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式到构式_对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

 2010年6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une.2010第18卷 第2期           J ou 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 iversity          Vol.18.No.2
从句式到构式:对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
郭 霞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语言学研究致力于描写和表征语言这一复杂系统。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理论观点的对立,体现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不同发展径路。本文对比分析了上述三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并以英语中常见的双宾句式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本文的结论是,语言研究单位是由句式向构式演进的过程,体现为语言学研究从局部向整体,最终实现更为全面的结构性描写这一演化途径。
关键词:句式;构式;结构性描写;句法规则硫酸铜晶体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76(2010)022*******
Abstract:Numer ous theoretical concerns have been given t o descri p ti on and rep resentati on of the
comp lex language syste m.I n the past half century TG/FG/CG has e merged as a separate disci p line and established its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which re2 flects a different app r oach t o structurally describe a language.I n this article,the English Double Objects has been selected as an exa mp le t o de monstrate a re markable divergence of the three linguistic theories.I n conclusi on,the turn fr om“sentence”t o “construct”conf or m s t o the shift of research paradig m fr om“l ocal”t o“whole”,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 o achieve the goal of
a more comp rehensive and natural descri p ti on of a language itself.
Key words:sentence pattern;construct;structural descri p ti on;syntactic rules
1.引言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和概括出语言现象中的一般规律(Saussure1959:6)。自此百多年间,生成语法(TG)、功能语法(FG)和认知语法(CG)等流派相继进入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视野。尽管各自理论方法和观点主张迥异甚至对立,但都试图对具有心智属性的语言体系进行全面和一致的描写,并以此对可观察的语言事实作出统一解释。但是,“心智化”这一属性决定了语言绝非轻易打开的“灰箱”,建立在不同假设之上、采用各自研究程式所获得的结论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不同视点而对语言内在“逻各斯”的趋近。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语言学理论模式从TG到FG,再到CG的时间进程中蕴含了什
么样的研究趋势或规律?此外,能否到一个相似的语言示例,来对不同流派的理论方法进行更清晰的表述,并以此勾勒出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呢?由此,贯穿整个TG体系的“句式”概念、FG中“句式”及由其组成的语篇、以及作为CG基本研究单位的“构式”成为本文中比较分析的对象。以下,通过对各流派的观点梳理,力求到语言学研究从“句式”转变为“构式”的逻辑线索和发展脉络。长春信息港
2.三种语法理论的研究模式概述
20世纪中叶,以TG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日渐盛行。该理论假定心智语言知识是以组块(components)及组块间的连接(linking)形式而存在,其中句法组块提供词项合并成句的规约条件,语义组块则是句子意义的组合规定,每种分管语句的音、形、义呈现的独立组块又由高度概括性的连接规则连接起来(Cho m sky1981)。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结构性描写可通过以下程式得以实现:以基本句式(kernel sentence)作为研究起点,依据数理递归法则设定句法转换的规则体系,并用原则和参数来统领这一规则体系。此外,为解决系统中语义与语法的非对称现象,TG引入“词库”这一概念,规定词库中具有一定音义与用法规则的词项将这三个组块联系起来。应该说,这一理论取向摆脱了之前的语言学研究沉迷于言语现象穷尽式归纳的“泥潭”,强调对语言知识性质、来源以及使用的探讨,开创了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Halliday等创立的功能语法(FG)继承了古希腊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学派以及欧洲功能主
义语言学的研究传统,指出语言学的研究是“揭示人们是如何通过意义潜势的选择来实现各种功能”(Halli2 day1994:xx),侧重对语义维度和语言单位纵聚合关系的考察。其理论要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语言是一种因使用而建立的社会符号,语法研究的任务是基于言语事实来解释语言何以被这样使用;第二,语言是一个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语音层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义层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三个又包括若干个特征性功能成分的元(或纯理)功能所构成;第三,语义和语法之间是一种自然的符号实现关系,语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是一个意义被编码为语词表达的整合过程。反映在具体研究程式上,首先要求列出可能的选择变量,并且指派给它们特定的语义功能,从“社会人”之间交际而非个体内部的角度来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成分表达的各种功能(Halliday1994:xviii2 xxxv)。显然,句式和语篇“功能”的明示成为FG探讨语义和表达符号间关系的重点。
洛阳出现诺如病毒疫情20世纪中后期,建立在第2代认知科学最新成果之上的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CG)和构式语法(CxG)等理论的总称(王寅2007)。其中与TG 针锋相对的CG倡导将音系和意义(或功能)配对的象征单位(或构式)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构式及之间的规约性关系形成了整个心智语法知识网络体系。心智语言知识是基于使用而建构而成的,并经由一定频率语言用例而获得规约性;“规则”在本质上是包含了音系、语义、句法等属性的“构式图式”(constructional sche2 ma),并作为模板允准新的用例产生(Langacker1991/ 1999/2008);言语生成并非遵循一套抽象的规则体系,而是处在语言社
团中的使用者凭借范畴化能力、类推联想能力等认知加工而成;对范畴化过程的描写是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一般路径(Langacker2008:222)。
综上,句法自足和自治观决定了TG试图用概括性、形式化的规则来描写“普遍”心智语法和解释无限的语言创造性适用,其语法模式体现为简约化、演绎式和自上而下的。FG认为语法本质上是语义系统功能的实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选择哪种语言系统形式是由要实现的社会语义功能来决定,据此设立的对选择的限制和规定则成为FG的主要模式。CG指出心智语法在本质上是符号性的(sy mbolic),其语法模式是非演绎式和自下而上的,对语法结构的描写不能脱离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马玉蕾、陶明忠2007;袁野2007)。虽然国内外对上述三种理论比较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但以特定语法现象进行比较的文章却并不多见。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对于同一类的语法表现,不同的理论范式究竟作出了什么样的描写和解释,这些结论又为我们把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3.三种语法理论视野下的英语双宾句式
双宾句式是英语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形式和意义特征。一方面,其形式
“S VNP
1NP
2
”相对固定,且句式变体多为由介词to/with/
for引出的名词短语替换NP1位于句末;同时语义类型也较易划分,通常表示“给予”、“能愿”或“授命”等有限的语义类型。在三种语法理论中,英语双宾式中句法和意义的属性均是其中的热点话题(黄昌静、邵志洪2006)。
3.1TG对双宾句式的研究
TG框架下的双宾研究主要关注双宾句式的推导和转换、双宾句中名词性成分的赋值和派格,以及其中动词对句式的语义贡献等三个方面。考虑到最简方案(MP)在TG发展历程中的分水岭地位,我们将TG的相关研究分为两个阶段。MP之前的研究步骤是先指定基础结构,然后运用推导或转换规则来得到双宾句式;之后的研究则是以词库信息作为句法运算的输入,辅以语段合并操作来解释双宾句式的音义接面问题。
第一阶段对双宾句式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当属Lars on。Lars on指定与格句式John sent a letter t o Mary是基于“主语”a letter、“宾语”(to)Mary的深层类小句短语(clauselike VP)(1a)推导而来(Lars on1988:335291/ 1990:5892632
)
双宾句式是由上述与格结构经过“被动化”操作使得名词短语移位而实现。Larson提出了“论元降位规则”来规约名词短语移位的操作机理,即“如果а是X’指派的题元角(θ2role),那么а就可能会被指派到本来是X’的附加语位置”(Lars on1988:352)。通过“被动化”操作,本被指派为间宾的题元角被吸释于被动深层结构中并留下空位(e),由于“论元降位规则”的允准,本作为直宾的题元角可被降位赋至附加语位置,如此操作使得深层结构中缺少被赋角的“间宾”(NPe),动词短语的“主语”位置因未被指派题元角而留空,间宾Mary上移至主语位置;同时send被提升而拥有句核地位(见图1),双宾结构表达“John sent Mary a letter”由此生成
 图1.双宾句式的结构性表征(Lars on1988:353) 1995年Chom sky提出最简方案后,TG学者在双宾句式的研究中取消了D结构和X阶标层级操作,假定由包含音系、语义、句法特征的词项所构成的词库为句法运算提供基本信息,句法推导转为以语段为单位从右至左进行语段间层级和动态的合并操作(Cho
m sky2000: 13;2005:1222)。结合何晓炜(2008)相关进展,以下概述出“John sent Mary a letter”双宾句式中的合并操作过
程。词库中词项send的句法特征提供了该双宾句式的句法成分要件,图1的层级关系表明NPi(Mary)统辖NP (a letter),符合双宾句式内名词短语的结构性配置;它们与V(send)合并形成VP语段,再与V’所允准的角合并实现该句式整体的结构性配置;双宾结构的传递性语义特征值在进入句法推导前已经确定,并允准间宾的题元角为“目标”或“来源”,因而NPi(Mary)被赋予“目标”角;并被派以间宾这一结构格,动词赋予NP “受事”的角及直宾固有格;如此,词库中的词项信息,利用语段合并和赋值派格最终生成“John sent Mary a letter”这一特定表达。
3.2FG对双宾式的研究
管妖妖的风花雪月FG的代表人物Halliday(1994:106261)将语言使用者参与的体验划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类,认为小句是“参与者”在一定“环境”中对现实世界体验识解“过程”的语言实现。双宾句式作为一种英语小句,符合元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属性,其中过程、参与者、环境等要素可被视为这一及物性概念的细化。
功能语法从“参与者中的受益者”入手,探讨了双宾句语义实现与句法表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物质过程中,受益者要么是接受者要么是受服务者(client),前后两类参与者角在句法上可以分别通过介词t
o或for的使用加以区分,两种语义角的差异在于所受之物在过程中是被创造抑或被提供的某种服务,如“He p layed Mary a tune./He painted John a p icture”中的Mary和John则是受服务者。在言语过程中,受益者是指称被言说对象,如“John asked Mary a question”中的Mary则是受益者或接受者(receiver)。接受者也会出现在含有致使义的言语过程,例如He convinced/persuaded/showed John that2等用例中的John;在关系过程中也会包含受益者,例如“She made hi m a good wife/It cost hi m a p retty penny”两例中的hi m同为受益者(Halliday1994:1442 146)。
3.3CG对双宾式的研究
认知语法学者对双宾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双宾构式图式的来源以及该构式与动词(新)双宾用例之间关系这两个方面(Langacker2008:244255)。首先,包含give/bring/sent等转移类动词的言语事件在高频使用中,含有音系、语义、句法结构等属性的冗余信息结构逐步得以提取和贮存,并浮现为双宾构式图式[TRANS2 FER NML NML],这为诸如“She gave hi m an app le/Tell me a st ory”等双宾例示提供了共同的概念内容。其次,言语用例表明双宾句法格式还被用于例2中。
(2)a.She made hi m a cake.
b.He wr ote me a check.
c.I bought hi m a clock.
对这些从词项义组合和句法规则层面无法得到充分解释的用例的关注一直是TG之后语法理论的特(Goldberg1995;Cr oft2001)。例2与典型转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受者获得了本不属于主语控域内的事物。但需注意的是,例2中动词都有例3中的更为基本的用法。
(3)a.He made a kite.
b.He wr ote a check.
c.I bought a cl ock.
此类动词的基本用法已经固化为心智知识网络中的构式,这种典型双宾构式图式与创造类图式的通过范畴化扩展关系整合起来,基于一定频率言语用例,具有创造义、准备义动词双宾例式属性的扩展双宾构式图式得以浮现。在这点意义上,[TRANSFER NML NML]是典型成员,而创造类双宾构式图式则是相对边缘的成员。随着创造类图式的进一步固化,它又会允准更加“边缘”的用例生成,基于言语使用又会浮现出新的构式图式,我们也因此能够理解和核准例4中的句子。
(4)a.She sculp ted hi m an elephant.
b.Skin me another cat.
c.
I stole her a diamond ring.
  图2.基于范畴化过程的双宾构式(Langacker
2008:247)
图2是CG对双宾构式扩展范畴化过程的描述。其中上方框表征转移类[TRANSFER NML NML]构式图式的成分概念结构及概念要素间的对应关系,下方框代表例2中的动词图式,表征了射体(tr)做了某事使得界标(l m)成为射体控域内的事体这样的言语事件。在这个阶段,创造类动词的双宾用例并非典型双宾图式的例示,上下框之间的虚线箭头表征了这种扩展的范畴化关系。因为这样的范畴化关系还未固化成构式图式或语言单位,所以左侧连接上下框的是圆角框。这种范畴化关系多次被激活后,创造类动词就被用做转移类动词,新的转移类构式图式就浮现并固化下来。由此可知,一个动词具有某种新义项是因为其百科性语义内容在特定情景框架下被联想激活,并多次使用固化成规约性的语言单位。正是经历类似基于使用的范畴化过程,使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庞杂双宾构式网络才得以建立。
反思三种语法理论对双宾式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至
少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第一,如何看待和处理双宾句式中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规则之间的关系,构成TG 、FG 与CG 等理论流派分野的基石。第二,双宾句式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或概念结构间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这使得TG 理论难免出现社会统计学中的“第Ⅰ类谬误”,即高度抽象化的转化和合并规则无法对言语表达中细繁语义作出解释;而对于语义驱动的理论而言,所有符合特定语义关联的词项组合不一定都能形成合法的表达,即无法避免“第Ⅱ类谬误”的发生。第三,从TG 到FG 、再到CG 的
演进历程,不仅受到了语言智能化应用需求的推动,同时也与后现代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密切相关,三种语法理论的背后,无不折射出唯理论、经验主义以及现象学和体验哲学的智慧。
4.从句式到构式的理论进路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非言语,语言作为既具任意性又具规约性的符号系统有着内在的秩序和整体性(Saussure 1959:6220)。依照人类语言知识获得的特点,本文认为对语言的整体性描写可分为下图中的四个环节或流程
图3.语言知识习得和信息传递过程简析
上图中的圆角外框表示整个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环和调变的过程。我们以对应标注的方框来表征
TG 、FG 和CG 对言语事件过程的不同研究倾向。TG 假
设语言能力是天赋性的,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需要在语言环境中实现“苏格拉底式”的触发和诱引,这一目前无法被证实或证伪的假设隐化了言语事件源于外界和对外界的感知这两个环节;为实现对“语言何以生成”和“组词何以成句”的解释,研究的逻辑起点必定为基本句式;之后自足性句法、音系等规则结构的设定,以及词库和连接规则的建立,都可被视为构建“用有限规则来生成无限语句”普遍语法体系的必要步骤。FG 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符号性特征,这必定会考虑到加入认知维度并侧重言语产生和理解这三个环节,而交际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过程中,语句就是FG 理论中自然的研究单位,同时也能以形式化符号来表征并用于计算机的切分和生成。如果说从TG 到FG 体现了描写和解释语言的发展趋势,即以语法结构描写转向语义结构的描写,那么CG 真正让语言学的研究又回归了“索绪尔传统”。CG 坚持心智语言体系的建构与人类的感知、范畴化、类推、联想等认知能力密不可分;对语言系统的描写无法“任意”切断对外界体验、认知加工及言
语产生这几个不可缺省的环节。具有心智化属性、并蕴含音形义和功能属性的构式较之以往的句式,更加适合于作为整个心智语言体系的结构性描写单位。
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研究对象由“句式”向“构式”的演进,体现了各流派如何看待和处理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子系统间关系。TG 将音、义、句法视为独立的自足子系统,因而它们之间接面问题的解决成为TG 的首要任务,从最初的由深及表的句式转化规则,逐步“简化”为最简方案来为言语的音义接面提供更为精细和高效的句法运算,继而对整个语言知识体系充分性描写和解释。FG 突显了语言符号系统的社会属性,构建了以语义为驱动从而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研究程式,并在语篇研究中具有当仁不让的解释地位(魏在江
2007)。CG 认为对语言的结构性描写,既不能陷入以语
法范畴和运算规则来描写语法结构的“循环”,也不能通过设定其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简单的函数关系来到答案;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存在于语言知识这一复杂的心智化网络之中,包含了音形义功能等信息的“构式”则成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最“自然”不过的基本单位。
5.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从“句式”到“构式”的演变,并不意味着以认知语法或构式语法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超越了形式主义语言学。TG 、FG 和CG 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语言系统所进行的结构性描写,都有助于我们更加
全面地认识语言这一复杂系统。同时,语言学理论大厦的构建远不如伽利略所言的自然界那么完美,一个理论在解决了部分之前不曾克服困难之后,往往又会带来新的问题。TG 有力推动了语言的智能应用,但无法对语言体系作出全面和系统的概括,反复添加或修订的词库和原则终将导致与语言学研究初衷的偏离。FG 从语义出发来解释语言的使用,无疑将语言的结构性描写推向更加深入的层面,但用不可观察到的意义来解释可观察到的“意义实现”终究无法回避溯因推理中或然性的诘问。而对构式最初来源做出解答,以及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机制的考量,是广大认知语法学者未来急需解决的课题。
不容忽略的是,英语、汉语等绝大多数自然语言都经历了漫长的语法演化过程。当今语言学界大都侧重于共时性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规约性语言知识形成并得以固化的源头和路径。未来研究中,如何实现对语言结构由静态性描写向动态性描写的转向,本文关于句式向构式演进的探讨或许将为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Chom sky,N.Lectures on Governm ent and B inding [M ].Dordrecht:Fo 2
ris,1981.
(下转第18页)
[8]Langacker,R.W.Gramm 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2
t on de Gruyter,2000.
[9]Nattinger,Ja mes R.L 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2
f 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Tayl or,R.Cognitive Gramm ar[M].New York: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1]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8):125.
[12]马 真.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A].中华文
化传播任务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62208.
[13]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942102.
[14]任庆梅.构式习得认知心理机制诠释研究综述[J].外国语,
2007(6):39243.
[15]谢 樱.表程度的“A得C”构式分析.学术交流[A],2007.
[16]熊学亮,湛朝虎.从P D形式观测双宾构式中的动词[J].外语教
学,2009(6):124.
[17]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6211.
[18]朱 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构式的认知研究”(07BYY00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构式语法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07C607)和湖南省高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资助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23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云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和英汉语言对比。
刘芬,邵阳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
新型太阳能热水器钟点丈夫收稿日期  2009210216
责任编校  王和平
(上接第13页)
[2]Chom sky,N.The M ini m alist P rogram[M].Mass:M I T Press,1995.
[3]Chom sky,N.N e w Horizons in the S tudy of Language and M ind[M].
Cambridge/Ne 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Chom sky,N.Three fact ors in language design[J].L inguistics Inquiry,
2005(36):1222.
[5]Cr 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 ar[M].Oxford:Oxford Univer2
sity Press,2001.
[6]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 arApproach to A rgu2
m ent S 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7]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 ar[M].Lon2
don:Edward A rnold,1994.
[8]Langacker,R.W.Concept,I m age,and Sym bol:The Cognitive B asis of
Gramm ar[M].Berlin:Mout on de Gruyter,1991.
[9]Langacker,R.W.Gramm 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2
t on de Gruyter,1999.
[10]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 ar:A B asic Introduction[M].Ox2
f 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1]Lars 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 on[J].L inguistic Inquiry,
1988(19):335291.
[12]Lars on,R.Double objects revisited:Rep ly t o Jackendoff[J].L in2
guistic Inquiry,1990(21):5892632.
[13]Saussure,F.D.Course in General L inguistics[M].Trans.by W.
Baskin.Ne w York:Phil os ophical L ibrary,1959.
[14]何晓炜.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外
语,2008(1):1213.
[15]黄昌静,邵志洪.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研究[J].外语教
学,2006(6):19223.
[16]马玉蕾,陶明忠.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J].外语教学,
2007(1):40244.
[17]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8]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
持[J].外国语,2007(2):29236.
[19]袁 野.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J].外语教学,2007(3):
3624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四川大学2008年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JJX M200810)资助。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作者简介:郭霞,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句法学。
收稿日期  2009210216
责任编校  孙 毅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3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2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研究   语法   语义   构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