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先院士我国新药研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凯先院⼠我国新药研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新药研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
张江科技评论,2019.1
作者
陈凯先院⼠
作者简介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曾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浦东新区⽣物医药⾏业协会会长。
长期致⼒于药物构效关系和新药发现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之⼀。两次担任973 计划项⽬⾸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中科院和地⽅重⼤科研项⽬。多⽅⾯地发展和改进了药物设计⽅法和技术;深⼊开展了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研究,并将这些研究运⽤于中药药效物质的计算挖掘和中医药特⾊的循证研究中,促进了现代药学科学、中药学和⽣命科学、信息科学的交叉。迄今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200 多篇,获得专利授权16 项。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内外科学奖励。
曾是“九五”和“⼗五”期间“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的负责专家之⼀。近⼗年来参加了国家重⼤科技专项“重⼤新药创制”和中医973 计划项⽬的组织、实施。多次参加国家、中科院和地⽅⽣物医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推动了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和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建设,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作出重⼤贡献。
摘要
我国新药研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利好因素在逐渐形成。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的创新药物研发逐步接近或进⼊国际先进⾏列。
现在,⽣命科学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命”。第三次⾰命的特点就是汇聚。
20世纪中期,以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命科学进⼊了分⼦和细胞⽣物学时代。
20 世纪末期,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功能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命科学的“第⼆次⾰命”。现在,⽣命科学⼜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命”。
第三次⾰命的主要特点就是 “汇聚”,⽣命科学不再是单独的、界限分明的学科,⽽是⼀个跟物理学、信息科学、⼯程学等很多学科互相交融、汇合发展的学科。
学科的交叉和汇聚拓展了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空间,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创新的周期也⼤⼤缩短。
由于技术创造、商业模式和⾦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创新模式越来越显现出⽹络化、全球化的特点,加速推动产业变⾰的步伐。
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物⼤数据和⼈⼯智能等⽣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药物研究的不断进步。
基因编辑技术在清除艾滋病病毒(HIV)、阻⽌癌细胞⽣长、亨廷顿舞蹈病、治愈遗传性肝脏疾病等⽅⾯开始展现出重要的前景。
出重要的前景。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有效地⽤于构建模式动物、研究疾病机理;也可以对蛋⽩编码结构域进⾏突变、筛选和发现药物作⽤的新靶标,⽽⼀个新的药物靶标的发现往往可能导致⼀系列新药的出现。
另⼀个重要动向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免疫疗法(CAR-T)研究的进展。CAR-T 技术通过对⼈体T 细胞进⾏体外修饰,嵌合进肿瘤表⾯抗原的受体,使得T 细胞能够定向识别肿瘤细胞。
经过修饰的T 细胞经扩增后被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能够长期发挥监控、杀死肿瘤细胞的作⽤。
CAR-T 技术在⾎液肿瘤中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世界上第⼀个接受CAR-T 的患者是⼀个名叫艾⽶丽• 怀特⿊德(Emily Whitehead)的⼩⼥孩,她5 岁时被诊断出患急性淋巴细胞⽩⾎病,各种⽅法都⽆法遏制她体内的癌细胞,⽣命垂危之际,她接受了CAR-T 。经历了短暂的危险期后,她居然神奇地康复了,⼀直到现在,她依然很健康。
此后,很多⼤制药公司纷纷进⼊CAR-T 研发的⾏列,我国也积极地跟进。2017 年对CAR-T研究来说是⾄关重要的⼀年,也可以说是CAR-T 突破的元年,当年的8 ⽉和10 ⽉先后有两种CAR-T 药物被批准上市。⽬前,CAR-T 的价格⾮常昂贵,⼤约需要50 万美元。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药物价格将会逐渐地降低,将来能够成为⼤众可以接受的⽅法。
当然,⽬前这样的还有不完善的地⽅,还需要进⾏不断的研究。
另⼀个⾮常重要的技术发展动向是癌症免疫疗法。继2013 年《科学》(Science)杂志将癌症免疫疗法评为⼗⼤科学突破之⼀后,癌症免疫疗法成为2018 年研究最热门的⽣物技术之⼀。
PD-1/PD-L1 药物在⿊⾊素瘤、肺癌、尿道上⽪癌等⼀些特定的癌种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创该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荣获了2018 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除此之外,⽣物⼤数据、⼈⼯智能、合成⽣物学、3D 打印技术制药等也都越来越引起⼤家的关注,这些技术在药物发现、筛选、设计、合成等领域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
我国新药研发的进展和成果
我国的新药研发,跟发达国家相⽐还有很⼤的差距。但是,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特别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励下,我国的药物研发能⼒有了显著提升,上了⼀个新台阶。
2008 年,我国实施了“重⼤新药创制”科技重⼤专项,⽬的是针对恶性肿瘤等10 类重⼤疾病来研制疗效好、副作⽤⼩、价格便宜的药品,提⾼我国⾃主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能⼒,构筑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重⼤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批标志性的成果。
重⼤品种研发成果显著
新药研发取得显著成效,逾百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有30 多个是⼀类新药,获批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是专项实施前20多年的7 倍。
同时,项⽬对200 多种临床急需的药物品种进⾏了技术改造,药品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专项⽀持的部分创新药和⾸仿药已陆续进⼊不同省份的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物⽬录。
埃克替尼是我国研发的⾸个肿瘤靶向药物,于2011 年获批上市,在我国⾮⼩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市场销售额上已超过进⼝药,患者费⽤显著下降。
2014 年,创新药物西达本胺获得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上市,这是全球⾸个获批的⼝服外周T 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与国际上已上市的同类药物相⽐,西达本胺不仅使患者⽣存期得到延长,⽽且价格也只有同类药物的1/10。
另⼀个创新药物阿帕替尼于2014 年12 ⽉获得CFDA 的批准上市。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个在晚期胃癌中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分⼦抗⾎管⽣成靶向药物,也是⽬前晚期胃癌靶向药物中唯⼀的⼝服制剂,它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存时间。
通过重⼤专项的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加强,解决了过去很多临床急需药品空缺的难题,为保障临床医疗和应急需求做出了贡献。
除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之外,后续还有很多药物正在临床研究或上市审批中,其中有⼀些是我国的原创新药,⾮常值得期待。
创新体系的建设
新药研究离不开创新性技术平台体系的建设。在重⼤专项组织推动下,我国新药研究平台体系建设在综合性⼤平台、单元性平台(包括GLP 安全性研究评价平台、GCP 新药临床研究平台等)建设等⽅⾯都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等资源型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也卓有成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等单位承担多项重要研究和应急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的11 家GLP 创新体系通过了28 项国际认证,已基本与国际接轨。
GCP 平台积极服务药物创新,牵头多项国际多中⼼临床试验。我国药物创新体系门类渐趋完整,布局和整体实⼒都达到了⼀定⽔平。
中药现代化高压储罐
我国在中药新药的研发、重⼤品种的培育、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药国际化的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绩和重要进展。
药物研究和产业的国际化
国产药物在获得国际市场准⼊、国际成果转让、投资、国际认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批国产药物制剂通过国际认证,进⼊国际主流医药巿场;国内⾃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国际转让逐步增速,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常重要。
推动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前,我国医药⼯业产值已经超过了3 万亿元⼈民币,居世界第⼆位。医药产业的结构有了很⼤提升。主营收⼊超过100 亿元⼈民币的企业已经超过20 家,这些企业快速成为⾏业⾻⼲。
新阶段、新要求和新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的增长,我国新药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将实现新的历史转变,从“跟跑”向“并跑”和某些⽅⾯“领跑”跨越。
新中国成⽴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是从中华⼈民共和国成⽴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药物研究主要是仿制国外的药物,缺乏系统性的创新能⼒。
20 世纪90 年代到现在为模仿创新阶段,我国的药物创新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长⾜进步,⼀批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成功。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处在由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期。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的增长,我国新药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新的历史转变,从“跟跑”逐步向“并跑”和某些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的增长,我国新药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新的历史转变,从“跟跑”逐步向“并跑”和某些⽅⾯“领跑”跨越。
新的药物研究技术和⽅法正在不断孕育新的变⾰和突破。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异,新⽅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命科学和⽣物技术飞速发展,物理、化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与新药研究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加强,深刻地改变着药物研究的⾯貌,推动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进⼊了⼀个⾰命性变化的时代。
从科技发展进步的历史来看,新药创制总是在第⼀时间吸收和应⽤⽣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的最新知识、⽅法和技术,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总是有⼒促进药物研究⾼新技术变⾰。
我国的新药研制的格局也正在发⽣变化。我国药物的研究体系主要由⼤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过去,企业的研发能⼒⾮常薄弱,⼤学、研究机构把研发的新药转让给企业,企业承担中试放⼤和规模产业化的任务。
现在,这样的局⾯已开始变化,企业的创新能⼒逐步增强,⼀些优秀企业基本具备“me too,me better”模仿式创新的能⼒,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浙江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
另⼀⽅⾯,我们也要看到,新药研制的国际竞争⾮常激烈。我国企业对基础性研究的投⼊还⾮常少,与美国、欧洲、⽇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出是最低的。
当然,这种状况现在已开始有所改变,企业的研发投⼊近年来在逐步上升,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医药研发的创新成果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创新项⽬与资本融合加快。
2015 年,和记黄埔制药、百济神州先后向美国证交会提交⾸次公开发⾏(IPO)申请,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2017年9 ⽉,再⿍医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资本市场的介⼊对⽣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是⼀个重要的⽀撑。
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这样的形势下,医药⾏业的未来应如何发展?
第⼀,调整和完善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新阶段的定位和任务。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批企业逐渐建⽴和增强了⾃⾝科技⼒量和研究经验,⼀批⽣物医药创新
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具备了开展规范化的新药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能⼒。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和改变我国药物研究的格局,科研机构和⼤学对⾃⼰承担的责任和定位应该有所调整,要更加重视“同类第⼀(First in Class)”的新药研发,更加重视前瞻性、战略性的新⽅法、新技术、新策略的研究,从跟企业并排竞争到引领企业创新⽅向。
第⼆,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对接科技前沿的突破,开拓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新⽅向。
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原始性的创新和核⼼技术,是我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的根本原因。⽣命科学和⽣物技术前沿的基础研究,不仅孕育着新药发明的突破⼝,也不断更新药物的研发理念,创造医药产业的新形式、新业态。
兖州地震
第三,加强多学科、多种技术⽅法的交汇融合、综合集成。
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已经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强⼤推动⼒。在药学领域,基础研究、应⽤基础研究和应⽤研究的结合⽇益紧密,转化显著加快。药物化学、药理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界线⽇益模糊,多学科综合集成的趋势不断增强。
第四,重视天然和合成⼩分⼦的挖掘和研究。
在⼤分⼦⽣物技术药物快速发展、中药复⽅综合作⽤受到⾼度重视的背景下,⼩分⼦药物的发展也应
受到⾼度关注。迄今为⽌,⼩分⼦药物不仅依然占据医药市场的主体地位,⽽且也是在研和待批的新药中所占⽐例最⼤的药物,⼩分⼦药物依然具有巨⼤的发展潜⼒。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持下,我国医药领域已经形成和实施了“三步⾛”的创新发展设想:
⾸先初步建⽴⾃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和雏形,为创新发展奠定基础;随后再继续努⼒,在国际新药研发“第⼆⽅阵”中争取
⾸先初步建⽴⾃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和雏形,为创新发展奠定基础;随后再继续努⼒,在国际新药研发“第⼆⽅阵”中争取逐步⾛到前列;最后再经过⼀个较长时期的努⼒,进⼊跨越发展阶段,争取在国际先进⾏列中占有⼀席之地。
我们当前正处在实现“三步⾛”发展设想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新药研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监管部门不断加⼤改⾰⼒度,如改⾰评审制度、加⼊国际⼈⽤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开展仿制药⼀致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的平台正在不断完善;⽣物医药成为风险投资的热点,各⽅⾯利好在逐渐形成。
展望2020 年以后的“⼗四五”规划,国家将继续有⼒推动⽣物医药领域向着新的更⾼的⽬标发展:⾃主研发的药物能够更多满⾜⼈民健康的需要,产⽣⼀批引领性的原创新药产品,形成⼤型医药企业,推动⽣物医药向⽀柱型产业⽅向发展。
免责声明注册资金
本发布的⽂章均为促进制药界同⾏的交流与学习;内容由凡默⾕⼩编查阅⽂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地震逃生记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3: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研究   创新   新药   技术   发展   国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