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尽探索中感知科学的力量演讲稿

在无尽探索中感知科学的力量演讲稿
第一篇:在无尽探索中感知科学的力量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在无尽探索中感知科学的力量”。
翻开化学书,那些震古铄今的伟大名字首先映入眼帘:牛顿,爱因斯坦,亚里士多德,看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几乎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积淀与超脱。这才发现,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有惊喜,有未知,有生命的砺炼,更有无限的可能——也才明白了科学的力量——无尽的哲思与借鉴。
每一个瞬间自然界都在开始它漫长的旅程,然而每一个瞬间它又在到达自己的终点。这并不矛盾,因为历史向来是以一种沉重的方式来翻开它的每一页。科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看望世界的方式与审视周遭的习惯,让我们用更理性也更真实的视角来分析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科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与智慧。
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并且是一种漫长亘古的经典艺术。它让我们体验了飞翔的快感,让我们了解了幻想与遐思的历史意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科学的领域里好水好山,只
看你是否能够自娱自乐,沉浸其中。我的一位朋友非常欣赏林非,其中他说到,科学的艺术就是学着懂得如何打破时空的界限,如何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科学的力量也就如同那黄钟大吕般的声音,震响自然的每一个墙角,打开人类的又一华章。
影射到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终有一天我们将从这象牙塔般的校园中走出,走向外面纷繁复杂的社会去。如今的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向前跃进着,顺天应时的人才必须具备几种精神:除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外,就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我们不能成为普朗克第二,也不愿成为社会的糟粕,在时代的浪尖上无声地陨落。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挖掘自身的潜质,俗话说的好:世界上只有永远的懒人却没有永远的庸人。只要我们怀着一种信念,一份坚定,不论前面是惶恐滩,是枉死城,是但丁的炼狱,还是里本斯的酷刑场,都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传承并发扬光大。
相信科学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情趣,引领我们迈向新的高度。在无尽的探索中昭示科学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感知“精神的力量”
感知“精神的力量”
电子加速器
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但却是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篇章。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聚焦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旨在呈现民族解放运动共通性的同时,探讨其多样性。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暴力斗争又被视为最“革命”、最有效的抗争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地开创的以非暴力反抗方式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无论与同时代的亚非拉国家还是与印度历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做比较,都显示出其独特性。由甘地独创并因他而发展的非暴力斗争,不但最终促成了印度独立运动的胜利,而且对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南非曼德拉黑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定位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节课的设计要义理应凸显其内涵、挖掘其成因、彰显其价值。当然,这一切必须由“灵魂”来统摄。
作为一名60后,笔者在成长的岁月中深受革命文化的影响,受制于革命史观烙下的思维定势,难以深切理解印度“非暴力”斗争,迟迟不能发掘出本课的灵魂,教学设计遭遇瓶颈。幸得李惠军老师点拨,让我从擅长的“史学即人学”视角寻求突破。于是我将研究的关注点从“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向“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甘地。
非暴力原本是甘地个人的政治信念,在反对南非当局歧视印度侨民的斗争中付诸实施、初见成效,一战后成为国大党领导印度自治的指导思想,甘地作为国大党的精神领袖,发动过40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实现印度独立。正是在甘地矢志不渝的推动下,非暴力斗争终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变革方式。基于此,认识甘地的思想学说成为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甘地虽被尊为“现代印度国父”,但他留给世界的影像并不伟岸:矮小瘦弱,身缠土布,赤裸双脚,手执拐杖。为争取印度自治,他竟以羸弱之躯发动过40多次非暴力反抗,15次绝食斗争,坐过2000多天大牢,遭遇5次刺杀。被刺身亡前的遗言竟是“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我眼中的甘地不再仅仅是印度非暴力斗争的一个符号和象征,而是富有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巨人,这是他超越历史开创非暴力斗争道路、并让千百万印度人民坚定追随的奥秘所在。
贝塔分布是什么滋养了甘地、成就了他的伟大?在我看来,是“坚持真理”(Satyagraha)。这是甘地在南非反对种族歧视斗争期间发明的词。甘地思想深受印度传统宗教学说影响,认为神
是宇宙的最高真理,故而在他眼中,所谓真理是灵魂的和精神的,英文中Satyagraha也被译为“精神的力量”“心灵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坚持“精神的力量”?甘地认为,只能采用非暴力手段。暴力必然带来更大的仇恨,人类最终可能在暴力循环中走向自我毁灭。甘地试图以“精神的力量”取代暴力的“物质力量”,其要旨在于恪守非暴力信仰,决不伤害攻击对手,同时勇敢承受对手施加的暴力,从而通过受苦、友善等美德,激发大众良知,形成强大的道德压力,迫使对手转变态度,最终实现正义。
基于革命史观所做出的历史评价,非暴力常被视为甘地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幻想而“软弱”“妥协”的表现,这显然是严重的误读。“精神的力量”是甘地非暴力斗争的理论基石,甘地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改变社会对抗模式,尝试新的社会变革手段,是基于对印度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关怀。以本课而论,对甘地精神世界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教学设计创意的格调高低。有学者建构了甘地“坚持真理”哲学基础逻辑图,令我茅塞顿开。①
应用系统集成
从学理上疏通了甘地学说的逻辑,也就意味着捕捉到了本课的灵魂:“坚持真理”或曰“精神的力量”。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
在本课灵魂――甘地“精神的力量”统摄下,我将教学立意确定为:探究印度“非暴力”斗争的
独特性。三维目标设计为:知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涵、特殊性兴起的时代背景,认识甘地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贡献;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以教师研究性的教为学生研究性的学创设课堂环境,学生通过文字、图片材料解读,在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合作探究的经验,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研究方法。感悟甘地植根印度历史与文化、为民族解放开创独特道路的超人智慧,从甘地百折不挠、不惜自我牺牲谋求实现印度独立的伟大人格中获得精神升华。教学重点落脚在:甘地以其政治智慧促成并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学难点预设为:“非暴力”斗争的力量所在。涡流纺纱
在教学设计环节对灵魂的追问体现教师的思想力,在教学实施环节对灵魂的彰显则体现着教师的执行力。教师执行力的高下,除受制于自身专业素养,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情做出准确定位。
研判学情后得出的结论不容乐观,与教学目标存在“断层”:其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植根于20世纪上半叶印度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且其独特性是历史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要求学生兼备印度国别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知识框架。但事实上,现行教材中
针对民族解放运动历史叙事不成体系,曾经浓墨重彩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9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等内容都已删除,学生认知呈碎片化。至于印度近现代史,教材除本课外也无涉及,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几近空白。何况,因大时代变迁、史学热点转移,当代高中生课外读史,少有留意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印度虽为中国重要邻邦,却非学生的关注重点,探究兴趣缺乏。其二,近现代亚非拉历史叙事话语系统转变,多从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着眼,于学生而言,民族解放运动反成生僻语境与冷门视角。其三,甘地非暴力理论汇融东西方思想,构成元素庞杂,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理性思辨能力和历史情感体验能力。但高中生普遍缺乏宗教哲学领域的知识储备,遑论宗教情感体验,不易体认甘地苦行僧式的克己美德与非暴力斗争的道德力量所在。
弥合基本学情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断层”,唯有仰赖教学实施策略的适切,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备课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厚重”。甘地思想丰富的内涵、一生无私的奉献、国大党任重道远的奋斗、印度人民的流血牺牲、英国政府的无耻欺骗、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独立之路的曲折艰辛……关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每
幅画卷,无不折射着历史的厚重,教师处理不当,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枯燥诠释、老套说教、庸俗煽情,这就会遮挡本课“灵魂”焕发的历史亮――精神力量的至善至真,坚持真理的不屈不挠,难以激发学生理性思维的火花、触动学生深沉的内心情感。在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寻最为适切的教学策略,将深刻的历史意蕴以举重若轻的原则进行有效处理。最近发展区理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8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度   甘地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