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旅游业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然而,随着全球旅游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使旅游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相协调?换言之,如何使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正是基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挑战时应运而生的,并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游客的青睐, 其年均增长率为20%~25%[1],集中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旅游业同样给贵州省旅游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一些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更好的发挥贵州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环保事业紧密联系, 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贵州省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促使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旅游实践提供参考
一、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及特点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思克瑞Ceballas Lascurain1983年提出来的,并首次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指对环境负责的、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护,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
会经济发展方面获益[2]生态旅游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在这之后,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归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各国不少专家学者又根据本国特点,进一步发展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比如美国学者D N B Lee[3]认为理想的生态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对所游览地区具有保护意识;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充分考虑环境和文化需求;采用一个有当地居民参与的长期规划战略,减少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一个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拉尔夫·巴克利(Ralf Buckley)[4]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叠部分。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 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5]
虽然至今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由于研究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各国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基本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对象是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包括文化遗产),二是生态旅游的过程是把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作为既定前提,三是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高度协调,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特点为: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特性。二
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生态旅游与高国民素质紧密相连,体现的是社会文明进步。
二、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民族众多的内陆喀斯特山区省份。贵州高原山地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奇山异水,构成了风韵独特的地域性喀斯特旅游单元。在全省17.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旅游资十分的丰富,有“公园省”之称。
(一)、独具特的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
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省, 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发育了一套最典型、最显著的喀斯特峰丛、峰林、瀑布、峡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观,构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异洞为特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全省现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其中有7个都是美学意境迥异的喀斯特,微绿球藻贵州作为喀斯特旅游资源大省是名副其实的。随处可见奇峰、异石、山泉、飞
瀑、湖泊池沼、溶洞峡谷永远的林青霞,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具有喀斯特特点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贵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赤水桫椤、雷公山、梵净山、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威宁草海、荔波茂兰和麻阳河等自然保护区),省级3, 地市级22,县级96个。现有自然保护区中,古生物遗迹类型有1个、地质地貌类型有1个、内陆湿地类型有8个、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有118我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一是有生态系统多样性、二是类型复杂,组合多样、三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特点贵州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品种多、价值高。
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蕨类植物7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二级重点保护有29,三级重点保护有41种。全省已记录的脊椎动物有921,约占全国种数的18.3%,其中鸟类有421,鱼类202种,兽类有132,爬行类有103,两栖类有63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15,属二级重点保护的72种。此外,还有贵州省特有或稀有的物种类有19[6]。根据有关文献说明,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居于我国第四位。
(二)、贵州优质的生态旅游气候资源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左右,纬度较低的原因,许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最冷的是1月份,平均气温在3—8之间, 而最热的是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6之间。贵州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也比较复杂,从而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差异非常普遍。这些特点使贵州不仅具有 天然大空调“的美誉,还是同一季节观赏气候垂直地带性差异的最好去处。
(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民族歌舞绚丽多姿;民族建筑特鲜明;文物精华汇粹,古迹遍及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挑花、漆器、陶器械、箫笛等。
三、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贵州的自然保护事业受到省市领导、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对贵州建为自然保护区的各类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贵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至1996年底,贵州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29, 总面积289690(ha,占全省土地总面116%(1)[7]
表1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序号
自然保护区名称
地点
面积(ha)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建立时间
保护区级别
主管部门
1
青岩油杉
贵阳市
80
青岩油杉
野生植物
1984
县级
林业
2
野钟黑叶猴
六盘水市
1698
黑叶猴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1987
市级
环保
3
桐梓白箐
桐梓县
2800
银杉、珙桐
野生植物
1985
县级
林业
4
绥阳卧龙
绥阳县
5
红豆杉水青树等, 岩溶地貌
野生植物
1986
县级
环保
5
道真大沙河
道真县
4600
银杉及生境
野生植物
1984
县级
林业
6
史记三家注名词解释
道真仙女洞
道真县
6907
黑叶猴及岩溶洞穴
野生动物
1984
县级
环保
7
赤水桫椤
赤水县
13300
桫椤落、小黄花茶等
野生植物
1984
国家级
环保
8
梵净山
江口、印江、松桃
41990
森林生态系统、黔、珙桐
森林生态系统
1986
国家级
林业
9
麻阳河黑叶猴
沿河自治
县级
4667
黑叶猴等珍稀生动物及生境
生境野生动物
1986
省级
林业
10
渡邑
望谟县
7200
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90
腈以级
林业
11
双江
册亨县
5400
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90
县级
林业
12
黔西大鲵
黔西县
1000
大鲵及生境
野生动物
1986
县级
林业
13
草海
威宁自治县
12000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黑颈鹤等
内陆湿地和水域和水域生态系统
1985
国家级
环保
14
雷公山
黔东南自治州
47300
中亚热带森林及秃
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1982
地级
林业
15
剑河鹅掌楸
剑河县
50
鹅掌楸
野生植物
1988
县级
环保
16
都匀螺丝壳
都匀市
4500
水源涵养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82
县级
林业
17
茂兰
荔波县
21100
喀特森林及珍稀
动植物
森林生态系
1988
国家级
林业
18
罗羊
罗甸县
2975
沟谷季雨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90
县级
林业
19
宽阔水
绥阳县
2447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82
县级
林业
明光电教网
20
习水中亚热带森林
习水县
48666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系统
1984
县级
林业
21
吹来一缕春风
余庆洞水
余庆县
10
古树
野生植物
1988
县级
环保
22
朱家山
瓮安县
2507
中亚热带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95
县级
林业
23
贵阳阿哈水库
贵阳市
19000
水资源及水源林
水域生态系统
1992
市级
环保
24
窑上水库水源
六盘水市
1700
水资源及水源林
水资源及水源统
1989
市级
水电
25
佛顶山
吹破气球
石阡县
27300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1992
县级
林业
26
老林沟
水城县
170
光叶珙桐、水青树
野生植物
1992
县级
林业
27
冷水河
金沙县
2830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森林生态系统
1992
县级
林业
28
大开田
麻江县
760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1992
县级
林业
29
威宁妥打
威宁县
4267
白冠长尾雏
野生动物
1992
县级
林业
截止1996年底统计,全省2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9690ha,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16%,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个、地市级3个、县级20个。就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分析,其中既是保护区,又已辟出一定旅游区向游人开放的就有5,它们是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金沙沟桫椤保护区、梵净山和雷公山等。它们约占我省已建保护区的17%。此外,贵州省经国务院批准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论是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规定,还是通常的理解,它们就是国家公园,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受到特别保护。因此可以说,贵州的生态旅游已经起步,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
四、贵州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贵州已经提出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省的口号,而且正按照“完善西线、开发东线、规划南线、突破北线”的思路,重点建设东部的苗、侗民族风情旅游线。同时,完善西线的黄果树、龙宫精品旅游线的软硬件设施;南线则重点培育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探秘游及水族、瑶族风情点;北线开辟遵义名城名酒及赤水桫椤生态游等项目;此外,东北线的梵净山及西北线的草海也属开发之列。尽管如此,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交通滞后是制约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也造成一些
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旅游投入大于发达地区,门槛人口数量高,同时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
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确保部分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无法保障社区众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保障游客能够获得充分的环境教育。
三是缺乏规划,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旅游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要求抢抓机遇尽快开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顾条件,不管规划,一哄而起,投放大量资金开发得不到市场认可的项目,既造成浪费,又破坏生态环境。
四是旅游业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解,将发展生态旅游简单地看作是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开发中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1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81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旅游   旅游   贵州   发展   环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