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月考试卷新课标湘教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    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8分)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下列各自然条件中: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3.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pcg、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4.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A、绿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        B、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
C、土壤趋于贫瘠化                D、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岩石          D、气候
6.下列哪种行为不会造成土壤的退化: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7-8题:
7. 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8.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9.下列哪种行为不会造成土壤的退化:
A、
10.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转变为土壤是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而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
D、成土母质不能生长植物:土壤可以生长植物
11.陆地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自然带是(    )
A、森林自然带        B、草原自然带    C、荒漠自然带    D、以上都不是.
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13、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4、关于我国南北方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聚落较分散:南方聚落多呈团聚型 
B.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南方丘陵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 
C.乡村聚落的住宅形式“北尖南平” 
D.北方平原村落人口较少:南方丘陵山区村落人口较多
15.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煤炭、铜矿                B.雷电、沙漠 
C.化肥、焦炭                D.森林、水电
16.下列有关自然资源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绝对的 
B.若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其再生周期会延长 
C.森林破坏后:生态环境不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D.在任何利用方式下:可再生资源都可以再生
17.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广的是(  )
A.地震                      B.滨海地区的风暴潮 
黑箱法
C.疫病蔓延                  D.洪涝和干旱
18.以下哪点不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
A.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B.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南北跨纬度大
19.下列有关交通线路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路、公路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区 
B.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 
C.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 
D.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0.近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B  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  自然环境的变迁            D  政治中心的改变
21.目前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高—低—高”模式        B  “低—高—高”模式
C.“高—高—低”模式        D  “低—低—低”模式
22.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出现在(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土壤圈
23.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matlab带通滤波器A在干旱地区:大力种植乔木树种      B在草原自然带:大规模植树造林
C在草原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
icon
D在我国洞庭湖地区退耕还湖:发展水产养殖
2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①增长速度仍居高不下          ②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放慢
③每年人口增长数量仍很大    ④人口增长速度地区差异较大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5.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数量应控制在(  )
26.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政府政策措施影响的结果      B  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生活水平高
C  南方地区地势低平:交通便利      D  南方地区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气候条件好
28.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  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  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9.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  工作机会多              B  生活困难:质量低
C  公共设施不足            D  失业率、犯罪率高
30.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  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  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  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  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31.婚俗和宗教主要影响着人口的(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文化水平     D  年龄构成
32.大、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中城市用地中以居住用地面积占的比例最大  B  中等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最大
C  小城市的居住用地面积最大            D  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最广
33.关于中心商务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  中心商务区的建筑物以低层为主
C  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      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毫无影响
34.各自然带沿着东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35.海水螺旋藻四海为家对人口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中俄关系论文A  促进了人口迁移              B  调整了人口分布
C  提高了人口素质              D  增加了人口出生率
36、根据中心地理论:下列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级别的中心地具有相同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
一个地区的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边缘
37.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文化景观:不受该地区聚居发展水平的影响 
D.一般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木柴时代”到“煤炭时代”:进而步入“石油时代”: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
A木柴和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        B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C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D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
39.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C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D使一些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可逆转的破坏
40.下列人类活动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    )
A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草还林          B淮河上游开挖入江入海水道
C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D三江平原开发沼泽湿地
41.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81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口   土壤   地区   影响   下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