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科技强国

如何建立科技强国?、
诺贝尔奖看重的是该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的评价,它包括:现代科学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政府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等等因素。但是显然,我们在稳定持久的科技投入产出以及科研体制等等方面,还没有来得及顺应这一潮流。 
首先,在科技竞争力方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历年《国际力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也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科研费用更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无论从每年的科技论文总篇数看,还是选择科学技术的基础投入等指标,我国总体的科技竞争力现在仍处较弱水平,基本上与印度持平,不敌韩国,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在科研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申请,需要依靠三五年内就能取得成绩,但正如专家指出的,真正重大的发现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必须拥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国内的基础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今年春天暴发的SARS
疫情也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内科研队伍内部的交流目前还很有限,而且派别之争依然存在,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更为有限。
褐煤干燥
而在科研人才的储备方面,也存在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实,这就是优秀人才的出国潮。近几年国内一些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出国人数基本保持了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美国人不必做什么,只需在中国设置两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GRE,就轻轻松松把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也就是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收割走。这是2000年10月15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三年过去了,这种现状有所扭转吗?
不必否认,我们的确需要一次诺贝尔奖,这已成为中国人历久弥坚的一种情结。但是,如果我们依然不能理顺包括上述缺陷在内的一些关系,诺贝尔奖依然是梦。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不是因为诺贝尔奖,我们同样急需解决科研投入产生以及体制方面的一些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持久和良性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国运之所系,国民福祉之所系,社会进步之所系。这是最需要我们看清的,也许,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需要一次诺贝尔奖的真正理由。
本帖最后由 greenland 于 2011-6-8 20:51 编辑
  就这个问题,我想谈一点我的个人看法,以下观点只属于我个人。
1)诺奖需要时间  诺奖分为自然科学类,和平奖,文学奖。我只关注自然科学类,后面两个与意识形态和语言有关,你很难想象《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会不会保持原著的魅力!对于自然科学类,我觉得应该要时间的,我们大陆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过才近百年的事,中间经历了战乱频仍,的暴虐。而后者在国内造成了大量知识精英的失去,自然科学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而彼时国际上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极大地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一个样,七十年代又另外一个样子了”。我国的科学逐渐地落后了,记得武汉大学原口腔医院院长樊明文在八十年代初留学加拿大时发现,当时的课堂做的小型实验,居然是当时国内著名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差距可想而知。所以中国出不出科学巨擘和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而应该注意到我国科研人员所做的努力以及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科学的真正发展不过才三十年,现在的诺奖多数是奖励那些科学家三十年前的工作。
刘洪:重读钱学森学长“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感
刘洪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摘 要
  正确导向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使命,同时适应于国家建设的文化建设方针是必须立足我们国家大局。在钱学森学长百年诞辰之际,重读1993年钱学森学长“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文章,进一步讨论今天国人热衷的“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的话题,发现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尤其那些不为公众讨论和认识的严肃而又平凡的品质,“注重国家大局,国家决定做的事一定能做到”。这些平凡的知识分子品质,值得后辈不断思考、汲取营养。须藤元气
  关键词:正确导向的文化建设,钱学森,诺贝尔奖,国家大局,知识分子品质
  一、引言:2011年诺贝尔奖引起的话题
  2011年10月7号,作者访问爱荷华州立大学航空系胡辉教授,去航空系的路上经过材料系的大楼,正好看见一条标语,“祝贺该校教授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荷华州立大学学校主页上给出的一些介绍如下:(许多中文网站上有更详细的翻译)【1】
  ……谢赫特曼教授1941年生于以列特拉维夫,1972年从以列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该校材料学教授,他也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教授、美国能源部阿姆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1982年4月8日,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的”准晶体“原子结构打破了传统晶体内原子结构必须具有重复性这一黄金法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不断向他涌来。后来,谢赫特曼回到以列并和一名同事携手撰写文章描述他的发现。这篇文章刚开始也没有逃脱被拒绝的命运,最终于1984年11月面世,随后在科学界引起巨大涟漪。包括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在内的一些化学界权威纷纷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即便如此,谢赫特曼也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1987年,法、日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大到足
以被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结构,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体物质的看法,也改变了晶体的定义“。以前,国际晶体学联合将晶体定义为拥有”规则有序、重复三维图案“的固体,而1992年,该定义被修改为”仅仅是一种衍射图谱呈现明确图案的固体“。
  谢赫特曼教授回忆说,”当时,所有人都嘲笑我,但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教授公开说:谢赫特曼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鲍林确实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这次,他错了。“…… 正弦信号发生器>皮晓萌
  因为都属于工学院,航空系胡辉教授回忆说,”2004年他是和谢赫特曼教授同一批面试被录用到工学院的,一起参加新进教师的培训。为人很谦和,很普通。“同时发现,爱荷华州立大学和平时一样非常平静,学校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庆祝的小标语。平静的氛围使人得到的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
  (1)谢赫特曼教授非常平静的描述了30年前得到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
鲍林对他工作的评价,学校方和周围的同事也是非常平静的,很少有对鲍林的额外评价,只有一句”在这件事上,他错了“。也许此时此刻感受到的恰恰是科学的实质,”科学大师也会犯错误,但是人们很正常的看待他的错误,没有人怀疑他依旧是大师,没有人怀疑他的成就。当年年轻的谢赫特曼经历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后,30年后终被证明是对的。关键是爱荷华州立大学作为聘任方,7年前给予他很好的条件在大学任教,7年后也没有特别的官方评述,这份平静的表现也许就是美国文化对于科学及科学家的态度。“
  (2)谢赫特曼教授坚持了30年终于获得诺贝尔奖,再次证明了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持真理;同时在宽松良好的科学环境中,年轻的科学家敢于对权威说”No“,权威的科学家并不沽名钓誉敢于否定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研究成果,经过这样长期科学辩证,最终证明”正确的科学成果就是在科学家的长期质疑的坚持中成就出来,这样的科学家和科学成果是值得尊重的“。
  作为我自己以前理解的诺贝尔奖可能仅仅就是科学最高奖,狭义于某个最高评价形式,而非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而现在体会深刻的是诺贝尔奖背后 ”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成果和科学家品质“精神实质。从诺贝尔奖得主的谢赫特曼教授和鲍林教授的表现,我们看到很多基本的从事科学的品质,这些值得我们在正确导向的文化建设中思考。
  在钱学森学长百年诞辰之际,除了缅怀钱学长重要的成就,我们更应该仔细去发掘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其薪火传承,完成国家强盛的重要使命。重读1993年钱学森学长”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文章,发现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除了看到很多基本的从事科学的品质,尤其那些不为公众讨论和认识的严肃而又平凡的品质,‘注重国家大局,国家决定做的事一定能做到’“。
  二、钱学森学长关于诺贝尔奖的论述
  1、钱学森1993年关于中国人和诺贝尔奖问题的评述
  钱学森学长1993年12月28日,回信《现代物理知识》主编吴水清,论述了”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奖与我国无缘?问题“。(全文见附录)。其信中明确的意见其中主要三点是:”1、中国人决不是没有做物理基础研究的能力,如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在国外都曾做出出的基础物理研究;2、人民中国的人得不得诺贝尔物理奖关键在于国家建设的整体方针政策。在我们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国家决定做的事一定能做到;3、当我们的生产技术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还不需要去开拓未知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基础
研究成果。当然,要会利用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自己也得做基础研究才懂得此中底细,所以我国今日的基础研究的国家目的即在于此,而不是去抢诺贝尔物理奖。情况到下个世纪中叶,可能会有变化,这是大局。我们考察国家问题必须从大局着眼……“
  图1  钱学森致信《现代物理知识》主编吴水清原文【2】
  2、关于钱学森学长与诺贝尔化学奖的其他话题
GRAPHICALABSTRACT  (1)关于钱永健教授获2008诺贝尔化学奖奖的述评
国际民航组织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钱永健教授,引起华人世界的广泛关注。钱永健引起华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是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化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关于报刊报道不断的提及钱学森的堂侄问题,叶永烈先生在其博文中给出非常明确的科学说明。【3】其文中部分精彩论述说,”科学的本质是革命的。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只承认奋斗,不承认世袭。不论出身豪门还是出身清贫,科学从不追究你的“家庭出身”,不讲究资历、祖籍,而只是考虑你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科学是铁面无私的“包公”,
是正直、公平的。事实上,那些登上科学宝座的科学巨匠们,出身卑贱者远远多于出身高贵者,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无世袭。以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为例。虽然母女俩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伊伦·居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绝不是母亲那里“世袭”得来的。小居里夫妇于1935年双双荣获诺贝尔奖。如果说,小居里夫妇从居里夫妇那里继承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继承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遗产!“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4:2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9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学   国家   科学家   科技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