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综合测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首、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传统美德
B.核心思想
C.人文精神
D.教育理念
2.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poser中国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3.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4.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5.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6.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地理自然环境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需要精确计算泛
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一,建立较完善的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A.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都是依赖农业经济而产生的
C.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7.下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描
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景。它反映了
aidmaA.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
B.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文化展现
C.古代希腊文化在古代罗马的传承
D.人文主义精神在古罗马的起源
8.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9.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10.《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验证
11.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12.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
A.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
D.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13.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5号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4.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该文物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实物史料
B.为研究丝绸之路开通前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15.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
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此可见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求医不如求己4B.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应对方式问卷
C.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吴忠将军简历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1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A.二十世纪世界的分裂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被摧毁
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依据考古资料,朝鲜半岛北部各地大量出土了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多者一次出土达千余枚,表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燕国与朝鲜地区的经济上已经有了联系。其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7世纪中叶,百济派遣贵族子弟入唐,进入国学直接吸收汉文化。837年,新罗在唐的留学生达216人。与
此相应,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出使隋朝。……此后,日本频繁遣使来华。遣隋使两次,遣唐使十九次,实际成行十五次。遣唐使每次来华,都送来100至250名留学生和留学僧,有时多达500人。来唐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们收集、携回大量汉字典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技术、佛典,为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鉴真东渡日本以后,对日本诸多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夏教育制度及教育观念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至为深远。682年,新罗建立了国立大学和比较完备的学制。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而“高丽时代前期受唐学术文化、后期受宋学的影响”。儒家教育经由百济传入日本,与汉字教育相辅相成。日本于大化革新后的676年,仿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大兴高等教育。从东汉开始,越南兴办学校,并把儒学教育制度植入越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3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发展   日本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