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票贩子电话  1.急性期:发病2周内。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大氮肥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聚苯乙烯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方案
  (一)针刺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主方II主要作为主方I的替换穴位施用,更多用于中风恢复期。
  操作:
  主方I: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后缘进针1~1.5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施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II: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再刺印堂穴,向鼻根斜刺,进针0.3~0.5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平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三阴交沿胫骨内侧后缘进针1~1.5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施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辅穴:极泉在原穴下1寸处,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前臂及食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3次抽动为度。
  辨证加减:肝阳暴亢证,针刺加太冲、太溪,捻转泻法;风痰阻络证,针刺加丰隆、合谷,提插泻法;痰热腑实证,针刺加行间、丰隆,捻转泻法;气虚血瘀证,针刺加气海、血海,气海施捻转补法,血海施提插泻法;阴虚风动证,针刺加太溪、风池,提插补法。
  (2)中脏腑(闭证) 内关、水沟、十二井穴。
  操作:内关、水沟刺法同前;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2012诺贝尔生理学奖  (3)中脏腑(脱证) 内关、水沟、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气舍。
  操作:内关、水沟刺法同前;气海、关元、神阙用雷火针或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法,持续时间4~8小时,不以壮数为限;太冲、内庭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法,施术1分钟;气舍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连续运针持续1~3分钟,待其恢复自主呼吸,而呼吸较弱,且有间歇时,继续运针,也可加电针刺激,直至呼吸均匀。
  (4)中风并发症
  ①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风池、完骨、天柱。
  操作:双侧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1.5寸,均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要求双手操作,留针20~30分钟。
  ②口眼歪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操作:风池针尖刺向结喉,进针1.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或地仓横刺或斜刺0.5~1.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5寸,捻转泻法;地仓透向颊车3~3.5寸;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3~0.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是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加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③吞咽障碍:风池、翳风、完骨,咽后壁点刺。
  操作:双侧风池、翳风、完骨均向结喉方向斜刺,进针2~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3分钟。要求双手操作,留针20~30分钟。咽后壁点刺放血。
  ④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上廉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操作:上廉泉位于任脉走行线上,舌骨上缘至下颌之间1/2处,向舌根部斜刺,进针2寸,施用提插泻法,以舌根部麻胀感为度;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出血1~3ml为度。
  ⑤上肢不遂:风池、极泉、尺泽、肩髃、曲池、合谷、八邪、外关。
  操作: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肩髃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食指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⑥手指握固:合谷、八邪。
  操作:合谷直刺1~1.5寸,刺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伸直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
  ⑦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阿是穴刺络拔罐
  操作:主要采用的是肩部经筋围刺,均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每穴行手法1分钟;痛点刺络拔罐,认真寻肩部痛点,在痛点位置上用三棱针点刺3~5点,加用闪火罐,视其出血状况。一般出血5~10ml即可。拔罐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⑧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漫步者s2.1m
  操作: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捻转泻法。
  ⑨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2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泻法   捻转   提插   风池   患侧   补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