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
3.1 复习笔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书与漫游交往
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1)《史记》的写作现代艺术150年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
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
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同时也有一些例外。司马迁的安排独具慧眼,既充分尊重历史,也是合乎逻辑。
(2)《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其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很强的判断力。
(2)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但其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则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
(3)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4)《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而且《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1)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唐山被打女子坐轮椅
(2)《史记》的场面描写很精彩,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虽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
、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三、《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同时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也写入此书,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史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1)人物个性的描写
①《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②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③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
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2)人物共性的展现
①《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健康心理学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富贵还乡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1)多维透视法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2)旁见侧出法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此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1)雄深雅健风格的成因
①《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
是重大的。
iec标准查询②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
(2)蕴含哲理的壮阔画面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2.浓郁的悲剧气氛
(1)《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多种类型
①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
a.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
b.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②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陈和平(2)对人生和天道的感慨
①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②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   历史   史记   人物传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