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山东省警官培训学院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
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
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宁德市建设局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4)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  ,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
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sdh传输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  , 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爱与恨的千古愁
D.②③①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雅施达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
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    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2)    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3)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7:1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4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书衣   古人   母亲   孩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