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概述

病概述
病概述
摘要:是人类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的病原学、流行特点、临诊诊断特点、病理特点、病原分离培养、涂片镜检(细菌)或组织学变化、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病的防治、检疫方法。
关键字:病,病原学,诊断,检疫。
引言
病是由杆菌引起食草动物的急性传染病,是
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 畜牧业飞速发展, 个体饲养户增加, 特别是目前人们饮食构成的改变和对皮毛穿
戴装饰的追求, 使病仍不时发生,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宵禁令是什么意思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全球大约有82个国家发现过动物病,据估计,近几年全球每年有1 万例动物,9 000 人感染发病。近几年,在辽宁省的个别地区也零星发生过动物疫情,并且也有人感染发病的情况。
一、病原学卷积码
芽孢杆菌是需氧芽孢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大型杆菌,大小为1.0~1.2 μm×3~8 μm,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生物体内和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形成荚膜;但在普通
营养琼脂上生长时,则呈长链状,无荚膜,并形成不膨出菌体的中央芽孢;但当培养基中有血液、血清等丰富蛋白质成分,且环境中CO2 的浓度达到10%~20%时,则会有荚膜形成,其菌落也变为圆形,整齐、光滑而显著黏稠;多数菌株在普通条件下培养4~9 d,可以完全变为游离芽孢,芽孢呈椭圆形,1~2 μm,位于或接近菌体中央。本菌有3 种主要
抗原成分,即菌体多糖抗原、荚膜多肽抗原、保护性抗原,芽孢具有芽孢抗原。其中,菌体多糖抗原是细胞壁内存在的一种半抗原,与细菌毒力无关;荚膜多肽抗原也是一种半抗原,与细菌毒力有关,但其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保护性抗原是杆菌产生的一种细胞外蛋白质,它是杆菌毒素的组成成分,与水肿因子、致死因子协同作用时,能够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力,抵抗芽孢杆菌的感染。其毒力因子主要包括荚膜和毒素。
芽孢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大,在60 ℃经30~60 min 或75 ℃经5~15 min 即可死亡,一般的常用消毒剂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在未解剖的尸体中细菌可随尸体腐败而迅速死亡。但此菌的芽孢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土壤一旦被污染,传染性可保持二三十年以上;堆肥中的芽孢,需温度升至72~76 ℃经过4 d 方可死亡;经煮沸15~25 min,121 ℃高压5~10 min
或160 ℃干热灭菌60 min后方可被杀死。芽孢对碘特别敏感,0.04%的碘液10 min 即可将其破坏,其他消毒药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都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二、流行特点
杜恒岩
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
全年均有发病,7~9月份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草食动物对最易感,其中以羊、牛、马、骡、驴最为敏感,其他如鹿、骆驼、大象等也很敏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和人类,肉食动物对病有相当大的抵抗力,禽类一般不发生感染,只有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的驼鸟常患本病,也有从鱼、蛙体内分离出杆菌的报告。本病主要经口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其次是经呼吸道、皮肤创伤接触、黏膜接触及昆虫叮咬等途径。历史性疫源地,被芽孢污染的饲料、饮水,患病动物等是主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食腐肉的鸟类等也可传播杆菌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潮湿、低洼、易涝地区,牧区、半牧区,皮毛加工业周围及其河流下游多发生。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每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动物发病率
明显升高;每年的7~9 月份是蚊虫活动频繁季节,也是的高发季节。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一)传染源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人感染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或肠。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三)易感者人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一次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三、临床诊断特点:
病人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革、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皮肤具一定
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有关工厂工人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尤其当症状与体征不相称时应提高警惕,
需想到肺的可能。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配养。涂片检查最简便,如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德尔电脑皮肤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肺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肠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相鉴别。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
四、病理特点
目前认为其主要机制是芽孢杆菌侵入机体后形
成荚膜,由于其表面带负电荷,可明显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而增强了细菌的抗吞噬能力,使病原菌在局部得以大量繁殖;同时与其他毒力因子共同作用,抑制了宿主的防卫能力,使得毒力较强的菌株容易突破宿主的防卫屏障向全身扩散,从而引起感染乃至形
成败血症。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其PA 与细胞受体结合,经EF、LF 的协同,发挥催化作用,由此损伤体细胞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强血管的通透性,改变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水肿,损害肾功能,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后导致人和动物死亡。
患死亡的家畜尸体一般腐败迅速,尸僵不全,反刍兽多呈现膨胀。可视黏膜呈蓝紫,并有出血点,自天然孔中流出暗红带泡沫的血水。皮下、肌间、浆膜下、肾周围、咽喉部等处有黄胶样浸润,并有出血点。血液呈暗红,不易凝固,黏稠似煤焦油样。脾脏高度肿大,超过正常的2~5 倍,包膜紧张,易破裂,脾髓呈黑红,软化为泥状或糊状,脾小梁与脾小体模糊不清。淋巴结,特别是胶样浸润附近的淋巴结高度肿胀,呈黑红,切面湿润呈褐并有出血点。肝、肾充血肿胀,质软而脆弱。肺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胃肠道有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变化。
五、病原分离培养
可用普通琼脂或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血琼脂平板在接种前应放在37 ℃孵箱中,将表面烘干,接种后培养12 h,最长不得超过15 h,取出观察早期菌落特征和溶血性;如培养
时间过长,菌落过大,会影响观察。如接种戊脘脒血琼脂平板,虽可抑制其他杂菌,但芽孢杆菌也会受到轻度抑制,菌落生长较慢、较小,但仍保持狮子头状和不溶血的特征。根据菌落特征和溶血反应,挑选可疑杆菌菌落,接种于增菌肉汤中,进行纯培养,再将分离到的纯菌进行鉴定。
六、直接染镜检
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染、瑞氏染或姬姆萨染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也可通过荚膜肿胀试验、荚膜荧光抗体染试验进行检验,作出初步诊断。
七、免疫学方法
血清学检查了不起的盖茨比2012
1.Ascol i 氏反应用加热抽提待检菌体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淀试验。适用各种病料,方法简便,应用较广,但该反应的特异性不高,敏感性也较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 SA) 主要用于检验被检血清中的特异性抗毒素抗体。此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快速,可重复性强;缺点是试验中需用相当多量的提纯抗原(一次试验约45 mg PA),而且目前尚无商品诊断盒,因而只限在一些专门的实验室进行。
3.免疫组织化学染法用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杆菌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检测方法。该法的优点是可以在病变组织原位特异性地检出病原体,具有操作简便、染深等特点。其他方法如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集试验、串珠荧光抗体检查等也可用于的检测。
八、分子生物学方法
1 质粒电泳图谱分析由于杆菌两种质粒编码其毒素和
荚膜,性能稳定,并能根据所含质粒判断菌株的毒力强弱,
所以质粒电泳图谱分析作为一种分析和鉴定疑难菌株手段
是非常有力的。
2 PCR技术该方法特异性高,快速,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常
规方法。
3 基因探针技术是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强毒杆菌做
检测的一种技术,基因探针对强毒芽孢杆菌非常特异、高度敏感。
九、处理方法
要控制,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外环境的污染问题,
有效和比较容易实施的方法就是对重点疫区连续数年坚
持高密度的免疫接种。目前国内现用的菌苗主要有3 种:巴氏苗、Sterne 芽孢苗和PA 佐剂苗。巴氏苗为具有荚膜的减毒株(Cap+Tox-),适用于牛、马、驴、骡、骆驼、绵羊、山羊和猪,免疫期1 年,一般不引起接种反应。Sterne 芽孢苗是无荚膜水肿型弱毒疫苗株(Cap-Tox+),适用于牛、马、驴、骡、绵羊和猪,免疫期1 年,山羊对此苗反应强烈,可引起局部反应、甚至死亡。PA 佐剂苗为反应轻,能抵抗强毒杆菌芽孢经呼吸道的攻击。
另外,还有一种抗血清,此血清可用于,或在发生的疫区作紧急预防。发生的动物不允许,应做扑杀等无害化处理。
病害的肉体、内脏、头、蹄、皮、毛、骨、血等,
均用不漏水的工具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彻底销毁。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肉体、内脏、头蹄等,在6 小时以内高温处理后供食用。如超过6 小时,则须彻底销毁,血、骨、毛等应做工业用或销毁。发生后,场地、运输工具、木制肉案等应用20%漂白粉或5%火碱或0.5%过氧乙酸消毒;金属器械及用具等用0.5%碱水煮沸30 分钟;衣服煮沸30 分钟,第2 天再煮1 次。与肉类接触的人员,要用青霉素作预防注射。发现或疑似要立即封锁现场,并报告动物疫病防控机构。
小结社会科学辑刊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
和基因重组技术等手段加深了对芽孢杆菌的研究水平,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袭击美国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恐慌,对芽孢杆菌的研究又有很大突破,不仅搞清
了芽孢杆菌荚膜和毒素两个主要毒力因子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3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3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炭疽   杆菌   芽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