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作者:***
网络虚拟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
环渤海经济圈
        摘 要:翻译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才会对翻译起指导作用。翻译并非生搬硬套,字与字、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是在忠于原文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要义,再用本国语言予以描述。化境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的理想境界,要求译文在保存原文风味的基础上,语言上无生硬之感自然生动。本文通过赏析张培基的译文《匆匆》的赏析,感受了译者忠于原文基础上地道的语言,将散文《匆匆》的感情与意境表达很到位,呈现了原文情感以及语言特,没有露出译痕,值得学习与欣赏。
        关键词:《匆匆》;化境ttp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中国概念股
        一.化境
        所谓“化境”(Sublimation),就是剥去译文的外衣保留灵魂。化境就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原语所传递的信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语所传递的,但是世界又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到这两种语言中所对应的信息传递内容。译本实际上是译者根据原文进行自我阐述的过程,所以有些译本优于原文都是可能的。就像我国伟大的翻译家林纾一样,他是通过懂语言的人的描述进行再创作的,他的译本就符合中文的语言环境。
        把作品从原文转换成译文,既能生动流畅的表达出意思,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是化境。
bbv        二. 《匆匆》介绍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文章生动的运用一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时光飞逝,韶华不再,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抒发了作者无奈与惋惜之情。文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描述时光逝去不复返,又运用反问设问让读者进行反思。对于文题,作者并没有直接运用时间的字样而是用描写时间的“匆匆”表达出时间的流逝之快。
艾爵隐形眼镜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是“五四”运动落潮期。由于作者对现实十分失望无奈,但是作者却不敢堕落沉沦而是重整旗鼓,执着的追求。作者通过文字抒发无奈与失望的同时也反问自己与读者,我们该在世间留下怎样的痕迹呢?人生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有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都该有自己的追求。尽管现实世界充满坎坷不平,但只要我们不甘于平凡就不会“白白走着一遭”。全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1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98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文   作者   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