诺斯替教
姚文元墓
       
        一、普洛斯彼罗与被抛弃的社会性
丛文景        莎士比亚的普洛斯彼罗是一种毫不贪恋权位,完全投身于超脱世俗的事业中的贤者的形象。普洛斯彼罗本来是米兰公爵。由于沉迷于学问和魔法,而将政治事务全部丢给弟弟安东尼奥。对于这种对政治的漠然而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经历,普洛斯彼罗并不感到后悔。也并没有如同中国人传统上对君王沉迷艺术的行为进行的批判。想法,他至死不渝地赞美他的学问
艺术和魔法。普洛斯彼罗在向女儿诉说往事的时候仍然称它为“可说胜过世上所称道的一切事业。”[5]遭受了亡国之恨和杀身之祸的普洛斯彼罗并没有后悔自己沉迷于学问和魔法。因为那是他心中真正的事业。作为国王,没有证据表明他依照自己的君王地位去谋求人民的福祉。他所追求的东西是非功利的、内在的。他沉迷的魔法,象征着人类在生活之外对彼岸的一种追求。莎士比亚的悲剧,无论是哈姆雷特、李尔王还是麦克白,都是围绕着王位本身。主角都将自己的事业认同于世俗的王位。人物的心灵都隶属于他所处的社会角。他们都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也是人类的本性。莎士比亚从《雅典的泰门》的愤世嫉俗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类本性,即社会性的唾弃。主角普洛斯彼罗唾弃了自己的社会性,离索居,沉迷魔法。而后又因此遭到了流放。孤岛象征了非社会性的领域,是人类文明之前的原始本性的处所。对于依赖与社会性的普通人来说仿佛是死亡一般绝望的孤岛,恰恰是普洛斯彼罗大展才华的地方。他打败了岛上的女巫,成为了岛上的无冕之王。扬起了社会性之后,尽管遭受到了阵痛—弟弟的篡位和几乎死亡,却因到了符合自己的天性的场所而得以新生。歌德说过,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的结果。”[3]而现在,这伟大事业被主动抛弃了,普洛斯彼罗不再是那个围绕王位争夺的人,与其说他被篡位了,不如说他主动放弃了国君的责任。
这也是他最后能够宽恕仇人的根本原因。在被放逐失去了一切社会身份之后,他反而成了能呼风唤雨的神明一般的人物。这与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一剧中使被代表了文明的希腊所抛弃后,反而乘坐太阳神的龙车飞走,有异曲同工的意蕴。两者都是被社会剥夺了社会性之后,反而展现了超自然的神性,并因此得到解脱。在那个孤岛上,普洛斯彼罗驾驭了非常强大的魔法,打败了邪恶的西考拉克斯女巫,奴役了她的同样邪恶但却愚蠢很多的儿子凯列班。他征服了一个非社会性的充满魔法彼岸的世界,并在最后返回米兰,完成了社会性的回归。这种社会性的回归,我们在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狂女》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身上也可以看到。酒神原本也是为代表文明的忒拜城所放逐的,没有人承认他神的身份,他流放到了希腊人眼中的蛮荒之地,象征了非文明的领域的小亚细亚,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教团。最后他重返忒拜城,取得了自己应得的身份。相比之下,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这个角要温和得多。为此,我们要分析下一个角,米兰达。肝微粒体
异丙基丙烯酰胺>风险评估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4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性   魔法   事业   没有   人类   象征   莎士比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