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shawe  20130422)
一、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地理学
①全球化及其特征
□世界范围的各种进程使得全球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
□交通、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通过商务、通讯和旅行
□多个层面:经济、环境、文化与政治
特征一:日益全球化的资本流动
□外国直接投资(泰国的案例)
□自由贸易区与出国导向的工业化
□流动的方向:核心国家之间,或从核心国家向边缘国家
→中心和边缘模型
□在不同的知识领域
□地理学者:人文地理学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地域尺度
特征二:跨国公司
□规模经济
□税收和关税节约
□避开工会、寻便宜的劳动力
□外国政府的金融刺激
特征三:国际力量作用增强
□贸易中“看不见的手”
消费导刊□市场经济的成功
□放弃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特征四:流动的劳动力
□边缘-核心:劳动力与汇寄,智力流失
□从核心-边缘:教育、技术、管理和娱乐的出口。
特征五:旅游全球化
□多功能(贸易平衡、现代化、外国直接投资)
□“无烟工业”与劳动密集
王学求□后向联系zhiwang
②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世界银行报告 (2003,2009)
□从空间上来看待社会经济的转变
■最根本的社会和经济转变———从传统的农村转变为现代的城市———是从空间上表现出来的。
■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也是从空间意义上来界定的。
■制定和落实法律和规则的机构的管辖范围也是从空间上界定的。
□贫瘠的土地
□具有商品作物生产潜力的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2009)
□第一部分用三维观点看待发展密度距离分割
□第二部分塑造经济地理规模经济和集聚要素移动和移民运输成本和专业化□第三部分重构政策辩论无拥挤集中:包容性城市化政策和而不同:采取有效
的地域发展方法赢者无边界:贫穷国家和世界市场
的一体化
→ Paul Krugman ,2008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经济地理学:生产空间的区位
□引力模型的回归
③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课题
☆发展方向
□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集成分析、模拟与公共政策
☆国内经济地理研究的新问题
□城镇化、城镇、城乡形态研究□主体功能区研究□职住平衡研究□专业化与区域分工□经济地理与两型社会建设
☆(经济地理与低碳经济产业关联与产业集新农村建设与村镇布局人居环境建设)
二、农业区位论
①基本概念:点位、区位
②冯.杜能模型
□1826年,孤立国
□经典农业区位理论
□空间形式的内涵:距离衰减的作用
□“孤立国”: 一个城市作为唯一的市场地
□孤立国为荒野所包围.
□土地平坦, 没有河流与山体
□土质条件一样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交通成本与距离呈线性关系
□农户潜在利润的最大化原则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上海、北京、武汉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中国是否存在宏观冯.杜能环?
③反杜能模型
(冯.杜能与城市蔓延(反杜能圈))
④农村发展专题讨论
□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基本卫生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
□城乡一体化
三、工业区位理论与企业发展
①韦伯模型简介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德国的区位理论学家
□20世纪初期,重工业的地位重要(如德国的鲁尔区),交通成本是重要的区位因子. (历史背景)
□目的:在考虑交通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的条件下,发现最低成本区位
wiley期刊□何种因素导致产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视工业区位为两种相互关联的力量集的反映:
■工业区域分布的初始因素(区域因素)
■工业区域分布的第二种因素:集聚和分散因素
■区域因素:交通成本和劳动成本
■第二因素:规模经济
②假设条件
□规则的平原□一种制成品运送到一个单一的市场□粗原料和消费地的区位是固定的□劳动力不流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交通成本是重量和距离的直接函数
③粗原料分类与最小运输成本(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韦伯的原料指数
MI=粗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MI=weight of localized materials /weight of final      product)  MI=1  纯原料  MI>1减重  MI<1增重
☆最小成本: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
□如果原料是遍在的,工厂布局于市场
□纯原料:工厂布局于原料地和市场地之间的任意地点
□原料减重:工厂布局于原料地.
☆最小成本:一个市场和二种原料(范力农构架)
④韦伯模型的应用
□三种指向性:原料指向性劳动力指向性
☆韦伯模型是否适应当代现状?
□交通成本的长期下降
□智力已经逐渐取代肌肉、机器力量和自然资源
□现实世界的空间型式是演进性的,区位决策具有产业惯性
□行为地理(主动行为与适应性行为)
□影响区位决策的复杂因素
■自然与经济因素的多样化
■不能精确计算成本
■惯性
■政府的作用
⑤企业的地理组织
□垂直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
□多样化(多角化)
组织结构□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地理导向)
□顾客部(消费者导向)□矩阵结构
☆实证研究
四、中心地理论
rs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目标:解释城市的规模与位置
☆中心地的基本概念
□城市是向其周围腹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场所)
□不同的服务具有不同尺度的腹地
□重叠的服务导致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假设条件
□平坦,同质和规则的农业用地□均匀分布的人口、资源
□所有的居民点等距,呈三角形□消费者就近消费品;
□从供给角度,满足门槛购买力时,提供商品;低于门槛购买力,不提供商品
the new normal□距离衰减机制
☆定义1:  中心地
□中心地:向周围腹地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
☆定义2:  中心性
□中心性:界定中心地的重要性
■人口多并不总是意味着”重要性”,当时,采用电话交换机作为中心性的标志
■现在,中心性的一个重要标度可能是一个地方的互联网数量
☆定义3:门槛人口
□以人口规模度量的购买力的数量
☆定义4:商品的范围
□商品销售范围:人们旅行购买商品的最大距离。是门槛理论的应用于空间上的推论。
□三种范围
■内圈范围:下限
■理想的外圈范围:理想上限
■实际的外圈范围:实际上限
☆定义5:商品等级
□商品等级:由门槛人口和范围决定
☆定义 6:服务中心(城市)的层级
□服务中心(城市)等级:除提供低一级城市供给的所有商品之外,高一级城市还要提供一些新的商品(服务)
→中心地几何
□同一种商品的竞争性生产者的理论市场区域空间布局
□(A)空隙区域的人口没有得到服务
□(B)圆形市场区域的重叠部分导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一个合适的方案:六边形的市场区域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市场原则:k=3  □1/3*6+1=3  □空间给定的条件下,次级中心的最大值也将会确定□交通原则:k=4    □½*6+1=4  □有利于交通网络的布局
□行政原则(管理原则):k=7  □6个次一级的市场区域,加上中心地本身
□便于管理最大数量的次级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8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区域   原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