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昆剧京曲发展历程

七年级昆剧京曲发展历程
昆曲发展历程
(1)明朝时期昆曲的改革
明朝嘉靖年间是昆曲焕发新生的时期,昆曲这段时期的发展归根究底源于一个人——魏良辅。他被称为“曲之正宗”同时又被称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正因有他的大胆革新,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昆曲才能重获新生。
《度曲须知》记载“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魏良辅对昆曲的大胆改革,让它更迎合当时人的审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又有了个十分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当今的昆曲。
昆曲的前身南戏,由民间兴起,故而多了几分乡土气息。而在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的改造下,昆曲洗尽铅华,唱腔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度曲须知》中提到昆曲腔曰“昆腔”,曲名“时曲”,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水磨调,也就是当今的昆曲。魏良辅除了对昆曲做出大胆改革,还为它画下美好蓝图——“三绝”,即字清、腔纯、板正。
(2)明朝到清朝初期昆曲的发展
明朝时期,朝廷曾颁布法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这条法令的搬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自此之后,杂剧创作越发局限,其地位也日趋下降,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明朝年间,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向日葵之歌
《旧京逸事》中提到“今京师所习尚戏曲,一以昆腔为贵,常州无锡邹氏梨园,二十年旧有名吴下。”其中还提到崇祯帝贵妃的父亲曾在家中养戏班。由此可见,昆曲已经走入上层权贵中心。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进攻洛阳,崇祯帝自顾不暇,纵使在这国家即将破灭之际,昆曲的发展仍然没受到阻碍。
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从文化上消除明王朝残留的余孽,他们改镇压为同化,鼓励昆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在这朝代交替之际,昆曲虽受到一定打击,但还是更胜从前。康熙在位时,昆曲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史料记载,康熙曾下旨说:“尔等向之所司者,昆弋丝竹,各有职掌,岂可一日少闲?况食厚赐,家给人足,非常天恩,无以可报。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合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
康熙帝的支持,更是促进了昆曲的发展。自此,昆曲的发展达到顶峰,开始走向由盛反衰的转折点。
(3)清末到民国时期发展
乾隆时期,各种戏曲形式蓬勃发展,单单是一个迎驾活动便有十几个曲种。“两淮盐务,例
科学论文怎么写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战。‘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在这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时期,昆曲的地位逐渐动摇起来,昆曲逐渐走向世俗,折子戏开始走向昆曲舞台,花部乡野气息中迅速在民间走红,其中以秦腔发展最好。此时的昆曲,地位已然受到严重冲击。统治者为稳固昆曲的正统地位,以秦腔有伤风化为由,对其打压。
但这并未影响百姓对秦腔的喜爱,它通俗易懂不受束缚,以热情的态度闯入人们的生活,在轰轰烈烈的花部雅部之争中,昆曲以失败告终,自此开始衰竭,甚至当时有人说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极一时的昆曲家班,也一个个地逐渐消失,正统昆曲班也艰难存活,昆曲只能夹杂在其他演艺形式中。
从同治到光绪年间,昆曲班日渐减少,成为原来的一半,甚至有些地方连一半都达不到。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宫廷演艺活动逐渐萎缩,贵族子弟逐渐没落,有精力听昆曲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世俗音乐的冲击,昆曲再次没落。
三鹿奶
道光年间,京剧成为经典戏剧,这时京剧的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他虽然主要学习京剧,但昆曲也是他涉猎的艺术形式。比如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1945年的10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因对昆曲的喜爱,他不忍心看昆曲泯然于世,所以他身体力行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传播者,甚至用自己的名气吸引世人了解昆曲。正因为以他为首的一批人的存在,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昆曲再次发展起来。
京剧发展历程
1、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
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2、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
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
生辉。
3、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微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微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
4、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微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2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7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昆曲   京剧   发展   时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