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话剧史》讲义

《中国当代话剧史》讲义
作者:韩莓博士
第一讲  建国初话剧主潮
一、建国初话剧主潮形成溯源
主潮:革命的现实主义——无冲突论——反冲突论
溯源:
1、社会问题剧
五四时期引入社会问题剧,在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大力推崇下,在洪深、欧阳予倩等人的积极实践下逐渐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潮流。
2、普罗戏剧
崛起于1928年,1930年左联戏剧家联盟成立使之达到高潮。交聘
普罗文艺标榜无产阶级的和民众的文艺。普罗戏剧强调建立民众自身阶级的戏剧,试图建立写实和写意相融合的民族新戏剧。严厉批判除现实主义戏剧之外的所有“小资产阶级流派”戏剧,批判的对象包括浪漫主义戏剧和纯艺术派的戏剧。
批判的后果:
一是确定了斯坦尼体系在我国话剧界的主导地位。
(有关斯坦尼体系理论介绍参考“戏剧表导演理论课程”内容。)
二是对话剧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斯坦尼体系表导演理论与普罗戏剧的狭义现实主义倡导相吻合,因此受到推崇。但独尊斯坦尼体系,使得别的流派,如浪漫、写意、超现实等都受到打压,由此,我国20年代话剧初始时期的活跃局面渐归沉寂。
阿穆尔3、苏联话剧界(文艺界)的论争
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文艺界自由而宽松。战争结束后,在斯大林高压政策之下,一切发生了改变。
原因:
阿赫玛托娃:贵族后裔,诗人古米廖夫的遗孀,极端唯美派诗歌派别——阿克美派成员。代表诗集《黄昏集》、《玫瑰园》等。因其诗歌常抒发个人情感而没有着重写战争与爱国主义,被指责为“散漫和自由主义倾向的代表”。
左琴柯:革命者出身,曾参加红军与白匪作战,复员后开始创作。幽默故事集《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1943年发表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因作品流露出的悲观情绪受到《布尔什维克》杂志的严厉指责,1946年发表在《星》上的《猴子历险记》被称为是有影射意义的作品。
     
批判:
苏共关于文艺界的第一个决定《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主要针对两杂志刊登自由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作品。
1946年8月14日,苏共中央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上述二人的作品进行了凌厉的批驳。
            阿氏:与我们人民无关的空洞无意识诗歌的典型代表。
            左氏:早就专门写作空虚的,无内容的,庸俗的东西,专门宣扬腐朽的无意识和缺乏政治的言论,想使我们的青年走入歧途并毒化他们的意识。美国地震台网
受此影响,文艺界搓背式大批判运动自上而下展开。
苏共作出《关于剧场上演剧目及其改进办法的决议》,规定剧场必须上演苏联作家现代政治主题的剧目为主,剧作家必须以“宣传政策”为己任。
        结果:
            苏联战时形成的“自由的爱国主义团结和欢娱”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无冲突论时代开始。文艺界到处充满了理想主义、个人崇拜、粉饰现实和歌功颂德的作品。
            戏剧界倡导“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值得讲到否定的现象,应该只表现肯定事物。”其结果是没有揭示本质矛盾的作品问世,没有内心独白,没有讽刺作品,没有现代意识作品和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状态的作品,只有表现好人好事的作品。
代表作:《曙光照耀莫斯科》。
“你可以在公墓里到苏联剧院,在苏联剧院里到公墓。”
           
        反拨: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同年同月,法捷耶夫在作协理事会上指出无冲突论的荒谬性。《真理报》发表《进一步提高苏联戏剧创作水平》的文章,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要求作家积极地干预生活,深入研究现实,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由此,苏联文学出现三种形态:
解冻文学:名出爱伦堡长篇小说《解冻》,1955年发表,第一次正面描写苏联政治斗争,
反思斯大林问题,以冰河解冻喻意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反官僚主义文学:将反思的对象从政治问题扩大至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代表剧作是佐林的《客人》。
人性人道主义文学:从人性与人道的角度对既往的问题进行反思,是在前两者之上的深化。代表剧作是别尔戈内茨的《忠诚》和罗佐夫的《雁南飞》。
           
二、建国初话剧主潮描述
描述:以现实主义为主,受苏联文艺影响,国内左倾思想影响。
表现:医学保健
1、引入苏联战后文艺观,颂扬文艺一统天下。
2、引入苏联话剧多种(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对我国的话剧创作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苏洛夫《曙光照耀莫斯科》连续上演2150场。
情节:
老战友,新冲突
谢列平:热情支持新事物的党员,支书
卡碧特丽那:思想保守,居功自傲的厂长
      模式:
保守——革新
            中国模拟作:《在新事物面前》、《考验》等。
            延伸发展:公式化、概念化
模式概括:
戏剧舞台上以工农兵为主。
          工人剧本:先进——保守
          农民剧本:入社——不入
          部队剧本:敌军——我军
          (刘川概括)
从主题出发材料
有天下第一行书从概念出发创造典型人物
日本五节句从思想性出发解说政策
从宣教目的出发等同于教科书
(丁玲概括)
3、影响过程
第二次文代会,周恩来提出创作的重点在歌颂,要写好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理想人物。
周扬指出歌颂工农兵是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
描写时代英雄的作品一窝蜂出现,以独幕剧创作最甚。先进人物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
田汉指出,先进人物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显著地位与领导作用,不能不要求我们的创作服从生活发展的规律,使他们在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
“典型—本质论”和“典型—政治论”将文学创作的典型化与哲学、政治学的抽象性、代表性混为一谈,导致图解政治、政策的作品泛滥。
1953年之后,随着苏联对斯大林时期文艺创作问题的反思,一些揭示社会生活阴暗面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来,如西蒙诺夫《这里的日常生活》、爱伦堡《拖拉机站长与总农艺师》等。
国内通过第一次话剧观摩大会对戏剧创作的得失进行了总结,掀起了反无冲突论的热潮。
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出现。
反右斗争开始,一切回到原点。
4、斯坦尼体系成为中国话剧界学习的唯一范本
斯坦尼体系是作为诸多话剧表演与导演理论中的一种进入中国的。建国前,不少剧作家和导演,如焦菊隐,都是该体系的热情介绍者。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2:2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813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戏剧   苏联   作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