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流派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复兴者在弗洛伊德关於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心理学派﹐其表现一是所谓“认识人类学”的出现﹐一是在人类学中进一步应用以心理动态为著眼点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个学派在美国有较大势力﹐有两个定期刊物和成百的人类学者和心理学者在从事这项研究。
点春堂  (一)传播学派  最初出现的是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以德国的R•F•格雷布纳、奥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极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后者以英国G•埃利奥特—史密斯及其学生W•J•佩里为代表。他们宣称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尼罗河传播出去的,宣传泛埃及主义。由于这种理论缺乏事实根据,后来没有被人继续下来。
  (二)历史学派  继传播学派而起的是美国的历史学派,创始人为F•博厄斯(旧译鲍亚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如A•L•克罗伯、R•H•罗维、E•萨皮尔、C•威斯勒、A•A•哥登卫塞等人。博厄斯主张单纯地描写具体的文化和传播过程,不作理论概括。他的门徒公
开打出反对进化论的旗帜。罗维写的《原始社会》(1920)全面否定和攻击摩尔根的进化论学说;他的《国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对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该学派虽然对传播学派也采取批评态度,但基本上接受传播理论,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合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三)社会学年刊学派  产生于法国的社会学年刊学派,与传播学派差不多同时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E•迪尔凯姆和M•英斯。迪尔凯姆于1896年在巴黎创办《社会学年刊》,因此被称为社会学年刊学派。尽管该学派不象文化历史学派那样激烈地反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因而还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
  (四)功能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影响颇大的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利诺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该学派不重视研究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强调深入民族社区作全面的现状调查,大力训练和派遣学生们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论上他们强调文化的功能作用,认为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必有它的用处,一个民族社区就是一个整体,必须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密切相关。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民族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五)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此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这一学派虽然在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的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产生的新学派和新思潮:
  (六)研究马克思主义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民族学问题的新思潮,如联邦德国以H•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法国以M•戈德莱厄为代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潮,美国以M•哈里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思潮,以R•墨菲为代表“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
  (七)结构主义学派  以法国C•莱维—斯特劳斯为主要代表。他把结构语言学的音位分析法运用到民族学研究领域。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之间结构关系的途径,来推导社会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英国学者E•R•利奇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该学派的影响达到最高峰,后来逐渐有所下降。
  (八)新进化学派思潮  以美国民族学家L•A•怀特、J•H•斯图尔德等为代表,他们为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辩护,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能量说,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等。
  (九)文化相对论学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维茨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任何具体文化的一切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不会重复,各具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无法比较,各个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更谈不上有共同规律。一切民族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广东省地税
  (十)新心理学派思潮  这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代表人物有J•怀廷、L•L•柴尔德、R•A•莱文等。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曙光考试
心理学派
西方民族学流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这一学派虽然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着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
礼仪的功能新心理学派思潮
  这是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代表人物有J.怀廷、I.L.柴尔德、R.A.莱文等人。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狗镇百度影音  这些学派、思潮除了结构主义学派很有影响外,其他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国家或某几个民族学者的范围内,而且各人的观点也不一致。这种不统一的现象也正是战后西方民族学的一大特点。
  西方民族学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学术研究中的反映。由于民族运动的深入发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多,他们反对曾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服务的民族学家再对他们进行调查,使西方民族学遇到了困难和威胁。上述变化正是西方民族学对付危机的应变想法和措施。
 心理学派是美国人类学、民族学流派之一。20世纪30
 
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等人,在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若干年,这一派在美国民族学中占据了十分显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还有M.米德和A.卡迪涅尔等。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影驰gts250上将版
  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国民性
格”、卡迪涅尔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和“落后”。并宣称落后“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进“文化模式”的民族帮助下,才能改变其落后“文化模式”。例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 (1946)一书,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这就为当时美军长期占领日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心理学派表面上也批判种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她重
视实地研究工作,调查研究过北美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传道区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马印第安人和布莱克弗特人(黑足人)。她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混合物,但她的种族主义主张比较隐蔽。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族主义,但实质上则是披上心理学外衣的种族主义。因此,这一派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种族心理学派”的理论受到了亚洲各国以及欧美许多民族学家的严厉批评。其后,心理学派的势力日趋下降。
 心理学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1934)、 《菊与剑》 ,米德的《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 (1935)、《男性和女性》 (1949),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作的《社会的心理边境》 (1945)等。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
美国人类学﹑民族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人类学家本尼迪
克特等人﹐在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关於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注重於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後的若干年﹐这一派在美国民族学中占据了十分显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还有m.米德和a.卡迪涅尔等。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国民性格”﹑卡迪涅尔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和“落后”。并宣称落後“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进“文化模式”的民族帮助下﹐才能改变其落後“文化模式”。例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1946)一书﹐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这就为当时美军长期占领日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心理学派表面上也批判种族主义﹐但实质上则是披上心理学外衣的种族主义。因此﹐这一派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种族心理学派”的理论受到了亚洲各国以及欧美许多民族学家的严厉批评。其後﹐心理学派的势力日趋下降。
心理学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与剑》﹐米德的《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作的《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2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学派   心理学   民族   心理   研究   社会   模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