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班级构建中,边缘学生的特点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班级构建中边缘学生的特点分析
李青松(学号:2111314005细胞膜通透性
(广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Haeckel)在1866年首次给“生态学”做出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可知,生态学的基本假设是生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每一物种的存在又会对其他物种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一个系统既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谐性以及自组织的特性给我们以诸多启发,需要我们用联系、全面、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事物,认识世界。由此,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部分转向整体,从客体转向关系,从结构转向过程,从层级转向网络。
自海卡尔(Haeckel)建立了生态学这个研究领域,此后虽还有许多生态学家探讨过生态学的含义及概念,但所提出的定义均未超越Haeckel定义的范围。虽然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新生学科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它只是被当作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后来由于工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极大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协调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开始密切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学科才逐渐发展起来。如今,生态学的许多理论、思想已为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所借鉴和应用,为这些学科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而“生态学”作为生物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已成为一个涉及人类生存的核心课程,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从生态学的视角,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审视当前教育教学中班级构建的工作,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前沿课题。
卟啉症
2.选题的原因
在选取该题作为我硕士论文课题之前,其实我很早之前内心就有个疑问,如果当年在高三
的时候,如果我的座位是班上的前三排,而且是排在中间,那样我的高考成绩前后是否有变化了,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所以一直将它放在心上。今年过完年后,学校突然通知我们这学期要开题报告了,四月的时候,某天,我结合自己的遭遇,突然就想到了有关学生的座位与成绩二者之间的相关问题,后来在与导师的沟通中,导师给我界定了一个大的范围,那就是生态学视野下,后来我自己就想到了《生态学视野下班级构建中边缘学生的特点分析》,查阅了相关文献,得知写生态视野下的东西有很多了,但是我这个课题还没人写,所以这篇论文在创新方面就比较好,因为有创新的可能性,所以最后我就选择了这个课题。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我只能说:第一论文要有创新,无创新不如不写;第二,创新来源于生活和经历。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很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生活部分经历。
3.相关研究进展
3.1.国外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和边缘地带相关研究都属于生态学的领域。生态学本意是研究住所重合林的学科,它起源于希腊文,由“oikos”“logos”两个词构成,是索罗(Thoreau)在1858年提出的,发
展到二十世纪,生态学已经逐渐地形成一门具有理论体系的学科,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地不断地完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各种分叉学科。首次将生态相关原理和方法运用在人类社会问题上并提出了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是帕克(Park)和伯吉斯(Buegress)在1921年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2]。最早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在1932年,美国的教育学家沃勒(Waller)在《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中提到的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 [3]。发展到20世界60年代后,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并且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4]1976年,美国学者克雷明(Cremin)在《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概念,并列第二章“Toward an Ecology of Education”进行专门探讨[5]。在此前后,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只有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Eggleston)在1977年出版的著作《The Ecology of the School》中开辟了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新思路,提出教育生态学也要对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个体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反应进行研究[6]1987年,美国古德莱德(Goodlad)首次提出文化生态系统cultural ecosystem)的概念,强调学校的建设应该从管理入手,规划各类生态因子,建立或者健全健康的学校生态系统,提高办学效益[7]
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生态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递进,生态知识越来越被更多的学者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去解释和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并且其范围也由大范围的表面研究转变为小范围的本质研究,从教育界教育生态研究到区域教育生态再到学校教育生态研究最后到课堂生态研究。比如弗雷(Flay)等人在20世纪初就以区域为范围进行教育生态的研究,他们通过以自我概念理论、学习理论、行为理论和学校生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整合学生个性发展、问题行为预防和学术成绩提高的综合性学校改革模型,称之为积极行动计划Positive Action Program),并在两个区进行实验,结果实验区域的学生学术成绩分别提高16%52%,违纪行为减少78%85%[8]宝宝论坛。丹德列亚则是在生态学的理论上研究并制定一个学校综合性的学校防治暴力计划[9]
国外对于班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沃勒(Waller)不仅首次提到课堂生态学,还研究了座位选择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座位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因素有关[2]。明茨(深喉美国电影百度影音Mintz)也在其著作中研究了教室或者学校的其他房间布置对教师和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指出干净、整齐、整洁、布置得当的教室会让人感到快乐,并且享受在此进行的各种活动,相反,布置较差的房间则让人感觉乏味[10]。随后由于教育
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所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发展趋势,如1970年亚当斯和比德尔(Adams & Biddle)提出了师生语言交流的活跃地带[11],从生态学解释的话,活跃地带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态位不同而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情况有差异而产生的。随着生态学科的出现和发展,更多学者将生态理论用于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将人与环境相结合,探索学校、教室环境对师生间教与学的影响。比如塔哈瓦(Mtahabwa)和拉奥(Rao)等人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学前教育教室进行比较,探索教室的空间和资源对教师互动关系的影响[12]
边缘化的相关研究最早是由帕克(Park)提出的,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边缘化用来描述当时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被接受的种族或团体[3],随后边缘一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如美国的创造力研究专家威廉斯(Williams)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出发,从学生本身、学生父母的学历以及职业的高低对边缘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13]。夏皮罗(Shapiro)等人则从生理学、社会学角度对研究生团体中的边缘学生的交际障碍能力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14]。虽然边缘化或者边缘学生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都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相关学生团体进行研究。
3.2.国内研究进展
台湾是我国教育生态研究最早的地区,方炳林于1975年出版的《生态环境与教育》提出了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研究就是“教育生态的研究”的观点,而“教育生态的研究” 就是“在环境中寻和选择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各类因素,通过研究来了解各个因子与教育之间的作用与关系”[15]。另一位学者李聪明在1989年出版的《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教育制度、国民教育、职业教育、科技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提出人类的各种教育思想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为出发,则上述的问题都会产生新的思考方向,朝向符合生态原理以及和谐社会的方面发展[16]
我国大陆地区对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起步于20世界80年代,但前期的研究未能受到广泛关注。直到1988年,陈敏豪在《人类生态学—— 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中提出“教育与人类生态”[17],才开辟了大陆地区对于教育生态研究的先河。到了1990年,吴鼎福与诸文慰的《教育生态学》的出版,标志我国大陆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正式起步[18]。到20图书馆学会世纪为止,大陆地区主要出版了五本左右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除了吴鼎福与诸文慰的《教
育生态学》,其他四本分别是1997年任凯和白燕的《教育生态学》、1998年方然的《教育生态论纲》和范国睿的2000年《教育生态学》和2013年《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出现一个小高峰,从学校生态、校园生态、班级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学术生态等领域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相关论文。
大陆地区对于班级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刘冀农发表在天津教育上的《加强班级辅导工作的一点意见》,在随后的几年里每年也有零散的几篇文献的诞生,一直到了1979年形成一个研究的高潮一直到现在,相关研究成果也呈现阶段性的倍增。而研究的领域也随着年代的不同在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班级中师生间的定位;(2)班级管理探讨;(3)班级行为研究;(4)班级建设。但是应用生态学的内容来解释和定位班级管理的较少,在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中就有对教室物理环境要素、教室布置与作为编排和班级规模的描述[19]。丁雪晨等人也综合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研究,以生态系统为出发点,考察了环境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最后指出班级生态系统是造成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最大因素之一[20]。汤沛等人通过
总结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存在的各种弊端,从生态角度探讨了教学中各类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了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建议[21]。杨余庆也指出班级不应该是一个产品输出的车间,而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和谐平衡、尊重接纳差异、尊重环境适应的生态环境[22]。这些文献中对于班级中边缘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国内大概有18篇研究边缘学生的相关文章,如李亚楠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案例总结出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23],其他的相关文献也主要是从学业上、行为上或者性格上对边缘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并且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高校、职校和初中这三个团体的学生,如黄锦玲、娄星明总结了职校中边缘学生常见不良行为有攻击、破坏、偷窃、早恋、网吧等,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矫正建议[24],何美丽在研究了初中课堂活动中边缘学生所存在的体验缺失现象后提出要建立理解型的师生关系[25]。相关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教学上和管理上进行分析或者理论的阐述,较少涉及到环境因子对学生的影响。
4.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4.1.理论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完善和补充教育生态理论;(2)丰富学校隐形课程的内容;(3)对教辅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2.现实意义和价值
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为班级的布置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3)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各种教育管理活动;(4)促进学生对自我认可和加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普通中学在校高中生(高一和高二学生)
2.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这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关键词的搜索了解教育生态学在班级构建中的应用状况以及发展特点,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史,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统计,
总结出当前国内外班级发展的特点以及趋势。(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各地区上课期间各类问题行为的发生次数和空间位置,探讨问题行为的多发位置以了解边缘学生与问题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各种因素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纠正。(3)访谈法。通过对部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班级在其各自心中的定位以及做法,探究造成边缘学生转化为问题学生的各种原因,总结不同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4)实验法。通过对班级单一的环境因子进行改变,记录实验班改变前后的相关行为数据,通过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各种影响因子的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3.工具
本实验的主要工具有:多媒体、SPSS软件、录音笔、相关文献等。
4.研究程序
根据课题,结合自己当初的想法,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程序)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查阅相关文献界定边缘学生这一概念;(2)进入班级教学后通过观察结合之前概念的界定,划分出边缘学生,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3)展开实验,对边缘学生与对照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以及每次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做好记录(4)根据相关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5)根据实验结论,做出小结,提出改进方法,然后研究结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9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学生   生态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