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成果

                    中外创新人才培养比较   
车辆一班三组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我国创新型人才现状:201011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中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
同点,进而深思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最后得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二、研究计划书
团队成员:李佳元、赵卓、邵智伟、李积彬、夏书龙、黄思聪、陈仁浩
分工情况:李积彬、夏书龙:收集资料;
      赵卓、黄思聪:制作演示文稿;南艺学分制
      李佳元、陈仁浩:撰写论文、制作Word;
      邵智伟:研究性成果展示。
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具体工作安排:
1.第九周,收集各方面资料并整理;
2.第十周,小组成员认真研读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充分进行讨论,求同存异;
电刷镀溶液
3.第十一周,确定最终结论,制作演示文稿和撰写论文;
4.第十二周,进行成果展示。
三、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中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现在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我们原有的天性,我们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下,逐步在丧失活力。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只以成绩论成败。我们原来一直憧憬着大学的美好时光,但当我们步入大学,我们只有无语的发现大学也是如此。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学生,一心只为成绩,今天学习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考试。现在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暴发户,一夜成名等不断冲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整个社会普遍变得浮躁,普遍崇尚名利,我们已经没办法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创新。
四、研究报告    肌酸酐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
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是高校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之前所接受过的教育,对于创意的定义都是:基于某个基础,某个范围(比如科学,审美),在限制之下,做出一些与他人不一样的东西。简单说,我们创造的目的性太强,限制太多,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不可能的东西”,但西方不一样,他们创造没有太多目的,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说是“在不可能的范围内做出不可能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中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比较
    从教育和环境这两方面来谈中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点。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步。我们所处的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所以先说说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
    19985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的985工程的由来。类似的还有211工程、2011预应力压浆工程等等。
    但是这一系列的措施没有让中国教育摆脱落后局面。在2013年英国泰晤士报评选2012年世界大学200强里,中国内地仅有清华北大两所大学上榜。而美国则有76所,英国有31所。这成绩恐怕很难让人满意。
    事实上,国家对教育投入不少,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在2012年已经占到GDP总值的4.28%,达到了21984亿元。可是但是我要说这还远远不够。这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4.7%,中国尚未达到。
长轴泵
    再看这组数据,公共教育花费占人均GDP的百分比,在这五个国家中中国是最低,百分之零点八二,最高的美国达到百分之六点一。
    中国教育落后的原因不仅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方式也存在问题。中国式教育,侧重于对即有知识的学习和解题技巧的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国外则是启发式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侧重对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实际上我们的教育系统也在教我们创新,但这种创新,是走出常规二十尺,而西方文化的创新,简直是奔出常规两千英里。
另外,现在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我们原有的天性,我们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下,逐步在丧失活力。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只以成绩论成败。我们原来一直憧憬着大学的美好时光,但当我们步入大学,我们只有无语的发现大学也是如此。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学生,一心只为成绩,今天学习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考试。同样,也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大学其实一直想遏制这种风气,于是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但是在只讲成绩的时代,这反而助长了不良之分。因为同学们也同样瞄准这“美好的”平时成绩,因为只要你愿意,它太容易得了。首先,不论懂与不懂,上课只要有问题,那就回答问题,老师就会加
分。其次,半期考试监考太松了,抄袭实在太多。所以,只要你愿意,你的平时成绩就很高。中国的教育还在不断摸索中。
    除了教育,中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教育决定你是否拥有了创新能力,环境则决定你能否发挥创新能力。
    许许多多企业都依靠创新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巨头,我们熟悉的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等都是如此。这和国外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国外有健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创新成果可以得到保护,而国内就不同了。创新的成本高,收益低,权益的不到保障。成功的创新还要面临被抄袭被山寨的危险。在这种大环境下,根本没有创新的动力,创新人才无法成长。
    就拿之前提到的苹果公司举例,苹果应用商店里有72%为收费软件,为苹果提供的相当可观的利润。用iPhone的同学都离不开这个应用商店,除非你越狱了,越狱之后,你就可以免费下载收费软件。在中国的iPhone用户中,越狱率达到40%。中国每年为苹果应用商店贡献了18%的下载量,却只提供其收入总量中的3%。而美国本土在有28%下载量的同时,贡献了其收入总量的42%。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大概就能体会到中国人是缺乏产权意识
的。如果可能,我们就不会情愿为他人的创新成果掏出自己的钞票。
可以免费使用盗版时,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去买正版?可以模仿时,我们又为什么要费力气创新?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我们的社会鼓励创新,需要创新,我们给予人才的环境却在扼杀创新。
    现在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暴发户,一夜成名等不断冲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整个社会普遍变得浮躁,普遍崇尚名利,知识不再成为我们的精神需要。知识已经贬值或者只是一些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我们已经没办法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加大教育投资,实现真正的科教兴国。这包括2方面:提高教师工资,强化奖励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更多人才投入教育研究,遏制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
2.教育要改革。首先要逐步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招收人才不应以单一的成绩为主,
只作为一个参考,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这样就能够直接消除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在这个基础上实行高校教育改革。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学风。  
3.注重培养兴趣。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成为高等教育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4.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
5.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6.改善社会风气。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减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我们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要过于崇尚物质享受,应该追求更为积极的精神享受和精神信仰。只要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思考。如果这样,中国岂会缺少创新型人才。
当然,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五、团队成员的个人学习心得与收获
菅沼孝三
李佳元: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了解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现状。同样也让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我们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缺乏原动力和创造力。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创造力,中国需要改革,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次研究性学习也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凝聚了我们小组成员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次研究性学习倾注了我们全体小组成员的汗水,她是我们用心凝聚的成果。
    黄思聪:这次我们小组的成果展示凝聚的大家的劳动成果,虽然与其他小组相比可能并不出彩,但这却承载着大家辛勤的汗水。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中外人才培养比较,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是事实上人才的稀缺也正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我们所代表的祖国的未来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见识与经历,同时也警醒着我们肩负的使命。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91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教育   人才   中国   学习   发展   问题   创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