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华文化精神》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中华文化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中华文化精神对中华儿女的影响
2、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
3、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文化精神
4、中华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习难点】
1、 中华文化精神的特点及对人们的深远影响
2、 领悟中华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 在学习中对学生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进行讨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男,1936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主编。
  袁行霈出身于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结合备课系统读书和撰写论文。同时,他跟随导师林庚先生一起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其间,他多次下乡、下
厂、下煤矿劳动锻炼。中他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回北大后,参加了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工作。同时,他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1979年晋升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4年成为中文系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总顾问;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982年至1983年,他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受到广泛称赞,东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在致北大的公函中说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并要求延长他的任期,他遵照北大的安排按时回国。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
授。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
  由于他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袁行霈主要的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此书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中国诗学通论》(合著)1995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于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特等奖,2003年又获国家图书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此外还著有《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有的著作被译成日文和韩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2、探索背景
(1) 中华文化精神有独特价值,需要中国人去弘扬
  (2) 、西方文化精神的冲击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问题
【学习过程】
一、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A级)
  熏陶        卦(      辞(      祭祀       
        教(            糟粕     
二、整体感知,试概括每个部分的含义(B级)
三、语段品读,回答问题
1、在第一部分中,概括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2、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阐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哪些特点?
3、结合第三部分,谈谈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4、结合最后一段,谈谈你对传承中华文化精神重大意义的理解?
【作业布置】
1.广大青年对一些外国节日目,津津乐道,并且热烈庆贺。相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目却差不多淡忘了,只有春节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的风采。对此,我们应该(   
A、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B、通过立法禁止外国的节日
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D、固守中国的习俗
2.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  建筑速写技法   
①中国的四大名著
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③异彩纷呈的外国文学艺术 
④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何其莘劳模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1)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4分)
2)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做?(5分)
4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曾有这样一段经历:一位法国老太太热情地免费教他女儿学法语。原来老太太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更多的人学习她的母语。这位留学生想到自己总是要求女儿学好外语,心里万分难过。从此他也开始免费教外国入学习汉语,他要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语言是多么博大精深。(提示:汉语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1)大家就材料中的留学生行为的意义进行了交流.你有何想法。
2)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应以实际行动向材料中的留学生学习,你准备采取哪些行动?
《中华文化精神》导学案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  熏陶xūn táo 卦(    辞(tuàn  祭祀 jì  sì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教(xiān   gǔ  大论坛)  糟粕zāo  pò 
二、  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精神对中华儿女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的特点。
拓扑关系
      第三部分: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第四部分:对中华文化必将推动社会巨大发展的坚定信念。
三、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1)、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2)、中华文化是尚的文化。
(3)、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        (4)、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
    3、(1)我们要认清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于社会前进的东西,以增进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2)我们要认清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清理遗产,包括剔除糟粕这个艰巨的任务。
4、我们只要坚持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会使中华文化永葆青春、不断创造辉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业布置】
1、C、  2、B
3、1)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自信。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能心灰意冷,要善于到差距,弥补不足,争取成功。
4、1)留学生从法国老太太的行为中意识到宣传母语、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并付诸实际行动.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荣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民族文化是各自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巾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留学生的行为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当今国际竞争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力的竞争,留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我们应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积极传承优秀的传统
文化,保持中国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汉语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之一,博大精深,我们应像那位留学生那样,学好它,用好它,并力求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应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同时对待传统文化还要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旺盛活力。
3)我决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传承中华民族语盲文化;我准备更多地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准备跟美术班的老师认真学习国域.珍惜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民族   文化   精神   学习   结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