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与意合:《想北平》张培基译本例析

形合意合:《想北平》张培基译本例析
作者:史雨嘉
来源:《文教资料》2018决策支持系统年第10
        要: 英汉话语组织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现象被认为是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特征。本文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赏析了张培基的译作《想北平》,重点讨论了译本是如何在衔接和连贯间进行转换的。研究发现,英译本最常使用的翻译技巧是增译连接词和把并列结构转换为主从复合结构。
        关键词: 形合 意合 衔接 连贯 《想北平》
        1.引言
        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其作品语言直白、通俗、精致、鲜活。文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老舍的散文题材广泛,贴近民众生活。在贫苦环境中成长的他,关注下层人民疾苦,其作品多从百姓视角描写百姓生活,抒发爱国情感。散文《想北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莫西沙星肺部感染的效果《想北平》一文语言质朴,结构自由开放,形散而神聚,是散文中的佳作。但是,将该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时,如果仍保留作品原有的松散结构,其译作的可读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汉语重意合,各分句之间的联系主要靠语序和内在逻辑关系体现。英语重形合,分句间的联系多通过外在的语法手段或者词汇手段体现。缺乏这些衔接手段,文章则如一盘散沙。因此,英译散文需特别关注形合与意合间的转换。评价一篇译文应多从这方面考虑。阿尔法氨基酸
        本文拟从形合与意合视角赏析张培基的译作磁卡原理Fond Memories of Peiping光影交错的时空,探析张培基的译本是如何处理形合与意合之间的转换的。
        2.形合与意合的概念界定
        英汉话语组织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受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影响,强调悟性,汉语形成了重内在隐含关系,以意统形的特点。相反,英语深受形式逻辑的影响,体现在语言上则是重逻辑语义关系外显,以形统意[1]。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在我国最早是由王力[2]提出的。之后,刘宓庆[3]、连淑能[4]和潘文国[5]等对此都进行过论述。纵观各家观点,对形合与意合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形合与意
合的区别仅仅是句子的连接方式不同,即主要表现在句法层面。而另一派则更倾向于把形合与意合视为话语的组织方式,即形合与意合的区别不仅在句法层面,而且体现在词法和语篇层面。相比之下,后者的视角更加广阔,因此理论更系统。如果仅仅将焦点聚集在句法层面,则会忽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片面不够科学。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基于刘宓庆对形合与意合的广义界定,即:所谓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速算与巧算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3]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98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形合   意合   手段   结构   作品   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