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8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8.1 复习笔记
一、《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1.《镜花缘》
李汝珍的《镜花缘》,通过对海外奇国见闻的描述,揭露讽刺社会现实中种种陋习和丑恶,寄寓了作家的政治理想,表现出对妇女的地位、境遇的关注和思考,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其思想的机敏,富有幽默感的游戏笔调,特别是前半部书所表现出的耐人寻味的奇思异想,使它成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
2.《绿野仙踪》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小说以明嘉靖年间严嵩当政、平倭寇的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除怪的故事,既剪除自然妖兽,也惩治人间“
妖怪”,最后又功成德满,驾鸾飞升。小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和混乱,缺陷在于小说集历史、神魔、侠义、世情于一身,人事繁多、芜杂,描写过于直露,夹有一些秽亵描写,显得境界不高。
二、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1.蒋士铨
清中叶以后的作家,从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中取材,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居多。成就较大并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赵翼齐名,具
有经世济民的抱负,通过戏曲创作,写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或社会习俗等,不肯落人才子佳人的俗套。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最有名,而以《桂林霜》《冬青树》《临川梦》三种受人重视。
2.《雷峰塔传奇》及其演变
(1)有关白蛇精化为白衣娘子,后被镇于石塔之下的传说,其雏形最早见于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2)到了明代,这个故事在讲唱文学、小说以及戏剧作品中逐渐丰满起来。明末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里就收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篇,其中白娘子与许宣(在后来的传奇剧里也称许仙)的爱情故事已基本定型。
(3)明人陈六龙也曾作传奇剧《雷峰记》,惜已佚失。
(4)蕉窗居士黄图的《雷峰塔传奇》写成于乾隆初,较之以往同类作品在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诸方面均有所突破,以浓郁的神话彩和强烈的悲剧性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的艺术形象,热情讴歌了白娘子为争取理想的实现所进行的顽强不屈的斗争和表现出的献身精神。
(5)乾隆中叶,民间艺人陈嘉言父女将其修订为40出的梨园演出本,情节臻于完善。乾隆三十六年徽州文人方成培又对梨园演出本增删改编。
3.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共有32个短剧,每剧一折。每折之前有小序,说明作者意图,主题明确。剧本多以史传记载为素材,加以想象点染和褒贬美刺,寄托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想,其中部分创作有
一定的揭露意义。缺点是舞台效果不佳,案头化的文人气息太重。
三、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湖南米仓门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花部”与“雅部”之争(地方戏与昆曲之争)
(1)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花部不停地冲击和争夺着昆腔的剧坛地位,但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宫廷和官僚士绅府第所演的大多数还是昆曲,花部剧种主要在民间演出。
(2)乾隆年间地方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扬州两大中心,尤其是北京。“花部”的地方戏从全国范围内的周旋,转为集中在北京与昆曲争奇斗胜。
(3)花部陆续进京,与雅部进行较量。首先是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起初占有很大优势,但进入宫廷后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4)后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取上风。后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5)不久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统治者想再以行政手段干涉和禁演,但花部已成气候,无法阻止其在京城的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雅部逐渐消歇。北京花、雅之争,是花部剧种遍地开花,战胜昆曲的一个缩影。
2.皮簧腔与京剧
(1)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剧种的高腔、弦索、梆子和皮簧与昆腔合称五大声腔系统。其中梆子和皮簧最为发达。
(2)皮簧腔是由西皮和二簧结合而成。道光初年,楚调演员王洪贵、李六等搭徽班在
北京演出,二簧、西皮再度合流,同时吸收昆、京、秦诸腔的优点,采用北京语言,适应北京风俗,
形成了京剧。此后又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和发展,京剧逐渐流行到各地,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种。
3.地方戏的优秀剧目
(1)地方戏的剧目绝大多数出自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之手,靠师徒口授和艺人传抄,在戏班内流传,刊印机会极少,大都散佚。
(2)地方戏的内容以反映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戏为主。如《神州擂》《祝家庄》《贾家楼》《两狼山》等,歌颂反抗斗争和人民众爱戴的英雄人物。爱情婚姻剧目相对较少,但有新的特点,如《拾玉镯》《玉堂春》《红鬃烈马》等。
(3)《庆顶珠》,又名《打渔杀家》,故事来源于陈忱《水浒后传》第九、第十两回。本戏最早的演出记录见于嘉庆十五年成书的《听春新咏》,今天观众仍能在舞台上看到。
四、讲唱文学的盛行
1.源流、演变和发展
我国讲唱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是唐代的变文。此后,宋有陶真、鼓子词,金元有诸宫调(后又称“弹词”)、词话,明有道情、宝卷。到了清中叶,又有了弹词、鼓词和子弟书等。
2.弹词与《再生缘》
(1)概述
弹词之名,最早见于明代,作品有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弹词流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前者用普通话写成,后者用方言或杂以方言写成。作为一种偏于消闲娱乐的曲艺样式,弹词的演唱较为简便,可供妇女们在
家庭中观赏,以此打发无聊漫长的时光。
(2)弹词的体制
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贝芙美
①说(说白),即说书人用书中角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对白;
②表(表述),即说书人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③唱(唱句),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或杂以三言而成十言句式;
④弹(弹奏),以三弦、琵琶为主来伴奏。
其中说、表、唱、弹俱全者称“唱词”,仅有表、唱、弹而无说者,称“文词”。而弹词的开篇仅有唱、弹,本用以定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至今“弹词开篇”仍为人们所喜爱。
(3)弹词的文本
弹词的文本作为一种文学读物,实际上是一种韵文体长篇通俗小说,创作对象基本上是针对“闺中人”和市民阶层的,情节上叙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人物命运大起大伏,最终都有个“大团圆”结局,带有传奇彩和女性特有的浪漫情调,以及程度不等的道德劝诫成分,篇幅很长,规模宏大。
(4)代表作藻花香猪
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
①可取之处
a.较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这一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热情歌颂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妇女挣脱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为,赞美了女性的才识和胆略。
b.结构庞大,情节离奇曲折,而作者却能在布局安排上驾轻就熟,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c.叙事文情并茂,徐纡委婉,尤善铺排渲染;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入微,富于女性
的敏感。全书词气洒脱流畅,语言雅俗共赏。
②不足之处
由于基本是以七言排律铺写成百万字的长篇巨制,形式缺少变化而略显单调。作为纯粹的读本,其表现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情节的调度安排或留有人为痕迹而稍嫌勉强,状物写貌或堕入俗套而遗神失真,有脱离生活、违背史实之处。
3.鼓词
(1)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以鼓板击节,配以三弦伴奏。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其唱词一般为七言和十言句。后又有与“弹词开篇”相近、只唱不说的小段,称“大鼓书”或“大鼓”,至今流传。
索尼机芯(2)鼓词的内容比弹词更加丰富,或写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或写公案故事,或写爱情婚姻题材,还有滑稽讽刺性的调笑作品,更多的则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根据以往的文学名著进行改编。现存最早的
鼓词是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大唐秦王词话》。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木皮散人鼓词》,是首次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
4.子弟书
移动彩信平台
(1)子弟书是流行于北方的另一种曲艺形式,旧说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它属于鼓词的一个分支,只唱不说,演出时用八角鼓击节,佐以弦乐。又分东西两派:东调近弋阳腔,以激昂慷慨见长;西调近昆曲,以婉转缠绵见长。子弟书的乐曲今已失传,由现存文本看,其体制以七言句式为主,可添加衬字,多时一句长达19字,形式在当时的讲唱文学中最为自由灵活。篇幅相对短小,一般一二回至三四回不等。每回限用一韵,隔句叶韵,多以一首七言诗开篇,可长可短,然后敷演正文。
(2)子弟书盛行于乾隆至光绪年间,长达一个半世纪左右。传世作品很多,取材范围极广。子弟书的情节及结构特征明显,即多选取一段富于戏剧性冲突的小故事或典型性场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3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弹词   演出   北京   故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