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程
1.道路交通事故及构成要点:
定义:2003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重新进⾏了定义: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构成要点:车辆、在道路上、交通性质、⼈的违法⾏为、损害后果、⼈的⼼态。
2.道路交通事故类型:西方唯美主义
(1)按事故形态分类: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
(2)按事故责任分类:机动车事故、⾮机动车事故、⾏⼈事故。
(3)按事故后果分类:特别重⼤事故、重⼤事故、较⼤事故、⼀般事故。
(4)按事故原因分类: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3.我国与道路安全状况较好的国家相⽐,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特点:
(1)事故死亡⼈数多: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数多,不仅表现在绝对数量较多,⽽且单位事故的死亡⼈数也多。
(2)事故总数有所减少,安全形势依旧严峻:从2004年开始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数逐年递减,⽬前死亡总⼈数仍约有6万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3)⾼速公路事故率⼤⼤⾼于普通公路。
4.道路交通系统:
系统概念: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相互依赖⽽⼜相互区别的若⼲组成部分组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组成:功能、组元或组成、结构、运⾏与环境。
系统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的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分析⽅法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模型化原则。
5.道路交通系统的组成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1)⼈,包括驾驶⼈、⾏⼈和乘客;
(2)车,包括机动车和⾮机动车;
(3)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道路及相关设施;
(4)环境,包括路外的景观、管理设施和⽓象条件。在四要素中,⼈的因素是⾳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驾驶⼈是系统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者及操作者,是系统的核⼼,其他因素必须通过⼈才能起作⽤。四要素协调运作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6.道路交通系统的分险因素
⼈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交通安全关键在于⼈,⼈对交通安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各类交通参与⼈中,驾驶⼈⾄关重要。影响驾驶
⼈的因素较多,既有短时因素⼜有持续因素,短时因素包括疲劳、情绪、酒精作⽤、药物作⽤、病理作⽤等,持续因素包括智⼒、驾驶技术和驾驶习惯、个性与态度、⾝体病残、感知缺陷等。因此,研究分析影响驾驶⼈⾏为的因素,严把驾驶⼈交法关、技能关、体能关,加强驾驶⼈队伍教育和管理,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
车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状况、什么样类型的车,就会有什么样的交通安全结果。相对于⾃⾏车和其它⾮机动车来说,机动车是交通强者,是众多交通事故的“罪魁祸⾸”。车辆种类不同、性能不同,造成的事故后果⼤⼩不同,就某种车辆的⾃⾝⽽⾔,影响机动车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轮与轮胎、灯光等。
道路是交通安全的基本因素。道路的设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级是否到位,标志、标语、标线等交通设施是否齐全、醒⽬、有效都直接关系着交通安全。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就必须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现状。
7.典型的交通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希因果连锁论⼜称海因⾥希模型或多⽶诺⾻牌理论,该理论由海因⾥希⾸先提出了,⽤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
⼈们⽤多⽶诺⾻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1中那样的多⽶诺⾻牌系列。在多⽶诺⾻牌系列中,⼀颗⾻牌被碰倒了,则将发⽣连锁反应,其余的⼏颗⾻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颗⾻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块⾻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即被中⽌,达到控制事故的⽬的。
轨迹交叉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的时间和空间,既⼈的不安全⾏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于同⼀时间、同⼀空间或者说⼈的不安全⾏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作为⼀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造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的不安全⾏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
8.哈顿矩阵模型
描述为⼀个设计得不好的“⼈造机器”系统,需要对它全⾯系统地进⾏“”。
首都休闲大学
“哈顿矩阵模型”阐述了在机动车发⽣碰撞前、碰撞时和碰撞后的三个阶段中互相作⽤的三要素:⼈、车和环境。该矩阵构成了系统动⼒学模型,矩阵中每⼀个格都有机会采取⼲预措施,减少道路交通危害的发⽣与程度。哈顿模型加深了⼈们对⾏为、道路和车辆三⽅⾯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的认识。世界各国重视危险因素的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预措施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危险由4种因素构成:①暴露的机会;②在特定暴露条件下发⽣碰撞的潜在概率;③发⽣碰撞后造成损伤的概率;④伤害的转归。
9.交通事故的预防原则
(1)事故可以预防。在这种原则基础上,分析事故发⽣的原因和过程,研究防⽌事故发⽣的理论及⽅法。
(2)防患于未然。事故隐患与后果存着偶然性关系,积极有效的预防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只有避免了事故隐患,才能避免事故造成的损失。
(3)根除可能的事故原因。事故与引发的原因是必然的关系。任何事故的出现,总是有原因的。事故与原因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为了使预防事故的措施有效,⾸先应当对事故进⾏全⾯的调查和分析,准确地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基础原因。所以,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来源于深⼊的原因分析。
(4)全⾯治理的原则。这是指在引起事故的各种原因之中,技术原因、教育
原因以及管理原因是三种最重要的原因,必须全⾯考虑、缺⼀不可。预防这三种原因的相应对策分别是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及法制(或管理)对策。这是事故预防的三根⽀柱,发挥这三根⽀柱的作⽤,事故预防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只是⽚⾯地强调某⼀根⽀柱,事故预防的效果就不好。
10.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具。车辆技术性能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道路因素道路交通的安全取决于交通过程中⼈、车、路、环境之间是否保持协调,因此,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因道路因素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道路规划、设计、养护、管理等部门的⾜够重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尽可能的减少不良道路引发事故的隐患。
环境因素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员⾏车的⼯作状
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为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是处在核⼼地位的。⼈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较淡薄,违章现象⽐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实践证明,各类道路交通违法⾏为的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的根本原因。
11.驾驶⼈视觉特性与车辆运⾏安全
外界刺激作⽤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后便产⽣视觉。驾驶员在汽车⾏驶过程中要不断注视前⽅,观察环境变化。但驾驶员的视⼒和可见范围、判断⼒是与汽车的车速、运⾏空间的亮度及其变化(包
括暗适应与亮适应)等有关的。视觉随车速和运⾏环境的变化⽽变化的特性称为视觉特性。车速变化时,驾驶员对车外环境判别能⼒也会发⽣变化。90后炫富女
研究表明,驾驶⼈在⾏车过程中80%以上的信息来⾃视觉,所以,驾驶⼈的视觉特性(如视⼒、视敏度、视野、视觉适应等)都对⾏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12.驾驶⼈听觉与车辆运⾏安全
在复杂的道路交通中,驾驶⼈靠听觉获取⼤量的环境信息。因此,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是获取交通信息量多的感知器官。听觉对驾驶⼈的安全⾏车起着重要的作⽤,他能补充视觉的不⾜,协助驾驶⼈
分辨物体的远近和⽅位。
⼈的听觉基本能⼒:听觉感受性、听觉掩蔽
听觉与⾏车安全:车辆⾏车过程中,驾驶⼈有时凭借收听声⾳信息、听取交通指挥⼈员的指令进⾏操作。在超车或会车时常常⽤按喇叭来引起对⽅驾驶⼈的注意。⾏车中听到警车、救护车和特种⼯程抢修车的鸣号,就会减速、避让或停⽌前进。在雾天、夜间、⾬雪天⽓,驾驶⼈视觉受到影响,或在急转弯视距受到限制时,可以通过鸣笛引起对⽅⾏⼈的注意。在有些⾼速公路上,控制室还可以通过⼴播告诉驾驶⼈前⽅道路交通情况。
在车辆运⾏速度的判断中,听觉也起作⽤,⽽且根据实验,对速度的判断,听觉要较视觉的误差⼩。在⾏车过程中,常常是由听觉发现故障信息,然后再由视觉加以确认具体故障,以保障安全⾏车。
13.驾驶⼈情绪与⾏车安全
情绪对⼈的认知、意志、⾏为和个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机动车驾驶⼈,其情绪对⾏车安全⾄关重要。许多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驾驶⼈带着消极情绪驾车⽽发⽣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相当⽐例。具体说来会出现以下⼏种情况:(1)不良情绪会导致驾驶⼈注意⼒不集中:驾驶⼈的⼯作⾝⼼负荷⼤,要求在驾车⾏驶时必须集中注意⼒。
(2)不良情绪会妨碍驾驶⼈技术的正常发挥:驾驶⼈⼀旦有了不良情绪,伴随着活动将会发⽣⼀系列的⼼理和⽣理变化,这些变化会造成驾驶⼈在操作时应激性过⾼或者过低。
(3)不良情绪会使驾驶⼈感到疲劳:⼈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其⽣理、⼼理都会存在较⼤的负担,此时驾驶⼈不仅需要继续承受驾驶⼯作的体⼒消耗,还要承受不良情绪状态导致的⽣理变化,如⼼律加快、⾎压升⾼等。
(4)不良情绪会驱使驾驶⼈不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依靠社会舆论,特别是依靠⼈们内⼼的信念来维护和巩固。
14.驾驶⼈安全可靠性影响因素
驾驶⼈时⼈车道路系统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多数道路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的⾏为失误⽽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导致事故发⽣。
1.反应⾏为模式:驾驶⼈的⾏为过程可以简化为对交通信息的感知S、判断O和操作R(驾驶⾏为模式)组成的不断交叉反馈的动态信息处理过程。
2.驾驶⼈安全可靠性影响因素:当驾驶⼈在道路上驾车⾏驶时只有不断地获取随时出现的各种环境因素信息,凭借⾃⼰的理解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对转向盘、制动装置等进⾏正确操作。影响因素⼀般分
为:
(1)作业时间引起的单调和疲劳。
(2)操作频率导致的失误。
(3)⽣理⼼理机能变化造成的视⼒、应激和活动能⼒下降⽽诱发判断和处理的不正确。
(4)外部环境缺乏良好的视认性和诱导性引起的错觉。
(5)作业环境危险性对驾驶⼈接受信息,判断和处理的影响。
15.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指驾驶⼈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遵循驾驶⼈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向⾏驶,且当遭遇外界⼲扰时,汽车能抵抗⼲扰⽽保持稳定⾏驶的能⼒。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交通安全有着直接关系。操纵稳定性不好的汽车驾驶⼈难以控制,严重时还可能发⽣侧倾或侧滑⽽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应深⼊了解影响操纵稳定性的因素,以确保⾏车安全。
1.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除汽车本⾝结构参数的影响
外,还有地⾯不平、纵向和横向坡度、左右车轮附着差异、横向风、弯道离⼼⼒以及驾驶⼈操纵技能等实⽤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个⽅⾯:轮胎侧偏、转向悬架系统的弹性、侧倾转向效应、车轮倾斜效应、空⽓动⼒影响。
2.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汽车的等速圆周⾏驶、即汽车在转向盘⾓阶跃输⼊下,进⼊了稳态响应阶段,虽然在实际⾏驶中不常出现,却是表征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个重要的时域响应,⼀般也称为稳态转向特性。
3.汽车⾏驶稳定性的极限:汽车保持稳定⾏驶的能⼒是有限度的如果驾驶⼈对汽车的操纵动作使汽车的运动状态超过了这⼀限度,汽车的运动就会失去稳定,发⽣侧滑或翻倾,从⽽危及⾏车安全。
(1)汽车抗侧滑稳定性界限:汽车在曲线上⾏驶时,受到侧向⼒的作⽤,当车轮上的侧向反作⽤⼒达到车轮与路⾯间附着极限时,汽车便将因车轮滑移⽽失去控制。
(2)汽车抗横向倾覆稳定性界限:在倾斜的横坡⾯上作曲线运动的汽车,由于横向⼒的作⽤当位于曲线左侧车轮上的⽅向反作⽤⼒为零时,汽车将发⽣横向倾覆。
4.提⾼操纵稳定性的主要措施:动⼒转向、⾃适应感应器、警报信号与控制系统、四轮转向系统、制动转向控制系统、驱动⼒⾃动调节系统。
16 车辆结构安全设计
1.车辆结构的主动安全性设计
1>.汽车的驾驶视野是⾏车过程中驾驶⼈的视野,受驾驶结构的限制,⼀般汽车的驾驶视野驾驶⼈的视野⼩,驾驶⼈在⾏车过程中百分之⼋⼗的视觉是靠信息视觉得到的,因此确定良好的驾驶视野是预防交通事故,保证道路安全的必要条件
2>.前上⽅视区界限
度盘
前⽅视野区上限制应能保证驾驶⼈及时侧交叉⼝信号控制灯,但视区上限制过⼤,导致阳光直射驾驶⼈致使其发⽣炫⽬,因此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要把前上⽅是区界限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3>.汽车前上⽅视区界限
汽车前下⽅视区界限过⾼会使驾驶⼈视野变⼩,前⽅盲区过⼤,不利于驾驶⼈对障碍物的观察,且会使⼈的速度感变差,容易不⾃觉的提⾼⾏车速度,在实际确定汽车前下⽅视区界限时,要综合考虑各⽅⾯的影响因素。
4>.汽车左右视野
驾驶⼈双眼注视某⼀⽬标,注视点两侧可以观测的范围叫汽车左右视野,在静态时认得双眼左右⽅视野约为160°,但⼿挡风玻璃的限制有所缩⼩,缩⼩的程度取决于驾驶室的结构
5>.扩展汽车驾驶视野技术
(1).减少噪声和震动的措施
(2).驾驶室的空⽓调节
(3).驾驶室的移动空调
17.车辆结构的被动安全性设计
1>.减轻成员伤害的结构
汽车和外部事物之间的碰撞,称为⼀次碰撞,在发⽣⼀次碰撞后成员与汽车内部结构的碰撞称为⼆次碰撞,汽车发⽣碰撞时成员收到受害的原因包括(1).碰撞时,因汽车发⽣碰撞变形,车上构建与成员⽣存空间,使其受到伤害。
(2).碰撞时,由于汽车结构等原因,时成员的部分或全部暴露在汽车外部⽽受伤
(3).在碰撞作⽤下,汽车速度极具降低,时成员由于惯性时汽车内部结构发⽣碰撞⽽造成伤害。
为减轻成员的伤害可以从以下⼏个⽅⾯进⾏车辆安全结构设计
(1).为确保成员在车辆是尽可能安全,应提⾼车⾝的强度设计
(2).车辆发⽣碰撞时,对成员危害最⼤的是正⾯相撞,这种情况对成员造成的伤害是其他碰撞情况的3-5倍,因⽽,减少正⾯碰撞对成员的伤害尤为重要。
(3).车辆碰撞时,对冲⾛能量的吸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车⾝安全的⾼与低,对⼩轿车⽽⾔,其车⾝多采⽤承载式结构,正⾯碰撞时产⽣的能量主要靠前纵深及底板边深来吸收。
(4).由于轿车⼤部分采⽤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形式,车前部没有传动轴,不能向车⾝后部传递碰撞能量,因此研究车⾝前部的零件的配置很有必要。
教育评价
5>.减轻⾏⼈伤害的结构措施
(1).多采⽤能量吸收式保险杠,发⽣碰撞时,它能够对⾏⼈起到保护作⽤,并能够避免汽车重要部位的损坏,
(2).前风窗玻璃周围及发动机上部布置弹性材料,缓解对⾏⼈的伤害
(3).车前部设置防⽌⾏⼈摔倒路⾯的救护⽹等接收装置
18.车辆主动安全装置
概念:是指汽车本⾝防⽌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的性能
1>.防抱死制动系统()
防抱死制动系统是罗伯特·博⼠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够避免车辆失控,并在⼀般情况下减少制动距离以提⾼车辆安全性的技术
装有的汽车具有以下优势
(1).加强对车辆的控制装有的汽车驾驶员在紧急过程中仍能保持很⼤程度的操控性,可以及时调整⽅向,对前⾯的障碍做出及时躲避
(2).减少滑动现象,没有配备的车辆在潮湿光滑道路上紧急制动车轮抱死,车辆在路⾯上保持惯性继续向前滑动的情况,⽽减少了车轮抱死的机会,因此也减少了制动过程中发⽣浮滑的机会
(3).特定路况下缩短制动距离在紧急制动状态下能使车轮处于及滚动⼜拖动的状态,拖动的状态占2
0%左右,这时与地⾯的摩擦⼒最⼤,即所谓的最佳制动点区域,此时刹车的性能提⾼,制动距离缩短
(4).减少轮胎的磨损,使⽤消除了在紧急过程中抱死的车轮使轮胎遭受不能修复的损伤,即在轮胎表⾯形成平斑的可能性,装备特性的转向知会留下轻微的刹车痕迹,明显减少轮胎和地⾯的磨损程度
2>.电⼦防滑转向系统()
汽车电⼦防滑系统,有些公司称之为牵引⼒控制系统,是继制动防抱死系统之后应⽤于车轮防漏的电⼦控制系统,时的完善和不同。
由于防滑转向控制装置可使车轮保持最⼤的附着⼒,与不装备的汽车相⽐具有如下优点
19.车辆的被动安全装置
车辆被动安全性是指车辆发⽣事故后,车辆本⾝减少⼈员受伤和货物受损的性能。因为汽车交通事故往往是意外发⽣的,⼈们来不及主动保护⾃⼰,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被动安全装置减少事故损失。常见的被动安全装置有安全带、安全⽓囊、安全座椅和头枕等。以下是两种典型装置。
1、安全带:
安全带作为汽车发⽣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的基本防护装置,其诞⽣早于汽车。早在1885年,安全带出现并使⽤在马车上,⽬的是防⽌乘客从马车上掉下来。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向前⽅的座位均要有安装安全带。欧美和⼈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汽车乘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带的规定。我国于1992年11⽉15⽇颁布通告,规定凑够1993年7⽉1⽇起,所有⼩客车驾驶⼈和前排乘车⼈员必须使⽤安全带。
2、安全⽓囊装置
为车辆发⽣碰撞事故时最⼤限度的保护驾乘⼈员,尽量减⼩撞车对驾乘⼈员的伤害程度,现代汽车⼴泛的装备了辅助约束系统,也称辅助成员保护系统。由于安全⽓囊时系统的核⼼保护部件,故国内也习惯将辅助成员保护新系统称为安全⽓囊系统
晋中学院学报20、在车辆运⾏过程中,⼈的⼼电、脑电及呼吸这⼏个⽣理参数较多⽤来表征驾驶⼈的基本⽣理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0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5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驾驶   汽车   事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