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列奥·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理念

吳血做青*1•兗
浅析列奥-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理念
□杨济瑜
摘要:列奥•施坦伯格是一位对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界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施坦伯格最初以图像学艺术史家的身份活跃在艺术理论界,直到20世纪中期,他的研究兴趣才转向当代艺术批评。也就是在这之后,施坦伯格发展出一种以现代图像学著称,采用多元、多角度分析画面的全新方法论。
关键词:列奥•施坦伯格现代图像学西方艺术批评
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
图像学作为一门西方艺术史学传统,可以追溯至古罗马的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一书中对图像所作的主题讨论。而后在16世纪时,图像学手册在艺术家间的广泛应用使这一学科变得更为全面[1]o但是在当下,提到图像学时,欧美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对图像学的研究成为了西方艺术史学中无法绕开、必须回应的一部分。
绝对大牌
潘诺夫斯基对图像学的定义基本上采用了切萨雷•里帕在《图像学》中的界定:“图像学是排斥其他任何不相关的东西,主要是单一的处理图像的问题,即标示出那些与图像所呈现内容不同的东西(比如说’美’的图像)。”但是潘诺夫斯基的理论在里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在《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一书的导论《图像志与图像学》中,他将这一定义推进到具有三重意义系统的概念,为分析视觉图像的形式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结构[1]o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第一层系统为前图像志描述,是对画面表面构成的分析,从属于艺术的问题;第二层被称为图像志分析,从构成画面的形象、故事等入手,解释故事内容、人物来源,涉及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第三层是图像学阐释,是对画面的本质意义、图像风格的历史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挖掘更深的图像意义。在如此的三层系统中,每一层的意义层层递进,解图需要运用到的知识逐层递增,对于每一层的理解也需要运用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潘诺夫斯基的这套三层意义系统升华了古典图像学,并为之后图像学在古典艺术史教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其所著的《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描述普桑经典作品的文章《〈甚至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普桑与挽歌传统》中,可以窥见潘诺夫斯基是一位极为出的图像学分析艺术史学者。对古典传统的熟悉使潘诺夫斯基可以游刃有余地先从历史介入,介绍艺术作品的来龙去脉和同一主题下的相关作品。随后,他在细致地刻画画面的意象时,带入画面的象征意义,并逐一地挖掘意象背后的历史传统,力图使一切清晰可见。然而潘诺夫斯基又以一种非静态的渐进式风格写作,使读者难以察觉到文章背后涉及内容的复杂与深厚“在一件艺术作品中,’形式’
不能脱离于’内容’:彩与线条、明暗、体面地排布无论在视觉上多么怡人,都必须被理解为传达着超乎视觉的意义。”在他的观念中,形式应为内容让步、服务于内容,对一幅画的解析最重要的是图像学相关的内容意义,而非画面表征的意义”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观点与当时罗杰•弗莱等艺术批评家支持的形式主义分析大相径庭”在形式主义大为流行的20世纪的批评界,艺术批评家看重笔触与画面的构成,却对画面背后的意义毫不关心”视觉图像的内在传统意义与现代的外在形式之间的矛盾似乎变得不可调和”就在此时,施坦伯格带着他的现代图像学给出了答案,他继承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却并没有拘泥于此”
施坦伯格反对当时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的形式分析,并在《另类准则:直面22世纪的艺术》中对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美国形式主义批评思想提出指责”同时,这本书中也收录了其他的一些施坦伯格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析,他的文章大多篇幅简短但字字如珠玑,所作的唯一长篇著作《〈阿尔及利亚女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毕加索》也仅110页,同时,施坦伯格本人还在这篇序中请求读者的原谅,原谅这过分长的文章”他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艰苦探索,对我来说令人狂喜,但对读者来说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4从“狂喜”二字中足以看出施坦伯格其人对探究艺术背后意义的痴迷”这一“吃力不讨好”的长篇描述的是毕加索的名作《阿尔及利亚女人》,在书中同样写毕加索的还有另外一篇简短的文章—
《毕加索的窥寐者》”同样作为探究毕加索的文章,《毕加索的窥寐者》一文更可以作为施坦伯格的短篇代表作,人们可从中一探施坦伯格的写作魅力,以及他是如何轻松自如地在艺术作品中运用现代主义图像学理论的”
二、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
在《毕加索的窥寐者》一文中,施坦伯格明确指出在1904年,毕加索所作的《自画像》与《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是一系列源自西方传统绘画“寓言式变体画”的序幕”这些不同形式的窥视者与沉睡者,不仅仅是观者表面所见的画家本人与他的模特”在更深层次上,施坦伯格指出,这一系列看似新颖的形式来源于古典的主题”一个年长的男人偷窥熟睡的宁芙的场景—
—涉及观看与渴望的场景一一是西方艺术传统的一部分,在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中都是如此1]”这句话直白地告诉读者,现代艺术尽管形式新颖,但从来都不是靠画家的凭空想象诞生的,而是建立在之前的大师开辟的传统基础之上”在进一
84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步分析画面具体的单个形式时,施坦伯格也反复指出,画面中“斜倚的裸体”“斜倚的姿势”皆是古典时期
das既有的发明,只是被艺术家以戏剧化的手法化为“既是表面又是深度的荒谬感”,让观者感到陌生,误以为是新的形式,破解了格林伯格认为的现代 主义是大师的对立面。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他对艺术形象的各种探索也具有深厚的西方再现传统。施坦伯格使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手段,一边分析一边指出画面自古有之的主题和画面背后存在的“古典时代的祖先”,是安格尔,是梦幻岛的石雕遗存,也是永远年轻的阿卡迪亚。
在分析完画面的具体内容后,施坦伯格再次回到对作品主题的解析上—
—观看者与熟睡者。他指出这类主题最初在古典艺术中往往代表了偶遇或艳遇,为此,他一连列举了宁芙与萨提尔①、恩底弥昂与塞勒涅②、狄奥尼索斯与阿里阿德涅③这三个在古典绘画中被反复书写的故事叫之后施坦伯格介入对历史的考究,指出同一主题随着时代的改变,其表达的内容也有所转变。同样的,观看者与熟睡者这一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复杂化。文艺复兴之后,观看者此时的身份不再是观看者,而是变成了入侵者,因此,画面描绘的内容往往变成了墨丘利与阿尔戈斯④等具有侵略性的故事。施坦伯格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都是为了表现由于毕加索在古典艺术上的极高素养,他对主题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够描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画面。毕加索的画面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深厚的古典根据,只是隐藏在现代形式之下,难以让观者辨认。
施坦伯格没有只停留在对画面的考究上,他也探究毕加索本人,结合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这与格林
伯格无视历史背景的批评不同。这些看似与作品本身不相干的事件,确实是作品中秘而不宣的一部分,都是艺术理论家应该关注和挖掘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意识到要想了解一幅作品,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同时也得关注画家及其所处的环境。在这一层面上,施坦伯格从文学、科学、历史以及若干回忆录的记叙中寻毕加索对于绘画的观点与理念,如同解谜一般地拼凑、再还原毕加索作画的动机。与古典绘画不同的是,现代艺术家更为自由,因而他们的作品掺杂了更多本人的因素。毕加索的画作也是他本人的回忆与隐秘内心的体现。而这似乎又到了精神分析的层面上。
施坦伯格并非只是一名纯粹的现代图像学支持者,这与他开阔的视野有关。学生时期,施坦伯格支持由当时英国的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确立的形式主义原则;成年后,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文艺复兴时期,探索那些隐藏在艺术中人类情感、动机及其隐喻式再现后来,施坦伯格坦言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形式主义。在《毕加索的窥寐者》中,从来都不是只有图像学分析的存在。在文章的开头,施坦伯格便使用了形式分析的手段:“微暗的蓝墨水弄平了他的杯子与头发。他那冰冷的阴影与她的明亮形成对比;他坐着的样子则与她平躺着的姿势形成呼应;他那硬朗的身躯又与她敏感的肌肤构成强烈的对照。”“'阴影”与“明亮”、“坐着”与“躺着”、“硬朗的身躯”与“敏感的肌肤”这三重对比,与形式主义的手段别无二致”此外,施坦伯格在文中会插入 大量对画面形式的描述与分析,字里行间透露出其颇深的文学素养。
南海区渔政局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说,施坦伯格仿佛不是一位艺术批评家,而是一位强有力的文学家,他以令人难以抗拒、回避和有别于他人的姿态立于人们面前,对画中的故事侃侃而谈”他既是图画的表述者,又是内容的叙事者”他认为,形式与内容不是非此即彼的事,他关于现代主义或古典主义的著作是形式与内容二者的结合这一思想上的多元论观点也难以分开”
施坦伯格对毕加索的这种研究手段奠定了现代符号学艺术批评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后现代主义与视觉文化研究开启了序章[0]”汤姆•沃尔夫在《画出来的箴言》一书中对施坦伯格下了定论:当21世纪的人们回顾上个世纪的美国艺术,介绍对时代艺术有重大影响的三位人物时,将不会是其他的现代主义画家,而是施坦伯格与抽象表现主义发言人格林伯格、罗森伯格[11]这三位艺术批评家”由此可见,即使是在22世纪,施坦伯格对批评理论的影响也已经使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位会被历史记住的伟大艺术理论家”
注释:
①宁芙,古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的自然女神”萨提尔,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森林神,以好著称”
反渗透
②恩底弥昂,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牧羊人,常年于小亚细亚拉塔莫斯山中牧羊和狩猎,由于与月神相恋而受到宙斯惩处”塞勒涅,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之神”
③狄奥尼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阿里阿德涅,克里特岛的公主,在经历百般挫折后与酒神结为一对”
④墨丘利,古希腊神话里对应的是赫尔墨斯,商业之神”阿尔戈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在睡梦中被墨丘利斩杀”
参考文献:
美)安妮•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徐佳,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1.
(美)唐纳德•雷普齐奥西.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易英,王春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31.
[3](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28.
[3][3][3](美)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刘凡,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俄)尼•库恩.希腊神话.朱志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3.9.10]沈语冰.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7—139,177.
91((美)汤姆•沃尔夫.画出来的箴言:艺术理论的现代臆造3..潘泓,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23.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张瑞
8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88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图像   画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