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
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刘淑莲和胡燕鸿 (2003) 研究结论表明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现金分红也与公司投资机会有关,相对来说,传统行业现金分红高于高科技行业。
    伍利娜等 (2003)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本规模、流通股比例、大股东中证券投资基金个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接近配股达标线区间(6%,7%)、上市公司年限、上市公司当年是否发放股票股利或进行股票转增,均是“异常高派现”的显著影响囚素。
    袁大荣和苏大红(2004)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与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上市年
限显著负相关,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正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的超能力派现行为。泡沫混凝土配合比
    李增福和唐春阳(2004)研究发现:行业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具有显著的差异。
    上述研究只是分析影响发放现金股利的囚素,很少涉及现金股利与股东利益关系。有此文章偶尔从大股东角度出发,认为现金股利是大股东转移资金或者现金股利是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工具。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与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关系怎样,这此研究都没有涉及。
  (伯努利方程其余部分略)
来源:(叶护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06年第1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述评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RBC),通常又叫做随机动态一般均衡理
论(Stochastic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SDGE),或简称动态一般均衡理论(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DGE)。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试图在所有行为人都是理性最大化者的竞争性一般均衡框架内解释经济波动,认为经济波动来自无摩擦的、完全信息的竞争性经济中的真实冲击,协调失灵、价格粘性、货币政策和政府政策对于解释经济周期通常不是必需的。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内研究名义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实务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松籽油    1. RBC的起源与理论背景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家们关注宏观经济短期稳定问题,强调旨在稳定经济的积极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基于IS/LM-AD/AS建立起来的大型结构宏观计量模型得以建立和发展,以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短期微调的经济政策提供定量依据。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过分强调短期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质疑。罗伯特·索罗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使经济学家从关注短期波动问题转为关注长期经济增长问题。(2)“卢卡斯批判”使得建立在理性人和市场迅速出清的新古
典假设之上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被引人和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开创性论文(1982)中引入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来源来解释经济周期。
    (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积累是收益递减的,得出结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人均收人的增长就不可能维持。RBC理论家认为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将新古典增长模型引人一个技术进步的随机过程,就构成RBC的基本框架。由于将产量波动本身视为行为人最优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产量对光滑的、确定性趋势的偏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放弃了传统宏观理论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区分,将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
    (2) 卢卡斯批判。卢卡斯 (1972) 对基于 IS/LM-AD/AS建立起来的结构性宏观计量模型中参数不变的假设提出质疑。如果政府变动某一经济政策,结构性模型中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不能再用来预测政策后果。卢卡斯认为这些参数的变化是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所作的最优响应,因此应当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引人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模,以了解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应。
    (3) 刺激机制与传播机制。弗里希(Frisch, 1933)区分了引起经济波动的刺激机制(impulse mechanism)和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刺激机制是指引起经济波动的最初冲击,而传播机制是指最初冲击传递到多期的时际联系的机制。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是唯一的刺激机制。通过引人传播机制,技术冲击不会在一期之后立即消失,而是持续到以后若干时期,从而使得产量、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随时间周期性运动。
    2. RBC基准模型
    典型的RBC模型包括如下特点:(1)代表性家庭和厂商在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各自目标函数。(2)假定所有行为人的预期是理性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且连续出清。(3)产量的波动由外生的技术冲击推动,并经传播机制的作用呈现周期性特征。传播机制可能有几种途径:一是行为人可能在面临冲击时倾向于平滑消费;二是投资滞后,当前冲击可能影响到将来的投资;三是行为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跨期替代。
    3. RBC的政策含义
    RBC模型的政策含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完全不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
里,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或粘性,市场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可能就是一种常态。因此就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机对经济进行调控,以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RBC模型则认为,产量、消费和投资周期性波动时经济主体在一个完全信息的竞争性市场中有最优反应。在经济中实际观测的产量波动或其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对某种假设的、乌托邦式的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的偏离。也就是说,经济波动是处于不断的市场出清和充分就业的均衡之中。因此政府干预以减轻和消除经济波动就是不必要的。由于经济波动本身就是帕累托有效的,因此政府干预只能使得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有效,从而降低福利水平。
伯乐就是你自己阅读答案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以来,主要与之竞争的是新凯恩斯主义。他们捍卫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结论,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政府不应从事反周期政策的结论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RBC模型中参数值的可行范围并不如最初设想的那样成功。实际上,真实冲击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很多模型,比如说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垄断厂商定价等模型证明名义冲击仍然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源泉。
二、 理论模型的扩展与新近发展
    1.理论模型的扩展
    在基本的RBC模型里,没有货币和政府,而货币和政府可能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和政府都是重要的变量。通过在模型中引人政府冲击、偏好冲击、货币冲击、不完全竞争等因素,RBC理论家从多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扩展。
    (1)不可分劳动模型(Indivisible labor) 。 RBC模型预测就业波动的幅度远小于实际波动,这意味着RBC模型依赖于较大的劳动供给跨期替代弹性,而较大的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可能得不到经验支持(Lawrence Summers, 1986; Mankiw, 1989)。汉森(G. Hansen, 1985)提出劳动的不可分性,即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不可分的,劳动者要么工作特定的时间,要么完全不工作。通过将不可分劳动纳人RBC模型中,汉森发现劳动的跨期替代弹性显著放大,工作时间相对于生产率的变动性明显提高,其模拟结果也更加接近于美国的经济现实。
    (2) 劳动储藏模型( Labor hoarding)。很多经济学家认为RBC模型中的传播机制在现实经济中是很弱的,并且现实中也不到生产率和工时数强相关的证据。Craig Burnside, Martin Eichenbaum, Seigio Rebelo (1990 )在模型中引入劳动储藏概念,厂商面对技术冲击会储藏一定的劳动,以应对未来的技术冲击。在技术冲击来临时,厂商通过劳动者调整
劳动强度来应对。由于厂商可以在劳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改变劳动的有效供给,从而降低了生产率和工时数的相关系数。
    (3) 家庭生产模型(Home Production)。家庭生产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家庭生产的产出可能占到GNP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Jess Benhabib , Richard Rogerson,Randall Wright (1991)提出家庭生产模型。与厂商生产市场商品相对应,他们引入家庭生产函数生产家庭消费品。家庭不仅就劳动的跨期替代做出决策,还就劳动在家庭生产和市场产品生产之间的替代做出决策。在市场生产率变化时,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将改变人们的劳动供给,出现市场产品和家庭生产的替代。模型对美国经济模拟的结果发现,工时数和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大幅度下降,这与经济中的实际数据更加接近。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2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股利   现金   经济   模型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