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第六编  元代文学
 
  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网络炒汇~1368。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
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马甲文化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
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3.演戏和祭神酬神结合,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三)元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1.这两个剧种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2.杂剧:
1)风行大江南北。定向增发
2)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脚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
3)音乐上,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3.南戏:
1)流行于东南沿海。
2)由若干组成,创造性思维方法数不作规定,曲词宫调也无规定。
3)角分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4.杂剧和南戏剧本:
1)有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豆饼钩2)唱词更多用以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具强烈抒情性,往往就是诗,这是我国戏剧文学的特。
3)演员既要善于说白、歌唱,也要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及杂耍的技巧,是综合性艺术。
5.杂剧和南戏唱腔上的区别:
1)杂剧曲调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2)一些曲牌名称或品味相同: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3)杂剧南戏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方言差异的表现,如宋甚至更早,北方语音入声消失,南方语音入声依然保留。王世贞: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曲藻》)。
  (四)两个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
1)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剧作家代表: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
3)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体。
有关水浒的杂剧以东平为背景,东平成为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
一般北方戏剧圈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黑暗。
总体来看,北方戏剧圈作品更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2.南方戏剧圈。
1)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2)南戏产生于南宋初年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称永嘉杂剧
  (3)杂剧经扬州传入南方后,以杭州为中心,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
4)南方戏剧圈除演出杂剧剧目外,较多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如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南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等;南下剧作家,多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的景况,实际上是藉剧本人物遭遇抒发自己块垒,如《王粲登楼》、《扬州梦》等。
(四)杂剧和南戏的交流。
1.两个剧种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如徐渭《南词叙录》。
2.音乐上南北合套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e. coli
  一.散曲。
(一)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所以称:剧本之曲,粘连科白、情节;如果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即为
(二)语言方面,既需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
(三)艺术表现方面,比近体诗更多采用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四)散曲押韵较灵活,平仄通押;还可增加衬字,具有口语化、俚俗化特点,并使曲意明朗活泼(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在句头或句中;南曲衬不过三)。
  (五)散曲大盛于元,与语言及音乐发展有直接关系。
(六)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划市井风情等方面;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把散曲分为三品:清深,豪旷,婉丽:
1.延祐前,散曲作家兼写诗文,如杨果、卢挚等;或兼擅杂剧,像关汉卿、马致远等,风格以豪旷居多,真率自然。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杂剧   戏剧   文学   包括   人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