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

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梁晓声>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黑泽明的电影风格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故都的秋》,将“故都”——北平特有的景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它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犹如置身在图画当中。
span80
    高中时学过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对北平的街巷感到非常熟悉。因而,这篇课文也就很快被我理解了。那是一个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丹桂飘香,我与朋友去逛庙会,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卖书的小店,随手拿起一本曹禺的话剧《雷雨》来看,在不经意之间瞥见了书封面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故都的秋》。顿时,仿佛又重温了那《骆驼祥子》中的一幕。也许是英语课文比较多的缘故,加上以前学过曹禺的《雷雨》,所以就更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对于翻译的质量自然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里想谈谈对张培基译文的看法。
    我曾对照原文和此译文进行了比较,发现差别并不大,难分伯仲。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译文不可能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那样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而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这首先要求译文要注重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它必须用精确、简洁、优美的语言直接表述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地加工,使译文具有一种外国文学的韵味。为了体现译文的民族性,译文应保持原文语言的韵味。另外,翻译
时还要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学作品来说,主要涉及文化的移植问题;对于西方文学作品来说,主要涉及文化的接受问题。
    老舍笔下的《秋》不仅表现了北平特有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而且表现了北平人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可是,从整体上看,译文只停留在局部的、细节性的描写上。尤其是对老舍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翻译,没有抓住特点,使人感到太过于抽象,以至影响了译文的流畅。另外,在具体的词语运用方面也显得不够贴切。“雄伟、壮丽、宽阔、幽静”等这些形容词应该换成能够准确表现北平城市风光特的词语,这样才更符合北平的地域特点。
中国gps网    译文把作者对于北平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获得了极强烈的艺术享受。同时,文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帮助读者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我认为,张培基先生的翻译值得称道,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9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译文   北平   原文   翻译   中国   读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