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正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4期西方唯美主义
陆征祥        内容摘要:意象历来是中国审美中的一大范畴,而在西方,意象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承载意象的意象诗,中国的意象诗又与西方的意象诗在营构过程、目标指向、文本内蕴等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和文体风格。
希罗达
        关键词:意象 营构 目标 内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大概念,但西方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所不同。学者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也曾谈到二者的联系,他说:“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这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1]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与西方的“imagery”有着密切的关联。沈禾
        一
        首先,从营构过程来看,中西意象诗具有不同的生存机制和生存环境。中国的意象诗植
根于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尤其源于对中国古诗的分析和探索。中国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2]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论述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一文中指出:“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3]在这里,意象有了自己的文本意义。而真正意义上把意象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则是晋代的挚虞。他在《文章流別论》一文中指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4]在此基础上,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又对意象理论进行了深入拓展,他写道:“独照之象,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5]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意象理论也可以追溯到古代。这说明中国的意象诗的形成过程是渐变的,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与此相比较,西方的意象理论主要是美国诗人庞德从中国意象诗中受到启发而创立的,然而却又不等同于中国的意象理论。正如《意象主义诗人(1916)》序一文中所说:“‘意象派’并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呈现。‘意象主义’指的是呈现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现的主题。它意思是说要清晰地呈现作者表现的一切。他也许会想表现一种犹豫不决的情绪,在这种情形下,诗也应该是踌躇难决的。”[6]这就注定了意
特区打工妹象主义诗人在写诗时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瞬间体验”,正如前文讲的“犹豫不决的情绪”。这和中国意象诗营构是有根本差异的,中国古诗里的意象的建构,历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有时诗人练一个字或一个意象,往往要费尽诗人的心血。诗人宋祁在《玉楼春·春景》所写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诗人冰心在《繁星·一零八》所写诗句“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中的“凝固”与“温柔”,便是如此。王昌龄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7]由此可见,中国诗歌中意象营构之艰难,与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信得药业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3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意象   中国   诗人   理论   呈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