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想要向谁学——小议“也学牡丹开”

ywjszxk@163
woman 日剧文学WENXUE
一、现代性视域中《苔》的解读
2018年春节期间,清代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借助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随着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许多人在为之感动的同时,对诗中“也学牡丹开”一句却多有不满,认为苔花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尊严,不应该“学”牡丹。在朋友圈里,
一些著名学者也发表了类似的意见,认为“也学”应该改为“也似”或者“胜似”,甚至是“不学”。人们为什么要通过改字来强调苔花与牡丹的各自独立呢?这与今人对这首诗的接受视角有关。
今人是在天赋人权平等的现代观念下来解读这首诗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首小诗
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学作品选本如陈贻焮的《历代诗歌选》(1980)、周舸岷的《袁枚诗选》(1989)、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995)、袁行霈的《新编千家诗》(2006)等开
始选入该诗。与文学作品选本同步的是人们对这首诗越来越多的评析,从中小学教材辅导读本到大学文学史著,大家几乎表达了
袁枚想要向谁学
——小议“也学牡丹开”
平顶山学院田瑞文
题,品悟到了作者传递的敢于追求、敢于奋斗的独特情感。《故乡》留给我们的不是激烈的控诉、猛烈的抨击,也不是绝望的呐喊、无奈的彷徨,而是鲁迅笔下难得的一抹温柔。故乡的未来是好是坏,是喜是悲,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故乡》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没有尽头的忧郁情绪,一种没有端点的
历史的期望。
[6]
参考文献
[1]潘颖舒.关于鲁迅“故乡”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53(3).
[2]王士菁.鲁迅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31.
[3]谭苏.修辞视域下鲁迅小说的形象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9.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6.
[5]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
[6]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0(Z4).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流变规律与现实影响”(项目编号:13YJC880087)的阶段成果】
39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8.14.012
2018.05相同的看法,
认为《苔》说明了
“任何事物不管大小,都有自
己的个性特,在天地间占据
着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一
份光和热”。[1]比较具有代表
性的是岑桑的《苔花的风格》
(2002),他说苔花“不因自己
的渺小而汗颜,不因自身的卑
微而怯懦,使他们同样尊严
地、庄重地,堂堂正正地挺立
于百花丛中,与牡丹竞放,与
芍药争妍。这就是苔花的风
格。这自尊自重的风格真是
令人肃然起敬”。为了坚持自
己对苔花“自尊自重”风格解
读的正确性,他觉得诗中的
“‘学’字稍嫌不足,不知改为
国际法院规约‘若’字是不是会好一些”。为
什么要这样改呢?作者接着
说:“苔花并非要‘学’牡丹的
富贵之态,只不过是它也有作
为花的尊严,它也要开,它也
要放,它也有表现自我的权
力!”[2]由是可见,改字的冲动
并非始于今日。从作者对改
“学”为“若”的解释中,可以看
到作者对《苔》全新理解的精
神谱系,即以现代社会天赋人
权观念,突出强调人格尊严的
平等,以消解物质意义上的不
平等所带来的差别性。因此,
“学”所体现出的附从关系自
然要让位给“若”所体现的并
立、平等的关系,这就是今人
对《苔》诗旨新解的思想轨
迹。对《苔》诗旨的现代性解
读,重构了该诗的价值体系,
使诗歌的意义系统与当代社
会思潮相应和,满足了人们砥
砺自我、表白时代的譬喻需
求,这就是《苔》在新的历史时
期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播的
原因。
今人之所以在现代平等
观念下解读该诗,与作者袁枚
的本性和诗的本事不明有
关。文学史对袁枚的描述是:
“一生狂放不羁,关注人的个性
存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分实
现。”这也是今人对袁枚的普遍
印象。因为人们相信袁枚这种
注重性灵的本性,所以理所当
然地认为袁枚赋予《苔》的寓意
是“即使如米小的苔花,也会
努力表现自己,在装点大地
中,实现自我价值”[3]。袁枚
的性灵本性与《苔》诗寓意的
独立性之所以能够建立起逻
辑关系,是因为人们对这首诗
的其他信息几乎一无所知,缺
少了相关信息的干扰,这种逻
辑的建构也便缺少了质疑的
可能,故此逻辑得以成立。然
而从文献考证上可知,“也学”
二字是准确无误的,即袁枚想
要表达的就是苔花“也学牡丹
开”的意思。学者们的改字行
为说明他们对苔花虚心慕学
的心理倾向是不满的,也就是
说,学者们承认“也学”二字非
袁枚之误。既然“也学”非误,
则改字以达意的做法就是对
原诗旨的背离,那么“也学”的
本意是什么呢?一个风流不
羁、追求性灵的袁枚真的是要
向人学习吗?他想要向谁学
习呢?
二、袁枚“也学”的对象是
恩师尹继善
长期以来,在袁枚众多的
诗作中,人们只是把《苔》看作
一首普通的五言绝句。实际
上,《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
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
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
首先,在中国文学的抒情
传统中,《苔》是典型的借物言
志诗,它以物为描写对象,但
物的描写并非其目的,以物寓
意才是诗歌创作的动机。在
这首诗中,苔花与牡丹的关系
明显是现实人事关系的暗喻,
《苔》的创作一定是有现实本
事映照的。
其次,苔花是作者的自喻
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牡丹指谁
呢?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
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
上海电力学院易班
(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
《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
《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
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
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
两首诗后不久。望山尚书即40
ywjszxk@163
文学WENXUE
袁枚的恩师尹继善,而董畅菴则未详何人。在苔花之小与牡丹之盛的对比中,可知牡丹所喻当为声名卓著者,显然时任两江总督、将赴京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尹继善更符合牡丹之喻,而诗中“也学”二字也较符合学生袁枚对恩师尹继善的推崇语气。进一步说,以袁枚不规流俗、倡导性灵的行事风格,在以随园为中心的交友圈中,能让他放下身段、谦恭慕学的恐怕也只有尹继善了。
再次,袁枚同时期诗文中所流露出的心迹也与《苔》之心迹相合,这一相合可视为《苔》之本事的内证。在《尹公七旬生辰授文华殿大学士序》中,袁枚写道:“枚空山耳冷,传盛事者如麻;得信心开,睹中台之晚耀。自怜小谪,非瑶池与燕之人;且喜升堂,是丝
竹传经之客。”[4]同时,在《望
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其四中,袁枚有自注语:“宰相上任至翰林衙门,枚愧不获躬逢。”(《小仓山房诗集》卷18)我们可由此看出两层意思,一是袁枚未能亲见恩师尹继善被赐
宴擢相的盛况,对此,他颇为遗憾,也不免为自己谪居江南而伤感;二是虽则遗憾,但能为尹之学生,得传其文章衣钵,也是可喜之事。这种先是伤怀继而
释怀的心迹正与《苔》“白日不到处”“也学牡丹开”的心迹相应和。所以牡丹之喻应是指尹继善无疑。
三、“也学”表达了袁枚传承恩师文章衣钵的志向
《苔》虽是袁枚奉贺恩师受赐宴擢相之作,但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是袁枚回首往事,对自己前半生仕途坎坷
的感慨。袁枚“幼有异禀”[5]
24岁中进士,深得房师蒋溥激赏:“心似玲珑,笔如牛弩,奇才!奇才!”(《袁太史稿》)。袁枚本人也非常得意,一扫“十年涕泪桂花知”(《举京兆》)的辛酸,转而是“此时意气似雷颠,此际连镳渺列仙”(《小仓山房诗集》卷2《琼林曲》)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朝考选为庶吉士,因其拟奏疏“通达政体”,免课国书,专习清书,即专攻满文。然而“三年坠云雾”(《途中寄金二质夫》)的学习,让他未能通过散馆廷试,最终外放江南为知县。袁枚外放江南,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县令,
颇有政声,江南学政尹会一赞其“才如子建,政如子产”(《随园诗话》卷2)。然袁枚终因生性疏淡,不堪忍受“为
大官作奴”(《小仓山房文集》卷16《答陶观察问乞病书》)而生告别官场之心。尤其是乾隆十二年(1747),荐举高邮刺史不果,更使袁枚心有不乐,“蒙总督尹文端公保荐高邮州知州,部驳不准。我心不乐,适老母患病,遂乞养归山”(《随园老人遗嘱》)。次年,购置小仓山随园,开始为归隐作准备。乾隆十九年(1754),吏部批准了袁枚的终养文书,从此袁枚过上了“日补人间未读书”“门外浮云万事虚”《喜终养文书,部覆已到》)的隐逸生活,这一年他刚三十九岁。此后十余年,他经营随园,与师友游历、唱和,自得自适,颇为惬意。袁枚的仕途坎坷固然与其本性疏淡有很大关系,但在袁枚本人看来,散馆外放、举刺史不果是朝廷负己,因此“白日不到处”的喻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对皇恩未及己身,他还是有所怨言的。而他辞官后本于性情的生活经营,在功名之外,到了新的价值支点,也能让其心里获得一种人生的满足感,因此便有了“青春恰自来”的自然吟哦。
这首诗的后两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了袁枚归隐后的人生志趣。
袁枚之所以“也学”尹继善,是因为尹对袁枚有知遇之
41
2018.05恩
,是袁枚由衷感佩的对象。
乾隆四年(1739),袁枚在朝试
中因诗句语涉不庄,“将置之
孙山”(《随园诗话》卷1),是
尹为之力争,袁枚才得中进士
的。所以袁枚对之感激不尽,
并在许多诗文中一再表达这
种感恩之心,如“贱予区区名,
半世出公手”“琴爨已成焦尾
断,风高重转落花红”等。乾
隆十二年(1747),尹继善又力
荐袁枚补高邮刺史缺,袁非常
感激,有“上以报知己之恩”
(《谢荐擢高邮刺史启》)语与
尹继善。然而此事未果,遂令
袁枚心生隐遁之心。乾隆十
九年(1754),尹继善手书召袁
民兵誓词枚出山,但袁枚已经看淡了世
事,他在给尹继善的诗中清楚
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想传衣钵终无分,赖有文章
好报恩。”“夔龙萧管巢由唱,
请自分途庆太平”(《到清江再
呈四首》)。袁枚的意思是:感
谢恩师的栽培,我本应入仕有
为,不辜负恩师的期望,但我
天生不适合仕途,好在我还可
以通过文章盛名来报答老师
的提携之恩。后来袁枚在《尹
公七旬生辰授文华殿大学士
序》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这种
志趣选择:“且喜升堂,是丝竹
传经之客。”因此,“赖有文章
好报恩”也就婉转地表达了袁
枚志于诗文的人生价值取
向。夔、龙是舜时庙堂二贤
臣,巢父、许由相传为尧时隐
士,袁枚以夔、龙比尹,以巢、
由自喻,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
归隐不仕的态度。虽然袁枚
以处士居,但并非远离政坛,
他与两江总督尹继善不仅是
师生关系,还是诗书唱和的好
友。许多求仕士人也多寓留
随园。乾隆南巡驾抵江宁,袁我的老师璐君
枚与扈从人员也多有往来。
从袁枚的这些行为上可以更
深刻地理解“请自分途庆太
平”一语的原意:他不愿意进
入仕途,但并不与官场截然相
分;他无意于功名进取,但并
不自任堕落,他仍然有自己的
人生追求,那就是属意于诗文
创作,在文学的领地里获得人
生圆满的自足感。从个体的
层面看,这种人生圆满的自足
感和朝中臣子的功名成就感
具有类似的情感体验;从国家
的层面看,这两种人生成就都
可看作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
志。因此,当尹继善于七十寿
辰,被皇上“赐宴于第,拜文华
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尹
文端公神道碑》)时,袁枚由衷
地为恩师感到高兴,奉诗四首
以为恭贺。
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
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
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
人生志趣,故此写下了《苔》这
首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
开。”苔花自喻当然是袁枚的
谦辞,但在恩师面前,这又是
非常自然的比喻。不管自己
怎样卑微,也希望像如牡丹盛
开的恩师一样,努力追求,在
诗文创作的世界里传承恩师
的衣钵,咏唱盛世的图景,获
得人生的圆满。因此,在《苔》
的本事关系中,其诗旨并不是
为了强调诗人的失落和抗争,
而是落脚到对尹的恭贺上。
可以说,比附于本事关系,这
首诗的意旨是前后圆融贯通
的,“也学”二字的使用也是恰
当的。
对这一本事的考辨,有助
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袁枚在这首
抒情言志诗中的寓意,从而更
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原旨以及它
被现代人接受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
[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528.
[2]岑桑.岑桑自选集[M].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326.
[3]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16.
钢结构论坛[4]王英志.袁枚全集新编
(第7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2015:35.
[5]王钟翰.清史列传[M].北
京:中华书局,1987:5883.
4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牡丹   苔花   随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