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刊:与大报互动中的抉择

  廷:大学校刊:与大报互动中的抉择
——以“反右”时期的《新清华》和《人民日报》为例
点评:角度比较新颖,材料比较丰富,论述也颇周详,观点有一定新意,看来下了功夫,想来收获不少。
“《新清华》作为清华大学的党刊和校刊”不如“校刊或机关报”恰当。
“徐璋本跳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删除“跳出来”几字。
引言
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前线和理想的实验田。当我们翻阅百年清华的历史,查点她与这个国家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时,不妨把视角放得更细更小,通过历史上校报与国家党报的互动,窥探和反思一下:面对国家大政方针时大学的抉择,面对时代阴影时先辈的坚守和面对上层媒体压力时一个学生媒体的呼声。
本文旨在剖析“反右”时《新清华》和《人民日报》的互动关系,于平凡细微处看世纪清华,
于潮头浪尖时看新闻精神。
历史
    19561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 “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作斗争的整风运动。在社会各界人士响应号召,对党和政府提出批评、建议时,出现了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针对这种情况,1957 5 15日撰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要求认清阶级斗争形势,注意右派的进攻。6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从此,大规模的反击右派斗争开始了。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总路线”和农村迅速开展的人民公社和“”(合称“三面红旗”),全国的中心任务开始从“反右”中转移出来。对于庐山会议后第二波主要限于清洗军队中彭德怀支持者的“反右”运动,本文不作赘述。
这期间作为国家党报的《人民日报》对“反右”的情势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引领和宣传,其中就包括清华的“反右”运动;而创刊于1953年的《新清华》作为清华大学的党刊和校刊,一
方面承受着《人民日报》和学校党委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极力地秉持着新闻客观和大学精神应有的思辨。在清华的校史上,这实可谓是一出不可多见的历史活剧。
三《新清华》在《人民日报》光芒下的抉择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并不能皆然分开,两者紧密联系的存在着,然而性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历史中的先辈,我们须抱有一份同情与理解,试想,有谁可以真正把自己身处的时代看个清楚明白呢?
1. 求索
沉浸在整风运动之中的《新清华》不可能突然接受这样的政治转变,在“反右”和整风还没有脱离时,如何提出问题以求帮助共产党和国家变得更好还是其工作重心。整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都全身心地沉浸在伟大民主事业的“求索”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黄万里的问题也就并不奇怪了。
1957619日,《人民日报》以《什么话》为标题,刊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在《新清华》182期上发表的《花丛小语》和一首《贺新郎》的词。这两篇作品被定性为
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经典之作”和全国人民“反右”斗争的反面教材
黄万里是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时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做教授。黄万里在《新清华》上发表文章的意图本是对北京的市政建设和当时盲目学习苏联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批评,也批评了当时三门峡建坝的方案出来后有些专家明知水流必带泥沙而不反对问题。他的本意还是想“通过揭发四件矛盾,帮助党整风”的。印着这篇文章的《新清华》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送审阅,蒋南翔并不是专门把万里的词送给看,而是为了文章里的一些切实的内容
一篇提意见的文章被《人民日报》这样一份国家大报以《什么话》刊发后,其影响力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空间贴图最初,清华师生保持了一种民主的求索心态。这篇小说最初非但没有引起争议,而是在学生和教师中引起了轰动和好评,黄老师也兴奋地又写出了《花丛小语(续)》,刊在《新清华》193期上,文末并缀以“未完待续”字样。“看来他是衷心拥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的。”“意见提得尖锐、勇敢!”这是当时《新清华》上记录的学生的话。在明斋西头大操场上,清华师生举行了“自由论坛”的第一次讨论《花丛小语》会。即使批判开始以后,
水利系教师胡家博、廖松也也曾表态说:“效果不好,动机是好的。”
清华园里的这些意见,在《人民日报》那里很快得到了回应。先是连续两篇批判文章,622日报道《清华园内辩论<花丛小语>》,对清华的思辨报道的较为客观。但很快,来自清华师生的《透过<花丛小语>看黄万里的反动本质》和《略论“歌德派”》等文章便开始集中的批判
《人民日报》所反映出的中央态度很快对《新清华》和清华大学的立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628日,清华举行了“批判黄万里反党反社会主义大会”。《新清华》记者甚至在某一期中专门采访了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报道了其与儿子的决裂——“首先表示了自己完全反对黄万里的反社会主义言论,支持全校同学对黄万里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的批判”。《新清华》的这些作为得到了《人民日报》积极肯定,630日,记述清华教师学生等对黄的大批判的《师生员工万人集会——清华大学批判黄万里》在《人民日报》刊出。在这样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下,黄万里成为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的“命运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在这次互动后,《新清华》这样一个大学的校报,终于走上了“遵命”于中央和《人民日报》
的道路。
2. 遵命
当然,《新清华》作为清华大学校刊和党刊,坚定党中央的路线、服从校党委的直接领导,这都是必须做到的。因此,在《人民日报》传达了中央开展反右斗争的精神后,自然很快就得到了这一校园媒体的鼎力支持。从19576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这是为什么?》中指出“阶级斗争还在进行着”拉开对“少数右派分子”的批判大幕,到清华大学拉出黄万里、钱伟长作为第一批“右派”,时隔不过几天。
    “反右”期间,对清华大学表现出了特别的关切。611日,在“反右”斗争的关键时刻,派秘书前往清华大学,并致信党委主要负责人了解动态。78日,在上海市各界人士会议的讲话中,也提到了清华党委内的斗争问题
但同样在78日,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教授徐璋本跳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即要组织“劳动党”,并希望公开征集党员。对于“反右”期间校内出现的这样的“少数右派分子”,《新清华》充分发挥了其党报的作用,文字的记录也把其这一时期遵照《人民日报》范式开展舆论宣传的特点表现地淋漓尽致。
首先,在第217期《新清华》上,杂志编辑将徐璋本的“宣言”与“启示”刊登了出来——多么类似《人民日报》全文刊发黄万里的文章!并在编者按中指出,“早在整风初期,理论力学教研组教授徐璋本”就“反对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他自己的系统理论”,“我们对他的理论和纲领是断然不能同意的,但为了使同志们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将他发表出来,请大家讨论。”
对称度其实,对徐璋本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影响。525日的《人民日报》上就曾刊登了徐教授在“鸣放”时期座谈中发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定产生教条主义》,其实已经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徐璋本的文章在《新清华》发表后,清华园中的反响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新清华》在“反右”高潮时已经完全占据了清华大学的舆论话语权。理论物理教研组为此召开了三次会对徐璋本进行批判。而“徐璋本非但毫无悔悟,反继续发出反共反人民的叫嚣。”在这样的情势下,徐璋本成为了清华当年仅有的两个受到逮捕的“一类右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据说是“庶民社”的孙宝琮),直到1979年获得平反。
3. 新的争鸣
在“反右”这段近乎强权政治的时期,依然可以坚持哪怕一点儿争辩的思想,无疑都是伟大的。在随后的时期,虽然立场上仍然坚持“反右派斗争就是敌我之间的斗争”,“如果学术研究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然走上资产阶级方向”,但清华逐渐又回了思辨的精神。
首先是对“左”倾的清醒认识。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党支部错误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从根本上反对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提众路线不妥,应当走阶级路线;党员可以取代教师、党支部可以取代教研组的工作。对于这些思想错误,清华大学党委果断予以纠正。
19581227日,中宣部根据批示将《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对待教师宁“左”勿右》材料印发给全国教育、文艺、科研单位的党组织成员阅读,成为“反右”斗争之后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的一次纠正
60年代初期,“反右”已经收尾而阴影未散。这时的《新清华》在校党委副书记何东昌的直接领导下,密集出版了几年《教师专刊》,成为教师们百家争鸣的园地。几百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的争鸣,大家就学苏联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各个环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尤其是对苏联教学经验进行如此广泛深入的讨论,国内尚属首次,在校内外引起极大
反响。《新清华》的《教师专刊》本属于内部刊物,但实际上还是通过各种途径流向了兄弟院校齿轮磨损修复
在民族求索的前沿上,清华人又一次有了自己的担当。
回首中的展望
历史只有被反思过后才能焕发其生命力。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我们必须承认,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进攻的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
而在这样一场斗争中,清华大学共划出571个“右派”,其中教职工菲涅尔双棱镜222人,学生349。《新清华》在于《人民日报》长时间的互动中能够一直坚持把握政策信息、控制舆论导向、反应斗争情况、积极思辨创新,实在难能可贵。
一段历史是非更多的应该给时人以启示和警醒:作为耳目喉舌的政党报刊如何在坚守立场
下反应民情、传达政令?作为大学校刊的媒体怎样把持住大学的灵魂与精神?今天的媒体该如何设定政治的底线?未来的新闻人应如何权衡理性与良知?……历史不会解答,它仅可作为参考案例,而在争辩中前进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课题。
2010928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再次实现与《新清华》的互动。《新清华》在对这一新闻的报道中写道,“多年来,人民日报社在宣传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等方面给予清华大力帮助”,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清华人应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此可为当代清华人与新闻人共勉。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8:2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0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反右   斗争   教师   作为   大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