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学:赵俪生先生逝世四周年祭

逝水年华怀故土  高山昂首问层霄               
                       ——赵俪生先生逝世四周年祭

    赵俪生(1917——2007),出生于山东安丘的一个书香门第 17岁考入清华外文系读书,1935年与蒋南翔、王瑶等策划并领导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赶赴抗战前线。
负伤后在陕西、河南等地中学任教,一边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对明末遗民活动及顾炎武晚年在北方的活动做了考察和研究。解放初在华北大学、东北大学任教,后入中科院中央编译局。因不满院长郭沫若的工作作风,辞职外调到山东大学 成为《文史哲》创刊时期著名的七大编委和山大八骏之一。这段时期,他在国内率先进行中国农民战争史的教学和研究,成为这一学科的开山鼻祖。含片
57年来到陇上,任兰大历史系主任,负责筹建甘肃史学会、敦煌学、西北民族、边疆史地等团体与学科。这个时期完成了他平生治学的第二个重点——中国土地制度史,但很快被打成右派,发表文章的权利基本被剥夺。期间下放夹边沟进行劳动改造。晚年从事明末遗民
活动及顾炎武、文化史的研究。2002年,6典当行管理办法卷本《赵俪生文集》出版,是先生长达70年的学术结晶。其史学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被顾颉刚称作史学界的杨小楼,可见评价之高。   
赵先生生长于齐鲁大地,是位典型的山东汉子。它不但学问好,脾气也大。每读先生的文章,总能感到一种真情和血性。先生讲课的风采,同时代人有许多生动的回忆,我称之为消费税暂行条例学人风采。看过先生的照片,不管早中晚年,总有说不出来的一番味道。我想大概就是先生有着军人特有的那种英姿飒爽,加上那副十足的中国式绅士气度,透着学者的儒雅和洒脱。
赵先生的文集计六卷,去世前由兰州大学推出。想着买上一套,可惜知道的晚了。一次看到人家从书店的收银台上拿着整套的文集结账时,赶紧询问,结果这是库房仅存的一套,还是预定的。
      说起先生的学问,得从我私淑魏明安教授的那个时候说起。上中专的第三年,一次偶然的相遇,我有幸成为魏明安教授的私淑弟子,跟他学了将近三年的秦汉史,课余时间让我自攻《资治通鉴》,先生特意为我划了时间段,唐末到五代的那几十年。双目失明多年
的恩师,有时从博导那里,推荐过来一些读博的青年,我也常常旁听,记得有李商隐的诗、六朝志怪、唐人传奇,还有魏晋玄学思潮等。先生对李商隐《锦瑟》诗的赏析,得到国内众多唐诗学者的推崇和认可。闲了聊上几句,他会问我喜欢谁的文章,我一口说出赵先生的大名。他翘起大拇指,连称赵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自己远没有赵先生那样的学术成就。后来,先生问我若想拜访的话,他打电话过去,并说赵先生住在离他很近的二十二号楼上209室。我以赵先生年事已高,身患重病而婉然相拒。不料毕业后,飘泊奔波,居无定所。有时打个电话过去,师母任菊君接上,问我怎么不来看看老师,他常常念叨你呢!我说有空一定过来。老师的身体一年一年的衰老下去,病魔的长期折磨耗尽了先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连正常的走动都有困难,大前年,听师母说,已经口齿不清、耳朵分辨不出我的声音。
零五年春夏之交,我去武昌,畏友向珂问及赵先生的近况,我将所知一一相告。零七年初冬,赵先生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大概恩师并不知晓。想起春天的校园里丁香袭人,赵先生夫妇俩相互搀扶行走的身影,不免想起那句古老而又时髦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旧城改造。时至今日,先生逝世已有四个年头。作为后学,我对赵先生有过发自内心的崇敬和仰慕。继而读其著述、译文,每与诸友共赏。赵先生素喜书画,平生无它嗜好,偶酌绍兴黄酒一
盅兴味自得。但知先生在甘逾半个世纪,以历史教学和研究服务于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这片土地上,其迹可寻、其事可记、其学可传、其人可亲!
先生本是清华外文系的高材生,在清华读书期间,从事《清华校报》的编辑和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小说创作。留在手边的一本《中条山的梦》即是先生四十年代初的小说,我看过两遍,文笔极好。抗战前夕,先生以一介书生,与蒋南翔、王瑶等人领导并策划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先生率领学生抬棺游行,遭到国民政府的残酷镇压和通缉,但这次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被迫向日宣战。在经历这次运动后,先生在革命思想上迅速走向成熟,为着民族的存亡和祖国的统一不惜放弃大好前途’ ,奔赴抗日前线。
      负伤后,先在陕西乾州等地的中学教书,后来去了河南大学任教,一边从事地下工作,一边开始历史研究。这段时间,有幸与著名学者、思想史家嵇文甫先生共事,他们来往密切,对嵇先生所涉及的明末遗民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顾炎武晚年在山陕一带的活动做了一番考察,足迹到达关中和三晋。这为他从事顾炎武及明末遗民活动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放初,先生在中科院、中央编译局工作。任教山东大学历史系,为《文史哲》创刊时期著名的七大主编,受到的高度称赞。并在国内率先开始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两部著作的出版,成为先生这一时期学术研究
夏新功放的一个高潮,顾颉刚先生称他为史学界的杨小楼北京个别患者出现非典型症状”
      五七年先生离开山东大学,来到陇上。任教兰大历史系兼系主任,负责甘肃史学会、敦煌学、西北民族、边疆史地等团体与学科的筹建工作。五七年后,先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期间下放夹边沟劳动改造。结束,先生重返讲坛,其时先生年逾花甲。晚年,勤于教学和研究,桃李遍天下。许多学术著作得以问世,可惜先生感到力不从心了!宏大的学术抱负只能成为先生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我曾想过,以先生的家学和师承身受及其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说,倘若有个好的著述环境,先生之学成就一代大师可矣!可叹先生生不逢时,未能尽展平生所学,让人不免唏嘘一番!作为晚辈,我自然只会发出几声没有任何意义的感慨和愤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0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先生   研究   成为   平生   任教   老师   学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